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抗戰中吶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戰亂下倖存的呢?

魯迅是民國時期的大文學家,也是我極為敬佩的一位作家。他的很多文章都是對國民黨執政期間社會弊端的批判,言辭犀利,可以說是文學上的狂人。同時,他也因此而樹敵無數。但很神奇的是,這樣一個人,把當時的政治制度、官僚作風、社會輿情批了底朝天,卻始終安然無恙,也是僅有的揭露國民黨殘酷暴行、引領了中國文學風潮而並未受到任何傷害的文人。

魯迅:抗戰中吶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戰亂下倖存的呢?

有人說魯迅未受加害是因為他看似咆哮吶喊,實則不過是輕描淡寫的打擦邊球;又有人魯迅安然無恙是因為有強硬的後臺;更有人汙衊魯迅實則託庇於日本人,方才躲過了國民黨的暗害。其言可氣、其心可誅。在我看來,魯迅先生能夠在那個混亂的年代倖存,不過是他獨特的智慧罷了。

魯迅:抗戰中吶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戰亂下倖存的呢?

魯迅早年立志學醫,是因為看到中國醫學的落後,中醫當時的故步自封,在西醫興盛的年代,顯得那麼疲軟而無力,特別是一些在中醫看來無法治癒的疑難雜症被西醫暴力式的治療治好之後,學習西醫成為當時中國致力振興醫學的國人首選。在這樣一種大形勢下,出身書香門第的魯迅,毅然投入醫學大潮。可是當他在日本求學期間,看到日軍拍攝殺戮我國百姓的錄像,那旁觀者的麻木無情、那日軍的殘暴冷酷無不給他深深的震撼,他忽然發現,當下之時,拯救國人急需的不是身體上的治療,而是精神上的治療。於是他又毅然棄醫從文。

魯迅:抗戰中吶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戰亂下倖存的呢?

眾所周知,民國時代,政府幾經變遷,軍閥混戰不堪。在這種國家混亂不堪時期,魯迅也是在政府擔任過公職的,主要從事教育工作,可能魯迅先生也是想通過教育手段引領青年思想,改變中國的現狀吧。但至1915年,袁世凱復闢作亂,魯迅憤而離職,直到袁世凱死後才官復原職。任公職期間,魯迅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開始了他文學鬥士的征程。而他揭露批判政府陰暗面的行為,嚴重影響到他官場的進步。1925年,“女師大風潮”進一步升級,魯迅因支持進步學生正義鬥爭被教育總長章士釗免除僉事職務。1926年魯迅作《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於山本醫院。隨後他又轉去廈門大學任職。然而魯迅悲哀的發現,即使在純粹的教育領域也是圈子主義橫行,文人相輕自古如此,現今也依然存在。魯迅不願參與這種無用的鬥爭,於是再次離職。這一過程中,魯迅可謂飽經滄桑,但他與黑暗勢力抗衡的決心從未改變,而他一篇篇文章也廣為人知,受到當時中國先進青年的擁戴,在世界上都具有很大名氣,這或許也是他能保護自身的原因之一。

魯迅:抗戰中吶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戰亂下倖存的呢?

魯迅早期曾經參加過光復會,並且他在政府工作多年,由於其文采斐然,很多高官都與他交從深厚,在歷次政府變動期間,魯迅也曾受到通緝、追捕,但總會化險為夷、及時逃脫,必然是因為有人給他通風送信,幫助他躲過國民政府的加害。而論排資論輩,蔣介石都不如他,所以到後期對他的行為也就聽之任之了,當然這只是筆者個人揣測,但實情大抵如此。

魯迅:抗戰中吶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戰亂下倖存的呢?

《狂人日記》、《阿Q正傳》、《吶喊》、《彷徨》這一篇篇傳世鉅著一針見血的揭露了當時世情時情,批判了政府官僚的尸位素餐和民眾的愚昧無知,他其實很明白,自己在政府眼中就是一顆“毒刺”,於是在經歷了政府官員的互相傾軋和廈門大學的文人派系鬥爭後,為了尋找一塊能夠安然創作文學的淨地,魯迅來到了上海公共租界定居。在這裡,他安然度過了人生最後的十年,但他文學著作卻影響了中國千千萬萬的有志青年。曹聚仁當年這樣評說魯迅,“我以為他是坐在坦克車裡作戰的,他是先要把自己保護起來,再用猛烈火力作戰。它爬得很慢,但是壓力很重。畢竟他是紹興師爺的天地中出來,每下一著棋,都有其謀略的”。

魯迅:抗戰中吶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戰亂下倖存的呢?

這就是魯迅的獨特智慧,他認識到當時情勢的危急,而他則是中國青年和中國文學的指路明燈,雖然國民政府因為他所擁有的影響力而一時沒有動他,但仍然需要尋找一個庇護之所。譬如戰爭,首要的不是衝鋒陷陣,而是先要立於不敗之地,方可不戰而屈人之兵。魯迅這位敢於在特殊歷史時期,對執政者發出吶喊的狂人,正是由於這種別樹一幟的智慧,保存了自身、保護了家人,為中國文學發展、喚醒民智做出了不朽貢獻。

魯迅:抗戰中吶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戰亂下倖存的呢?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