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違祖訓”天津看戲,寄居南市三天天天下館子吃

魯迅“違祖訓”天津看戲,寄居南市三天天天下館子吃

在紅橋區先春園大街上有一棵被保護起來的古樹,它枝幹粗壯,枝葉繁茂,您可曾知道,它曾見證過魯迅先生來津的足跡。


1912年6月10日,一列從北京開到天津方向的火車徐徐進站,當列車停穩之後,乘客們陸陸續續地從車廂裡走下來,有兩個衣著樸素的人走了下來,其中一位就是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這是魯迅先生第一次也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來到天津,那一年他29歲。

  1912年夏天,洪水襲擊了中國北方地區,天津以及周邊地區受災很重,而且當時辛亥革命剛剛結束後不久,魯迅先生從北京來天津幹什麼?

 

魯迅“違祖訓”天津看戲,寄居南市三天天天下館子吃

 “魯迅到津是為看戲”

  “魯迅先生當年來天津是為了看戲。”南開大學文學院張鐵榮教授這樣介紹。“沒錯,魯迅的祖父曾經立下家規,凡是周家(魯迅本名周樹人)的子孫不允許看戲,他祖父認為那樣會讓子孫們墮落,當然這裡帶著個人情緒,不過後來魯迅先生甚至他們一家人對戲曲確實不感興趣。”

  既然不允許子孫看戲,魯迅先生為什麼還要從北京到天津來看戲呢?“中華民國成立後,設立在南京的臨時政府正在往北京搬遷,魯迅先生隨著教育部北上,併到北京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任職。這個職務實際上工作很雜,其中一項工作是考察民間藝術,天津的新劇(近代話劇)在北方地區很有影響,他來到這裡就是為了考察天津的新劇情況。”

  “魯迅住在西北角”

  從6月10日至13日,魯迅先生在天津逗留了三個白天和兩個夜晚,他住在什麼地方呢?魯迅在自己的日記中對來天津的事情是這樣記述的:“6月10日,午後與齊君宗頤赴天津,寓其族人家。”看來,魯迅先生在天津住在了同在教育部工作的齊宗頤親戚家中,那麼魯迅住的具體地點在哪裡呢?日記中,他並沒有明確記錄。

  “說來也巧,從20世紀70年代,我就專門研究魯迅先生,因此,非常注意關於魯迅先生的各種信息。大概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在文章中,那位作者提到了這麼一句,魯迅先生曾經住過他們家,作者是穆子荊。”

  “穆先生是位非常有名氣的書法家,他的親戚就是齊宗頤。”穆先生住的是一個很大的四合院,看得出來,老先生家境富裕。“當時我就問穆先生,魯迅先生來天津的情況,穆先生當年也就是十多歲的樣子。在穆先生記憶中,魯迅先生當時就留著鬍子,衣著很樸素,為了招待從教育部來的客人,穆先生家準備了非常豐盛的晚餐。”

  也許是因為行程安排非常緊的緣故,也許是習慣了南方飲食的魯迅對天津菜不習慣,那一天魯迅先生並沒有在穆子荊家吃飯。

 

魯迅“違祖訓”天津看戲,寄居南市三天天天下館子吃

 “魯迅看了一出話劇”

  從魯迅日記中可以看到當年魯迅先生看戲的情況,6月10日,魯迅到了天津後,從穆子荊家中出來就趕赴南市地區的廣和樓看新劇。遺憾的是,那一陣子天津陰得很厲害,可能是怕下雨觀眾來得少,廣和樓沒有上演新劇,魯迅先生就到了丹桂園看了一出舊劇。

  轉天上午,魯迅先生到了舊日租界買了一個領結和一雙皮鞋,下午到天樂園看了舊劇。到了晚上,魯迅先生又到廣和樓看話劇,這次看到了一出反映當時中國北方水災情況的劇目《江北水災記》,這出戏是按照當時水災的情況演出的,非常符合當時話劇的特點。演員主要是一些年輕人,觀眾有130多人。看完演出後,魯迅先生對這段話劇的評價是勇氣可嘉,同時他認為“識與技均不足”。

  “魯迅先生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當時中國的新劇即話劇主要是從日本學來的,雖然魯迅先生家訓不允許看戲,但日本街頭和劇場經常會演出各種話劇,耳濡目染,魯迅對話劇也有很高的欣賞品位。”張鐵榮教授介紹道,“從魯迅日記中的評價來看,可以看出這樣的信息,當時的話劇演員對生活體驗不足,在演出時對災民的模仿不夠,再有就是臨時編的劇本,可能演員對劇情的理解也不是很充分。所以,魯迅認為演員的演技和認識都沒有到位。”轉天,魯迅先生結束了對天津新劇的考察,在小雨中乘火車回到了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