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劉邦與項羽之間的爭霸,韓信選擇三足鼎立,結局如何

劉邦與項羽之間的爭霸,堪稱是古代歷史當中最為精彩的一個階段,一直到今天為止,仍然有很多故事在這期間產生。兩個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也為這個時期增添了不少的亮點。劉邦為人性格無賴,但是卻能夠知人善用,對於人性的掌控非常的精準。項羽光明冷落,但是卻剛愎自用,聽不進去周邊人的意見。因為這兩個人,一個被人們稱作是梟雄,一個則被稱作是英雄。英雄與梟雄之間的對決,結局總是讓人覺得有點惋惜。

如劉邦與項羽之間的爭霸,韓信選擇三足鼎立,結局如何

不過對於劉邦來說,他的成長階段也是處處充滿了殺氣,隨時都有可能陰溝裡翻船。其中最讓他擔心的人恐怕就是韓信,在歷史當中,韓信被稱作是一代兵仙,從這個稱號就足以看出韓信在領兵打仗方面擁有超乎常人的天賦。遺憾的是這樣一位傑出的人才,最終卻被呂后設計害死,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惑,劉邦的天下幾乎有一半都是韓信為他打下的,在當初那個混亂的階段,如果韓信能夠反叛劉邦,那麼憑藉他的軍事才能完全能夠製造出一個三足鼎立的局面,為何韓信自始至終都不願意反叛?

如劉邦與項羽之間的爭霸,韓信選擇三足鼎立,結局如何

在韓信戎馬一生當中,總共有兩次非常巧妙的機會,第1次是他剛剛得到了劉邦的信任,橫渡西河,也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俘虜了趙王,從而一舉攻破了趙國。在這場戰爭當中,韓信一戰成名,對於他的強大,其他國家都略有耳聞。兵不血刃的情況下,韓信就輕輕鬆鬆地收復了燕國,隨後又乘勝追擊,與齊國展開了一次勢均力敵的對決。最終結果敗在了韓信的手上。此時此刻的韓信,在兵力上已經完全能夠和劉邦相抗衡,即便是不能夠與項羽一較高下,但是也足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如劉邦與項羽之間的爭霸,韓信選擇三足鼎立,結局如何

武陟就曾經勸說過韓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反叛劉邦,那麼在整個中原地區的位置將會發生極大的變化,可惜當時的韓信對於他的這個意見並不接受。此時此刻的劉邦也害怕韓信就此反叛自己,特意為韓信追加了齊王的稱號。此後韓信又與楚國進行對決,一舉消滅了楚國20萬的精銳部隊。並且將楚國大將龍且斬殺,此時的韓信兵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充,這種情況下已經完全能夠和項羽進行抗爭。此時又有人來勸說韓信三分天下,可惜韓信依舊沒有同意,不過這一次他顯然有所動搖,不像之前那麼堅決。而韓信最終沒有反叛的原因,主要有4個。

如劉邦與項羽之間的爭霸,韓信選擇三足鼎立,結局如何

第1個,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在項羽的手下,韓信只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兵,但是劉邦卻給予了他高度的重視,對於這份愛情,韓信一直銘記在心。此外韓信可以說是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無論如何他都不會相信劉邦會這樣對待他。因此斷然不會反叛。

第2個,在韓信最巔峰的時期,他已經先後佔領了趙國,魏國,齊國以及代國。從實力上來看似乎非常的強盛,但是這幾個國家一直以來都飽受戰火的紛擾,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與劉邦項羽所處的位置相比,韓信這個位置只能用貧瘠來形容。想要和那兩位打持久戰,自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如劉邦與項羽之間的爭霸,韓信選擇三足鼎立,結局如何

第3個,韓信雖然手底下的兵力充足,但是說到底,除了自己的親衛隊之外,大部分的兵馬依舊掌握在劉邦的親信手底下。只不過暫時聽命於韓信而已。如果韓信一旦有了反叛的念頭,那麼在這些人中間,不見得所有人都會選擇跟著他一起反叛。如果有那麼幾個人臨陣倒戈,那麼對於韓信來說,這種情況就會顯得更加危險。

第4個,韓信在劉邦麾下的人員其實並不是特別好,作為一個將軍,在戰場上百戰百勝,雖然能夠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功勞,能夠得到君主的賞識。但是對於同為將軍的其他人來說,必然就會心生嫉妒。對於韓信自然不存在什麼好感,因此當時劉邦手下的英布,彭越對於劉邦一直以來都是忠心耿耿,不可能生出任何反叛的心理。韓信如果在這種時候反叛,必然會在第一時間遭到這兩位的狙殺。

如劉邦與項羽之間的爭霸,韓信選擇三足鼎立,結局如何

韓信作為一個比較傑出的軍事家,對於局勢的分析自然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每一種情況都在他的思考之內。當這4種原因結合到一起時,只有一個結局,如果自己反叛,那麼將會必死無疑。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為劉邦效力,反而是上上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