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開始讀《資治通鑑》

讀書一事,最難言明,說易也易,說難也難。思考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兒,違反人性,所以讀書思考知易行難。

平常喜歡看演義小說,看著看著,慢慢對一個個的小故事,一個個的歷史人物起了興趣,又在朋友的鼓勵下開始看歷史類的書籍,這也是硬著頭皮看《資治通鑑》的原因。同時,也希冀著能寫點東西,做點筆記,讓自己去主動思考和發掘一些自己不曾瞭解的東西,在枯燥中追求更多的樂趣。

那麼,《資治通鑑》為什麼值得一看?

為什麼開始讀《資治通鑑》


一、筆落驚風雨

歷代史籍浩繁,難以遍覽,司馬光於是撮取其要,做《通志》8卷,上呈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英宗下詔於崇文院設置書局,由司馬光繼續編纂。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司馬光因好友範鎮抨擊王安石變法被罷官,憤而上疏為其鳴不平,並請求退居洛陽,絕口不論政事,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志》。

元豐七年(1084年),司馬光上呈全部修完的《通鑑》,神宗十分重視,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名《資治通鑑》,親為作序,並降詔獎諭司馬光。時年,司馬光六十六歲。

《資治通鑑》從起始到書成,司馬光均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在《進資治通鑑表》中道:“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2年後,便因積勞而逝,享年六十八歲。

為什麼開始讀《資治通鑑》

司馬光畫像


二、書成俘帝心

《資治通鑑》共294卷,歷19年完成。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屬編年體史書。《通鑑》以政治、軍事史實為主,用於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軌跡,以達“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目的。

中國曆代皇帝都愛編書,以期吹噓豐功偉績,流傳千古,如《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而《通鑑》被譽為帝王之書,常被歷代君王、重臣翻閱,自有其獨到之處。權謀、鬥爭比比皆是,幾千年歷史中發生的事也在不斷反覆呈現,經驗教訓足夠參考。

凡物有缺,是為常理。《通鑑》被諸多人批判的只講政治、軍事,不講經濟;部分史料不實,諸多謬誤等,我覺得並不影響我們閱讀這部偉大的著作。

三、開篇明大義

為何《資治通鑑》起始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這是一個重大轉折點:三家分晉。也是普遍意義上的戰國起始點。有了三家分晉,便順理成章的有了田齊代姜。所以司馬光開篇明義: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

對於儒臣而言,規矩禮制,不可逾越。君君臣臣民民,各司其職,貴以臨賤,賤以承貴。所以,周王主動壞禮制,是周走向滅亡的起始,也是必然的結局。

周威烈王為何能承認三家分晉?

  • 王室衰微,三家與周王有不能明言的交易?
  • 王室不承認,三家是否會自封諸侯?畢竟有楚稱王在前。
  • 周王的死與此事是否有關?

是是非非均已無從考察,這也是讀史書的好處。所以,落後就要捱打,是永恆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