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公報》的創辦人之一,也是唯一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記者…

他是《大公報》的創辦人之一,近代著名的新聞記者、報業家。他是採訪國際新聞的先驅,精通多國語言,曾多次採訪世界性的重大新聞,精通評論文章。他創辦的《國聞週報》,在當時是出版時間最長、發行量最高的期刊,培養了一大批有才幹的新聞工作者,吸引了許多熱心的讀者。他不僅是以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更是近代報刊史上一位傑出的經營家,研究英美早期報紙、通訊社的經驗,立志改革中國的新聞機構。在經營作風上,眼光長遠,以鐵腕著稱;在引進人才上,用人唯賢,被稱為中國新聞界不常有的“伯樂”。由於他在報業所做的貢獻,《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為其設立了專門辭條。他就是有著敏銳洞察力的報業人胡霖(胡政之)。

他是《大公報》的創辦人之一,也是唯一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記者…

作為新聞人,他對時局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獨到的見解,蔣介石曾就對戰後恢復重建工作向胡霖詢問意見,胡指出:1.將首都遷回北平,改名為北京。目的是為了贏得黃河以北的人民對國民黨的支持。因首都曾在南京,北方人覺得他們脫離了政治生活的主流。2.要麼認真與共產黨談判,要麼公開向他們宣戰,不要理會美國政府的建議。3.接管日佔區的工作一定要體現出公平和同情,不搞政治迫害。4.日本人從1931年起將東北佔領了十五年,應給予東北特殊的關懷。5.在原來日本人佔領的鄉村地區實行農業改革。6.高度重視日佔區青年的再教育問題。現在看來,胡的建議當時對蔣介石是有利的,但卻沒有得到蔣介石的重視。

他是《大公報》的創辦人之一,也是唯一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記者…

他的一生以報人自任,國民黨政府多次邀他做官,均遭拒絕,他曾言:“我與社會上層人物和達官權貴雖多交往,但只有公誼而無私交,所談皆國內外時事大事,從不涉私,這樣對事業是有利的”。他的傳奇一生中,有著被新聞史家方漢奇稱為“在舊中國新聞界並世無兩”的經歷。他曾以《大公報》記者的身份,前往歐洲採訪巴黎和會,他不僅是到會的唯一中國記者,也是中國記者第一次採訪這樣的重大國際事件。1945年4月,以無黨派的身份,作為中國代表團的成員,赴美國舊金山參加聯合國成立大會。他的一生中,也有兩件事令後人爭議,一是,為《大公報》的發展,曾向國民黨政府申請過20萬美元的公價外匯,被許多人指為受國民黨的津貼;二是胡政之作為社會賢達,參加了舊政協。

功過是非自有歷史評說,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中國報業的貢獻卻是無人能夠替代的。

文章參考《蔣介石傳》、胡霖百度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