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公报》的创办人之一,也是唯一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记者…

他是《大公报》的创办人之一,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报业家。他是采访国际新闻的先驱,精通多国语言,曾多次采访世界性的重大新闻,精通评论文章。他创办的《国闻周报》,在当时是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高的期刊,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新闻工作者,吸引了许多热心的读者。他不仅是以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更是近代报刊史上一位杰出的经营家,研究英美早期报纸、通讯社的经验,立志改革中国的新闻机构。在经营作风上,眼光长远,以铁腕著称;在引进人才上,用人唯贤,被称为中国新闻界不常有的“伯乐”。由于他在报业所做的贡献,《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其设立了专门辞条。他就是有着敏锐洞察力的报业人胡霖(胡政之)。

他是《大公报》的创办人之一,也是唯一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记者…

作为新闻人,他对时局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蒋介石曾就对战后恢复重建工作向胡霖询问意见,胡指出:1.将首都迁回北平,改名为北京。目的是为了赢得黄河以北的人民对国民党的支持。因首都曾在南京,北方人觉得他们脱离了政治生活的主流。2.要么认真与共产党谈判,要么公开向他们宣战,不要理会美国政府的建议。3.接管日占区的工作一定要体现出公平和同情,不搞政治迫害。4.日本人从1931年起将东北占领了十五年,应给予东北特殊的关怀。5.在原来日本人占领的乡村地区实行农业改革。6.高度重视日占区青年的再教育问题。现在看来,胡的建议当时对蒋介石是有利的,但却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重视。

他是《大公报》的创办人之一,也是唯一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记者…

他的一生以报人自任,国民党政府多次邀他做官,均遭拒绝,他曾言:“我与社会上层人物和达官权贵虽多交往,但只有公谊而无私交,所谈皆国内外时事大事,从不涉私,这样对事业是有利的”。他的传奇一生中,有着被新闻史家方汉奇称为“在旧中国新闻界并世无两”的经历。他曾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前往欧洲采访巴黎和会,他不仅是到会的唯一中国记者,也是中国记者第一次采访这样的重大国际事件。1945年4月,以无党派的身份,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赴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他的一生中,也有两件事令后人争议,一是,为《大公报》的发展,曾向国民党政府申请过20万美元的公价外汇,被许多人指为受国民党的津贴;二是胡政之作为社会贤达,参加了旧政协。

功过是非自有历史评说,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中国报业的贡献却是无人能够替代的。

文章参考《蒋介石传》、胡霖百度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