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抗战:勿忘九一八,《大公报》最先报道日军进攻的消息

报纸的抗战:勿忘九一八,《大公报》最先报道日军进攻的消息

民国时期《大公报》样张

《大公报》是一份百年老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至今仍在香港发行,是迄今为止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创办之初,近代中国社会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侮,这样剧烈的社会变迁,赋予了《大公报》报人关注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危难感、焦虑感和使命感,使《大公报》形成了爱国传统、“大”“公”特色和创新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大公报》秉承了这一传统和原则,走在新闻界抗战的最前线。

报纸的抗战:勿忘九一八,《大公报》最先报道日军进攻的消息

《大公报》创办人英敛之

1931 年 9 月 18 号晚上,日本关东军埋设炸弹,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随后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沈阳北大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随后,日本关东军全军出动,对东北发起全面入侵。

最早报道九一八日军进攻的消息

在 9 月 18 日下午,远在天津的《大公报》记者汪松年注意到了日军的不寻常动向。他从铁路局获悉“日军调动频繁,景象异常”,便直接守候在铁路局。《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指示报社的王芸生、徐铸成守候在编辑部,随时接听汪的电话。

报纸的抗战:勿忘九一八,《大公报》最先报道日军进攻的消息

《大公报》的重要人物——张季鸾和王芸生

19日凌晨一时,铁路局接到沈阳电话,说日军在柳条湖(距沈阳城三十公里)开火了。汪马上给编辑部打电话,口述了一条简短的消息。这时,《大公报》19 日的要闻版已经截稿、拍好版面,张季鸾立刻决定抽掉一小段,补进这条消息,并为这条消息写了标题——《最后消息》。

报纸的抗战:勿忘九一八,《大公报》最先报道日军进攻的消息

《最后消息》的版面位置和具体内容

《最后消息》这样写道:

今晨四时消息,据交通方面得到报告,昨夜十一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不安。铁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国兵甚多,因此夜半应行通过该处之平吉火车,当时为慎重起见,亦未能开行云。

事发突然,日军进攻沈阳和长春在19日凌晨。由于日军事前做好了周密的进攻计划,因而进攻开始后,马上切断了关内和关外的一切交通线。当时通讯条件落后,其他报刊均没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这条消息,国内各大报纸对“九一八”事变的报道,一般都发表在20日的报纸上。因此《大公报》抢到了最具时效的新闻,成为报道“九一八事变”最早的报刊。

日军进攻,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也令有识之士认识到发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侵略者的重要性。《大公报》的编辑们拿起了手中的纸笔和油印机,开始走上新闻界抗战的最前线。

组织记者团,赴事变前线报道战况

《大公报》对于日军犯下的种种暴行,一一如实报道。在事变发生的第一时间,《大公报》联合平津各大报馆,牵头组建了专门赶赴东北前线报道的“

赴辽记者团”,除中国各汉语报纸之外,还有英文的《京津时报》《华北明星报》等编辑记者一同前往,《京津时报》报系主编奈尔氏亲自沿途报道情况,更同时号召报界同仁施加舆论压力,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9月22日,中外记者团回到天津陆续刊发了几十篇报道。如《记者团归津,在沈半日目观惨淡光景》,详细叙述了在日军沈阳等地由出行记者团亲眼所见的日军累累暴行。《安东快信》一文则详细叙述了东北安东(今辽宁延边、丹东)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经过。

报纸的抗战:勿忘九一八,《大公报》最先报道日军进攻的消息

记者团报道

“明耻教战”,向民众普及日军侵略史和军事知识

《大公报》编辑们深感事关重大,中日之间大规模的战争,迟早要发生。因此,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商议了一段时间内的报道策略,即“明耻教战”。所谓“明耻”,就是要王芸生编写自1871年至1931年间的中日两国关系史,取名《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在《大公报》上连载,让读者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由来。

报纸的抗战:勿忘九一八,《大公报》最先报道日军进攻的消息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

所谓“教战”,就是请汪松年协助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在《大公报》上主编《军事周刊》。蒋百里当时正在上海,对于在天津编辑的《大公报》,在编务往来方面确实存在不少实际困难。这个困难的解决,主要靠记者汪松年从中串联、联络和协调。从办《军事周刊》的大致思路到作者的确定,从篇目内容的取舍到稿件的审阅,从稿件的寄送到编辑、校对,都是汪松年的事。1932年1月8日,《军事周刊》如期出现在《大公报》上。

报纸的抗战:勿忘九一八,《大公报》最先报道日军进攻的消息

蒋百里

《军事周刊》的文章大致可分为4类,有军事装备介绍、战略战法探讨、国防动员、军事历史与制度。涉及面很广,有战略方面的,战术方面的,有兵器研究方面的,有战时病疫防治、战地食料、防化防空知识等;另外还有一些文章介绍国外的军事情况,主要是美国、苏联和西欧主要强国的军事、国防情况和经验。

军备知识类、技术类以及国防动员等内容为主要题材的文章,体现出“文以致用”的鲜明特征;让民众具备军事常识,对于己方和彼方的情况有更真实的了解,从而增强己方抗战必胜的信心,成为办刊者的初衷。

刊发社评文章,做反击日军的舆论阵地

《大公报》刊发了大量社评,反驳日本侵略者的反诬中国的行径。试举两例。第一份是9月30日,《大公报》刊载社评《愿日本国民反省》,“吾人今愿日本国民清夜一思”。

从损失的角度,《大公报》认为虽然日军入侵东北的行动在造成中国巨大损失,但是日本因此自身遭受的损失也不可计量,日本以为此番要根本解决满蒙,要长期保障占领,只能是一意孤行、一错到底。

从外交的角度,《大公报》认为将会增进中国与欧美苏联等国的外交感情“代欧美各国在华增长多少感情信用?代苏联巩固多少利益?苟于此点,深思熟考,当可吾其精神上损失之如何巨大。”同时,也将会使自己在国际上完全被孤立。“夫事发以来,世界舆论,无有以日本举动为是者,国联之劝告,美国之觉书,苏联之异词,虽无不 X 和立言,要无一同情日本。”并且指出“政治外交家多年努力所造成之国际良好空气,使世界人士渐信日本已脱离极端的军国主义者,经此数日之横冲直撞,已将过去成绩,破坏不少,既失同情,复招嫉忌,此已为以一种损失矣,然犹不止此”。

这样的宣传方式,表面上是对于日本民众的劝告,实际上是对内向全国军民展示我方的正义性,坚定民众抗战的决心,对外是针对在华的第三国民众,客观讲述到底谁是始作俑者,争取他们的支持,以此来影响他们的国家。

刊登图片新闻栏目,创新报道形式

图片的传播效果之一就是直观。在“九一八”期间,《大公报》 在其第四版开辟出新栏目图片新闻,将在沦陷区拍摄到的图片毫无保留的刊出,并且附带简要的介绍文字。这些照片,不需要任何的文字解释与旁白,就能马上给予受众强烈的视觉上的感官刺激,能让受众更加直观的了解真实的环境,在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不抵抗政策的同时,更能使得读者、民众的抗战意识得到觉醒,真正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更是进一步从精神层面动员民众的重要一环。

报纸的抗战:勿忘九一八,《大公报》最先报道日军进攻的消息

抗战胜利后大公报刊发“日本投降矣”

《大公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的报纸,它伴随着中国近代史上的深重苦难一路走来,在许多重要关头承担了传递消息的重要任务,也成为动员民众抗击侵略者,宣传鼓舞爱国精神的一面旗帜。今日,在香港的《大公报》仍然承担着这样的任务,凭借遍及全球几十个地区的发行范围,它向广大的外国人和华人华侨介绍着今日中国大陆的高速发展;近日以来,更是成为反击香港暴乱分子的重要舆论阵地。这些都是《大公报》“无私之为大,忘己之为公”精神的最好传承。

报纸的抗战:勿忘九一八,《大公报》最先报道日军进攻的消息

今日香港轩尼诗道上的《大公报》社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