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醫院收入嚴重下滑,復甦後應採取什麼對策?


疫情期間醫院收入嚴重下滑,復甦後應採取什麼對策?

近日,受疫情影響,關於“醫院業務量遭遇滑鐵盧,近9成醫護收入下降!”的消息不脛而走。

廣州艾力彼的調查數據顯示,2月份,國內醫院的業務量和營收普遍出現下滑,其中近8成醫院的門診量同比下滑40%以上,超半數醫院住院量同比下滑50%以上,手術量下滑60%以上的醫院佔比也過半。與醫院營收下降成正比的,是醫務人員收入的減少。“丁香人才”近日發佈的一項調查顯示:疫情期間,約九成醫務人員的收入下降,只有7.6%醫務人員的收入未受影響。

疫情期間醫院收入嚴重下滑,復甦後應採取什麼對策?

疫情期間醫院虧損屬特殊情況,但是疫情過後,醫院運營進入復甦期,DRG支付改革繼續推進,要保障醫院有結餘。

《DRG變量》認為,提高醫療效率是上策,按兵不動是中策,像過去一樣擴大規模是下策。那麼如何提高醫療效率?

標準化的臨床路徑,減少浪費

DRG“打包付費”的方式,意味著醫保所付的費用將和醫院實際的資源消耗沒有關係,只有當所提供服務的成本低於醫保付費標準時醫院才能有所收益。無形中埋下了“一味追求控制成本,而忽視醫療質量”的安全質量隱患。標準化的臨床路徑作為保證醫療質量、控制醫療成本的有效管理工具,正好能彌補這一不足,且在DRG的推廣過程中還能優勢互補,相互推進。

所謂標準化的臨床路徑,從廣義上來說,標準化的臨床路徑是跨地區、跨醫療機構的所有參與治療的醫護人員共同執行的規範醫療護理計劃。通常一個患者不可能終身只在一所醫院就診,比如當他患有腦梗塞惡性腫瘤等疾病時,有可能先在大中型醫院住院、手術,患者出院回到當地後,當地的社區服先中心或小型醫院的醫師將根據在大中型醫院所得到的治療進一步後續或康復治療。這時就需要不同的醫院對同患者進行協同治療,那麼標準化的規範的治療護理方案就必不可少。

通過標準化的臨床路徑,首先可以減輕醫護工作量,減少失誤,增強醫護協調性;其次,患者瞭解治療計劃可減輕入院不安感,提高自身管理意識;再次,也方便醫院對病例資料進行分析管理,不斷改進治療方法,提高診療水平。最重要的是,標準臨床路徑既可縮短住院天數、節約醫療費用,又可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在於“控費”,而推行標準化的臨床路徑,就是在控費的前提下,按照臨床路徑及臨床診療指南及行業技術標準,探索合理的醫療費用與醫保支付標準之間的關係。標準化的臨床路徑是醫療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醫療服務收費合理的重要“保證”。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助理、衛生政策與管理系副主任簡偉研曾說:“推行DRG後,如果醫院能將治療成本控制在價格線以下,即可獲得結餘;如果治療費用超出價格線,醫院則需承擔超出部分的花銷。因此,醫院會考慮成本管控,實施更高效的管理機制。”

醫院如何將治療成本控制在價格線以下?成本如何管控?除了上面提到的標準化的臨床路徑外,加強成本核算,明確醫院成本數據也很重要。

DRG成本核算是以DRG病組為核算對象,將治療某一DRG病組所消耗的醫療服務成本、藥品成本和單收費材料成本進行累加,從而形成某一DRG病組的成本。

醫院實施DRG後,可以統計醫院的DRG組數,以及病例數。然後可以看出醫院有結餘的DRG組數和虧損的DRG組數,以及分別對應的病例數。當一家醫院的盈虧比達到1:1的時候,才能實現總體收益的盈虧平衡。通過分析醫院哪些DRG組數結餘,哪些DRG組數虧損,可以看出不同病種在這一醫院的經營狀態。

同時,DRG數據還可以提示醫院整體的醫療收入和服務成本。並且將之前分析出來的虧損的DRG組和盈餘的DRG組分別進行細化的成本結構分析。

比如,從某醫院的虧損DRG組別的成本結構,可以看出這些虧損組別的成本中,衛生材料費用、治療費、檢查費、藥費、床位費、護理費、手術費、放射費等多個類別的費用分別佔其成本的比例,再將這一結構比例和盈利的DRG組進行對比,就可以發現醫院在某些DRG組上虧損而在其他DRG組上盈餘的原因。

對於虧損的DRG病組,還可以進一步看出某一虧損的病例數以及虧損程度,對於病例數高但虧損又大的病組,醫院必須特別引起重視,因為這類病組很可能是量越高,成本也越高的類別,進而拖累醫院的經營。

從項目付費到DRG支付,提高醫療效率才是上策

以往的按項目收費,藥品、耗材、檢驗檢查項目都是醫院的收入來源,但隨著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下,醫院只有合理控制成本,不多開檢查項目,提高服務效率,才能得到結餘。

黑龍江省鐵力市人民醫院院長史家明曾表示,一個醫院如果要實現正常運轉,現金流應該維持在800-1000萬元左右,但是很多醫院賬面資金幾乎為零。根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鑑的數據,2018年中國醫院的平均結餘率只有2.7%,而這意味著,大多數醫院的抗風險能力是極低的。

如本次新冠疫情給部分醫院帶來的運營困境也體現了這一點:專家預計,很多醫院改革成果被迫倒退回五年前,更多縣醫院資金斷流,業務難以開展或將進入到一個惡性循環發展狀態。

如今,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部分醫院卻發現又陷入到了更大的“困境”中。如果醫院擁有盈餘的儲備,相信在這種突發情況下,便可幫助醫院支撐更長時間。再加上,近年來醫院壓力本就逐年遞增,醫院管理者更應重視提高醫院醫療效率,保障醫院盈餘的問題。

《DRG變量》認為,醫院如果像過去一樣擴大規模是下策,雖然接收病人的數量可能會增加,但隨著病人數量增加,也可能會導致治療成本的增加。

甚至,還可能出現某些疾病治療越多,虧損越嚴重的情況;醫院按兵不動是中策,但處於DRG醫保支付改革在全國“火熱上演”的情況下,這種策略也不會持續太久,無非是“主動適應”與“被動融入”的區別而已;醫院提高醫療效率是上策,主動融入DRG醫保支付改革,通過優化診療方案,嚴格遵循臨床路徑,加強成本核算等提高醫療效率,能有效的避免過度醫療,降低群眾看病就醫的費用,提高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對醫療機構來說,DRG付費有利於規範醫療服務行為,調動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主動控制醫療成本的積極性;對醫保部門來說,DRG付費更加科學、更貼近臨床實際,能夠有效的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對患者來說,DRG付費能提高醫療品質和質量,用有限的醫保基金為患者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待遇。形成以DRG付費為主的醫保支付體系,有助於促進醫療機構改變運行機制、醫療服務資源合理配置,更好地提高醫療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