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父親周伯宜給了他怎樣的影響?這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極大的啟示

文 陸九奇

魯迅父親周伯宜給了他怎樣的影響?這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極大的啟示

魯迅的父親周伯宜

魯迅的父親周伯宜,出生於1861年,在35歲的年紀上因病去世,可謂英年早逝。周伯宜是秀才出身,但因屢應鄉試而未中,長年閒居在家,他的父親周介孚1893年因科場舞弊案而被革職入獄八年,周伯宜也遭到牽連,被革去了秀才的頭銜,從此陷入精神的痛苦之中,在去世前的三四年時間裡,更長年被病痛所折磨。那麼,周伯宜是一個怎樣的父親?他對長子魯迅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1.周伯宜是怎樣的一個父親?

在周伯宜三個兒子周樹人、周作人和周建人的回憶中,他作為父親的形象差異較大。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百草園》的《伯宜公》和《煙與酒》兩文中曾說:

他看去似乎很是嚴正,實際卻並不厲害,他沒有打過小孩。……平時吃酒起頭的時候總是興致很好,有時給小孩子講故事,又把下酒的水果分給一點吃。

在周作人的眼中,父親是一個充滿溫情的長者形象,懂得和喜歡小孩子相處。他尤其強調的是“他沒有打過小孩”。不過,在三弟周建人的回憶中,二哥的記憶似乎是錯誤的。周建人在回憶性文章《魯迅故家的敗落》中,這樣說:

(父親)並不打罵我們,也不和母親吵架拌嘴,只是獨自生悶氣,有時候無緣無故地發起脾氣來,把瓷器、飯碗、菜碗、酒杯都擲出窗外,臉色是這樣的陰沉,憂鬱,壓抑,悲傷,好像已看透了人生……。

在這篇文章中,周建人還提到了父親打罵周作人的事情:

父親要二哥朝著排位跪下,一邊打一邊罵:打死你這不肖子孫!周家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子孫?這是父親第一次大孩子,也是唯一的一次。我二哥不久就好像完全忘記了這件事。

魯迅父親周伯宜給了他怎樣的影響?這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極大的啟示

周建人

到底誰寫的是真實的?現在恐難以確定真相。不過,從他們的年齡來看,出生於1888年的周建人,在祖父周介孚1893年因科場舞弊案,以及周伯宜1896年去世等時間看,如果周伯宜有過痛打周作人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1893年之前,而那時周建人最大不過5歲——所以他的記憶未必可靠。而在老大周樹人的筆下,我們似乎更能看到“父親”的真實形象。

“父親的形象”在魯迅的文章中有所體現,魯迅的父親對他有著很嚴格的要求,希望他在書中得到真知。這在《五猖會》一文中得到了印證: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背後。“去拿你的書來。”他慢慢地說。……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我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

這是一個嚴厲甚至有點刻薄的父親的形象,在兒子倍感興奮地和家人去看五猖會的時刻,出來給人以不快。雖然聰慧的魯迅很快背誦完畢,大家的臉上露出笑容,工人還將他高高地抱起,彷彿在慶祝“我”的成功一般。

但“我卻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裡的點心,以及到了關東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作者的心情顯得沉悶、沮喪,和父親臨時出來教“我”背書,顯然大有關係,有一種興致被敗壞的意味。

與此同時,隨著“父親的病”以及眾所周知的“祖父周介孚科場舞弊案”等,造成了原本系小康生活的周家陷入了巨大的困頓當中,這徹底改變了青少年魯迅的人生軌跡。

2.“父親周伯宜”給魯迅帶來了怎樣深遠的影響?

從以下四個方面,可以看出父親周伯宜對魯迅的深刻影響:

  • 對幼小心靈的直接刺激
  • 挫折和儉省讓人早熟
  • 人生的兩個選擇
  • 對傳統社會的有力批判

(1)大人溢出常規的陌生化舉動,常給兒童幼小的心靈造成某種心理刺激,導致精神上的不解和驚詫。

魯迅父親周伯宜給了他怎樣的影響?這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極大的啟示

青年魯迅

許多年以後,當魯迅避居在某醫院的雜物間中寫作《五猖會》,坐在廈門大學圖書館的樓上寫作《父親的病》時,父親的形象註定會一再浮現在他的眼前。

以至於作者在《五猖會》中說: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很顯然,作者對父親的這一舉動是不解的,甚至是不滿和茫然的——該文寫於父親去世30年後,卻無法忘記少年時的這一幕。

在《五猖會》和《父親的病》等文中,我們能大略瞭解到魯迅父親的點滴,一個頗有點嚴格的父親形象,給人的感覺:周伯宜是一個封建大家庭中嚴格甚至嚴苛的父親形象。也許在周伯宜看來,他在兒子和家人歡歡喜喜準備去看五猖會的時候,忽然跳出來給孩子提出背誦後才能去的要求不算過分,這畢竟是傳統大家庭中“父權”的一次具體體現,但這對幼小的魯迅而言,卻不啻為一次令人倍感“驚詫”的“難忘”,不僅讓他對當天的“歡喜”全然失去,更在他心中留下了久久的疑惑,長期得不到解釋和回應。30年後,魯迅寫作《朝花夕拾》時,他的疑惑依然沒有得到解答。

(2)挫折常使人牢記於心,暗自儉省:父親的病的,使魯迅頻繁出入當鋪和藥店,這導致他對人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客觀上讓他的思想變得早熟起來。

魯迅是長子,在父親病重期間,必須挑起家中的重擔,出入各種當鋪,以戕害自尊的方式去換取一點錢,以給父親治病。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有著十分清楚的敘述,他說:

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辱蔑裡借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

魯迅父親周伯宜給了他怎樣的影響?這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極大的啟示

三味書屋中有許多快樂。而出入當鋪和藥店,則給了魯迅諸多苦痛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可見,病痛不僅折磨著周伯宜的身體,更折磨著長子魯迅的精神,給了魯迅的神經以巨大的刺激,從魯迅的用詞“辱蔑”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少年的他有過怎樣的錐心之痛。然而又能怎樣呢?作者甚至不願意明確給出自己的年齡,而是說“年紀可是忘卻了”——魯迅真的能忘卻自己的年紀嗎?當然不會!這是備受傷害的心靈,不願去面對那個年紀的一種表現而已,或者說是一種心靈上的本能的逃避。

(3)父親過世後,魯迅後續做出的兩個人生選擇,都與這四年來的家庭變故大有干係。

魯迅的父親過世之後,他沒有選擇科舉道路,而是“要到N進K學堂去了,彷彿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這裡的N指的是南京,而“K學堂”指的是江南水師學堂。他在故鄉已經待不下去了,因為從小康人家而墜入了困頓之中,他已經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便打算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這是魯迅第一次走出自己的故鄉,而他後續的選擇——學醫,與父親的病也關係很大,在那個過程中,他對中醫感到失望,“便漸漸地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便希望學習西醫知識,這才前往日本留學,如作者在《吶喊·自序》中所言:“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

魯迅父親周伯宜給了他怎樣的影響?這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極大的啟示

魯迅在仙台學醫

當然,魯迅所言的“美夢”還是被殘酷的現實擊碎了!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目睹到國民性問題,逐漸感到用醫學是無法療救整個國民的靈魂的,於是果斷選擇了“棄醫從文”,這個過程,更伴隨著他基於自身家庭變故、以及從“小康之家墜落”過程中的深度思考。

(4)年齡增長,角色改變:促使魯迅思考整個社會的倫理問題:我們怎樣做父親?

1919年11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文章,對“從來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父子問題,發表一點意見”,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對傳統思想的批判和不滿

在魯迅看來,“祖父子孫,本來各各都是生命的橋樑的一級,絕不是固定不變的”,作者強調:父子之間並沒有什麼恩,不過是人類延續自身生命的一種自然,覺醒的人應主動和擴張“天性的愛”,“本位應在幼者,置重應在將來

”,所以“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不該是命令者”,由此而指明瞭思想解放的道路。

魯迅父親周伯宜給了他怎樣的影響?這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極大的啟示

魯迅全家福。

在某種意義上,魯迅對“如何做父親”等倫理話題的深入思考,與他青少年時期揹負的精神負擔息息相關,和父親周伯宜作為“家中長者”的威嚴、以及面對挫折、病痛時留給魯迅的印象是分不開的。魯迅對自己的兒子周海嬰的寬容與愛是出名的,面對海嬰的調皮和不肯吃飯、消極抵抗時,魯迅甚至說過“這時我也往往只好對他說幾句好話,以息事寧人。我對別人就從來沒有這樣屈服過。如果我對父母能夠這樣,那就是一個孝子,可上‘二十五孝’的了”。

3.周伯宜對魯迅的影響,在今天依然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

時至今日,如何做父母依然是重大的教育話題,而魯迅父親周伯宜的故事,對今天的我們有著很強的教育意義。

(1)長久穩定的輸出“愛”,才能給孩子幼小的心靈注入“愛”的溫暖。

“愛”是家庭文化的內核,只有讓孩子長久地感受到穩定的“愛”,才能在孩子心中養成對“愛”的認知。縱觀當代社會,孩子在學校的各種問題無不是家庭問題——尤其是家庭中“愛的流失”的一種結果。如果孩子的心中失去了對愛的感知,他不僅會陷入巨大的茫然之中,心中更可能助長憤怒、憤懣的情緒,如果沒有及時、科學的疏導,對成長可能是一場災難。

魯迅的心靈早熟,甘於在父親生病時默默承受家中的窘迫,擔負起了作為長子的一份責任。但這不代表家中的各種變故對他的心靈沒有過傷害,更不代表父親突然讓他背書給他造成的精神錯愕是健康的!

魯迅一生無私、無畏,有著大無畏的偉大精神,但最多被人指摘的往往是他的“偏激”,這種“偏激”的性情其實與他的成長是分不開的。比如,在以幽默著稱的林語堂看來,他和魯迅之所以因某些不愉快而鬧翻,主要是“魯迅神經過敏所至”,而“事情是小之又小”。——這不能不說,魯迅青少年的成長路上,家庭對他的深刻影響。

魯迅父親周伯宜給了他怎樣的影響?這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極大的啟示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

(2)嚴格要求孩子,同時須嚴格要求自己,並與孩子講清“嚴格”的道理。

孩子並非永遠是孩子,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適當的嚴格是需要的。尤其在面對學習的話題上,以嚴格的要求來教育孩子,疏導孩子成長是必要的。但前提是,一方面要嚴格要求自己,給孩子做出榜樣;一方面要講明道理,讓孩子儘早明白嚴格意味著什麼。有的父母要求孩子不看手機只看書,而自己卻從不看書,只看手機,甚至被孩子寫進了作文裡,這是家長沒有嚴格要求自己的結果;有的父母嚴格乃至嚴苛對待孩子,只是說“都是為了你好”,這是難以讓孩子明白的,為什麼這樣做是好的?對“我”的將來有什麼切實的好處?尤其在讀書、學習等需要毅力、堅持的問題上,講明道理才能讓孩子真正明白努力的意義,否則容易造成逆反心理。

總的來說,教育孩子是一個重大話題,更是一門學問,相信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深諳其中的艱辛,但只有把“愛”視為教育核心,對孩子充滿耐心,不斷學習,才能摸索出適合孩子和自己共同成長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魯迅全集》,魯迅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2. 《周作人傳》,錢理群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白紙紅字》,程小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