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下屬想要當好人?領導:我不答應

【摘自】「資治通鑑」第4卷 周紀四


【原文】田單相齊,過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單解其裘而衣之。襄王惡之,日:“田單之施於人,將欲以取我國乎?不早圖,恐後之變也。”左右顧無人,巖下有貫珠者,襄王呼而問之日:“汝聞吾言乎?”對日:“聞之。”王日:“汝以為何如?”對曰:“王不如因以為己善。王嘉單之善,下令日:“寡人憂民之飢也,單收而食之;寡人憂民之寒也,單解裘而衣之;寡人優勞百姓,而單亦憂之,稱寡人之意。單有是善而王嘉之,單之善亦王之善也!”王日:“善。”乃賜單牛酒。後數日,貫珠者復見王曰:“王朝日宜召田單而揖之於庭,口勞之。乃布令求姓之飢寒者,收穀之。”乃使人聽於間裡,聞大夫之相與語者曰:“國峰之愛人,嗟,乃王之教也!”


【白文】田單在做齊國丞相時,途經淄水,見到有位老人水過河,因為河水寒涼,從水裡出來後沒辦法走路。田單把自己的皮襖脫下來給他穿上。齊裡王很討厭他,說:“田單這樣對百姓施恩,是想要謀取我的國家大權!不早點對他下手,恐怕以後會有變。”左右環視沒有人,只有在臺階下有一個串珍珠的人,裡王把他叫到跟前問:“你聽到我說的話了嗎?”回答說:“聽到了。”裡王說:“你認為該怎麼辦?”回答說“大王不如把田單的行為變為自己的善舉。大王對田單的善行加以嘉獎,下令說:“我擔憂百姓忍受飢餒,田單就收留並給他們提供食物。我擔心百姓恐受嚴寒,田單就脫下自己的皮給他們穿上。我對百姓的勞苦擔憂,單也非常擔憂,正好符合我的意思。”田單有這樣的善舉而大王對他嘉獎,田單的善舉也就是大王的善舉啊!”齊王說:“很好。”就賜給田單牛肉和美酒。幾天過後,串珍珠的人再一次拜見齊王說:“大王上朝召見群臣的時候應該召見田單並當庭揖讓,以言語對他進行嘉獎,然後下令在百姓中走訪飢寒的人,收養他們。”於是派人到街巷上聽取民情,聽到大夫們互相談論,說:“田單對百姓愛護有加原來是大王指示他做的啊!”


這段材料可能大家不理解,田單為一個百姓穿皮襖的小事,為什麼會讓齊王如此重視?直接就說,這是關係到影響自己權力地位的一個隱患。以及後面齊王對自己的權力穩定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經過筆者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資治通鑑」下屬想要當好人?領導:我不答應

1.施恩犯上,威脅權力


對權力的威脅不僅僅是以下犯上,還有一種就是對他人施恩。因為施恩產生的結果就是會籠絡人心,逐漸的讓施恩者在組織內獲得聲望和地位,到最後所有的群眾都向著你,那麼你就擁有了篡權的力量。而田單為百姓穿襖的行為,被民間流傳開來,那麼他就會獲得極大的民意傾向,與此同時,百姓還會將他和齊王做比較。這樣一來,齊王就會陷入相對弱勢地位,從而失去人民的擁護,撼動了自己的權力威望,所以經過一番計算,齊王立馬就感覺到了這種威脅。


2.順水推舟,移花接木


齊王察覺到田單擅自給百姓施恩,可能會造成的影響後,所採取的措施就是順水推舟,移花接木,將他人的恩情轉移包裝成自己的意圖。既然田單這樣做了,那何不借此機會給他嘉獎呢?這樣一來既可以彰顯自己同樣也有著為國為民的情懷,把田單擅自施恩的舉動,轉變為是接受自己命令,實行自己意志的行為,又能夠樹立起自己正面光輝的形象,對自己的手下施賢德的一種認可,佔領道德的主動地位。那麼輿論的風向,就會倒向齊王,不知不覺把這種“民心”的所有權奪回到自己手中。


3.廣而告之,言之其行


如果只是給田單一些單純的物質獎勵,那麼別人會以為這件事情和齊王並沒有太大的關聯,所以齊王在後幾日,要當著大庭廣眾口頭讚賞田單,目的就是為了廣而告之天下眾人,此乃自己本來的意圖,把這種消息借眾人之口傳播出去,同時還要繼續落實和擴大這種行為,說明自己是言行一致,證明了自己意圖的真實性。經過這一番操作,齊王成功的將田單的施恩行為壓了下去,並且藉著這個事情,發揮了一把,讓自己的權力和威望得以穩定。特別是以後如果再出現下屬施恩百姓的行為,大家也會認為這是齊王的要求,從而防患於未然!


【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在職場中經常會看到,往往人緣好,時常給別人小恩小惠的人得不到提拔,而是那些群眾基礎不怎麼樣的人反而會得到升職,其原因也在於此,領導怕的是你的威望!在一個組織內,施恩不是誰都可以做的,必須由一把手來實施,即便不是一把手親自做,但也必須是由一把手來管控。反過來,如果你作為領導,發現有下屬對大眾施恩,這個時候你就要警惕了,你的地位可能會被別人動搖。這個時候,採取齊王這種假借人意,包攬民心的辦法,也是一個好的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