孔子的儒家思想歧視勞動人民?你們都誤解他老人家啦

探秘孔子世家持續輝煌的特例(三)詩禮傳家,也是耕讀傳家

曾被批判的儒家思想

此前,我們知道,兩千多年來,凡批判儒家,必說“儒學歧視體力勞動、尊崇腦力勞動”,有所謂“勞心治人,勞力治於人” 的說法,這是歧視勞動人民。

根據是《論語·子路·第十三》: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

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

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 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孔子的儒家思想歧視勞動人民?你們都誤解他老人家啦

古文大意:

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民。”又請教如何種蔬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樊遲出去了。孔子說:“真是個小人啊!樊遲這個人!居於上位的人愛好禮儀,老百姓就沒有敢不恭敬的;居於上位的人愛好道義,老百姓就沒有敢不服從的;居於上位的人愛好誠信,老百姓就沒有敢不誠實的。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四方的老百姓就會揹負幼子前來歸服,何必要自己來種莊稼呢?”

通行解讀: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孔子把克己復禮當成畢生事業。在孔子看來,如果為政者把精力放在生活的具體事務上,就是捨本逐末了。儒家認為社會有分工,種莊稼蔬菜等耕作之事是小老百姓的分內之事,而居官為政者則需要學習如何修身立德,重視禮、義、信。只要做好這些,百姓就會主動來歸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於培養為政的人才,因此以“文、行、忠、信”四科為教育內容,而種田種菜等勞動生產之事不在其教育之中。

孔子的儒家思想歧視勞動人民?你們都誤解他老人家啦

文化無高低之分,但文化是有位階的——“文化位階論”

筆者研究文化學多年,從文化史上多種文化類型興與衰、吸收或被吸收、種種文化現象的內在異同、各種文化衝突之後的演變中,發現文化學應該存在這麼一種原理:文化無高低之分,但文化是有位階的,這就是我多年前提出的“文化位階論”。

體現在:

一、文化覆蓋的範圍內,文化設計者會按重要性將其編排位置順序,一旦獲得文化使用者高度趨同性的認可,則形成位置階梯秩序,持續發揮著位階的影響力且不易改變,如中國持續至少兩千多年的“士農工商”位階,“士”為最高,“農”次之,“工” 再次之,“商”為最低,這深深造成了中國人的官本位思想與讀書至上價值觀,直至近年,人們內心追求變化,最末之“商”一躍成為最高

二、兩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一旦近距離接觸,價值高、對比後更符合族群中多數人內在需求的文化類型將在一定時間內吸收另一種文化類型,或者將其驅逐甚至可以使之逐漸消亡。

如史上著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如清取明代之,實行漢化, 至20 世紀初期,滿族作為一個民族,從風俗習慣、穿衣打扮、語言運用等方方面面已與漢族有許多相似之處;如當下少數民族青少年中的一部分,在深入接觸漢文化、歐美文化之後亦有以上種種變化。

以往,我們會用民族大融合或者“中國文化具有強大包容性”來解釋這一文化現象。當然,這些都對,都是好的方面, 文化本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化一直在變化中前進,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當下無數人特別是青少年,一提及傳統文化,下意識認為古老的、很多年以前存在的才是傳統文化,卻沒意識到,現在所認為的傳統在發生當時卻是新潮,這種文化上的誤區不僅存在於青少年當中。

孔子的儒家思想歧視勞動人民?你們都誤解他老人家啦

用“大融合”“包容性”“中國文化優越性”來解釋,有時顯得無力,而且無法解決歐美文化同樣存在的“包容性”問題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用“大融合”“包容性”“中國文化優越性”來解釋,有時顯得無力,而且無法解決歐美文化同樣存在的“包容性”問題,也許“文化位階論”是一把很好的鑰匙, 儘管在當下未必會得到廣泛的認同。

儒家思想與重要內容的耕讀文化有關

“農”文化位階僅次於“士”的確立,除了農耕文明時期人類對於第一產業的高度依賴之外,與以儒家思想與行動為重要內容的耕讀文化有關。

孔子的儒家思想歧視勞動人民?你們都誤解他老人家啦

不僅不是不尊重, 而是相反,既是謙虛也是事實

作為儒家文化開創者的孔子,對於“請學稼”的回答“不如老農”,對於“請學為圃”的回答“不如老圃”,不僅不是不尊重, 而是相反,既是謙虛也是事實。

儒家的文化設計裡面,已包含著明顯的“社會需要分工”的規劃,孟子的“勞心治人,勞力治於人” 正是這種設計與倡導的延續。認為孔孟歧視農民的人,還有一個重大誤解,以為“小人”是罵人的話語,其實在當時的儒家語境裡, “小人”是“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中的“小人”,是普通民眾之意,只是為了區分社會地位與道德均高於多數人的“君子” 而使用,描述的是君子的表率作用,絕不是後世所指的道德敗壞之人

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曾整理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後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詩經·小雅·鶴鳴》)的詩句。

因此,深入孔子的思想,我們應該不難發覺,孔子並無歧視“農業”“農民”“勞動人民”的意思。孔氏後人提出的“辛勤勞杵、苦讀詩書”,不僅沒歪曲其老祖宗的本意,相反是很好地繼承。

孔子的儒家思想歧視勞動人民?你們都誤解他老人家啦

相關文章:

探秘孔子世家持續輝煌的特例(一):

探秘孔子世家持續輝煌的家訓史上不可複製之特例,請關注“讀鄧簫文”頭條號!

孔子的儒家思想歧視勞動人民?你們都誤解他老人家啦

讀鄧簫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