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該不該離職”,請用這3個思考工具!

職場領域最近的問答中,“該不該離職”、“該不該轉行”、“如何選擇職業”之類的問題,似乎出現的比較頻繁,而面對這類問題,總讓人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其原因大概在於,這類問題對一個職場人而言,應該屬於早應該考慮清楚的問題,但實際上,結合自己15年的職業經歷,又何嘗不不是時而不時的,遇到類似的問題呢?那麼,就究竟該如何思考這類問題呢?我歸納了3種思考工具:

其一,黃金思維圈


關於“該不該離職”,請用這3個思考工具!

黃金思維圈

黃金思維圈是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在TED“偉大的領導者如何激勵行動”演講中提出的,後經演繹,變成了一種思維工具,即看到問題時,由內而外,從why到how再到what,以“該不該離職”為例,首先解決why,即為什麼離職?然後解決how,即如何決策離職與否?最後才是what,即相應的行為動作。

多少人的思維模式是how思維模式,如“該不該離職”、“該不該創業”,“該不該學習”,等等之類,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一定是要先有決策的標準,而決策的標準,則來源於why,即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件事的原因,沒有找到根本原因,就採取選擇性活動,自然是左右為難,難以決策,就算求助別人,由於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導致原因或依據的不同,自然提出的意見或建議也不同,也只能僅做參考罷了。

這個思考工具在具體應用的時候,最簡單的辦法是,當你想問類似於 “該不該”幹嘛時,把“該不該”去掉,換成“為什麼”幹嘛,比如,“該不該離職”換成“為什麼離職”,思維方式就從如何行動,轉換成對行動的原因或標準的思考了。

其二,問題公式

問題即差距,這是麥肯錫顧問在作品中提出的,那麼,差距是什麼?差距=期望狀態-現實狀態,這個是我以公式將文字轉換過來的,其中“期望狀態”有可能發生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現實狀態”則發生在現在,由此,麥肯錫將問題分為三種類型:恢復原狀型(期望狀態發生在過去)、預防隱患型(期望狀態發生在現在)、追求理想型(期望狀態發生在未來)。

比如,你和女朋友過去的關係很好,現在因為一些小事鬧點矛盾,期望恢復到以前的狀態,這就是 恢復原狀型問題,你和女朋友現在的關係很好,期望將來能夠持續的維持這種關係,就要立下規矩,防止以後出現影響現在關係的事情出現,這就是預防隱患型問題,而如果你和女朋友現在的關係很好,未來期望步入幸福的婚姻殿堂,為此就要努力工作,掙錢買房,這就是追求理想型。

“問題公式”與黃金思維圈結合起來使用,比如“問題公式”就是:期望的工作狀態-現實的工作狀態,簡而言之,你期望的工作狀態和現實的工作狀態,產生了什麼樣的差距,才讓你有離職的想法,然後圍繞差距,用“為什麼離職”的5why追問,找到離職的根本原因,也就找到了自己職業選擇的標準。

其三,選擇地圖

選擇地圖是一種積極思維的工具 ,用在處理人際關係的影響上,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思維習慣。

關於“該不該離職”,請用這3個思考工具!

選擇地圖

做事情的過程,難免會因為人或事情的干擾,而產生負面情緒或消極思維,而選擇地圖的優勢就在於,當你認同了選擇地圖的理念和價值之後,把選擇地圖打印出來,隨身攜帶,隨時可以作為進入思維程序的觸發物,引導情緒和思維的方向,正所謂,你改變不了別人,那就改變自己,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這個工具的使用比較簡單,首先當然是建立在對選擇地圖的認同,然後就是把選擇地圖打印出來,放在辦工作、口袋等隨處可見的地方,一旦出現思維選擇時,首先拿出選擇地圖,指引自己思維的方向和前進的路線。

“該不該離職”這類問題,本身就是對自己思維能力侷限性的體現,而要實現職業的發展,首先要破除的就是思維能力,3個工具也好,8個 工具也罷,關鍵是在於:經歷,帶給我們的啟示,是繼續選擇的迷茫,還是對選擇的判斷能力和把握能力,屬於自己的,任誰也帶不走,任誰也改變不了,任誰,也影響不了職業之路,這,不就是把握了職業的主動權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