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在其著作《中國歷史研究法》裡稱《資治通鑑》是一部“ 皇帝教科書” 。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不問政事退而修史,耗時15年“奉敕”主持編撰的。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共294卷,約300多萬字,貫通1362年史事,即從公元前403年戰國時期的魏趙韓三家分晉寫起,到公元959年五代的後周世宗徵淮南、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前夕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撰寫者是司馬光、劉恕、劉攽、範祖禹、司馬康五人。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統一由司馬光修改潤色,精心定稿,1084年書成。
1085年10歲的趙煦繼位,史稱宋哲宗,朝政由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皇太后把持,她召已經六十七歲高齡的司馬光回朝主持大局,於是乎,離開朝政十五年的司馬光重回權力中心。1086年,司馬光因勞成疾去世,享年六十八歲。
《資治通鑑》的內容,從書名就容易理解: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
司馬光主持撰寫《資治通鑑》的目的是,欲藉此書使統治者“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世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而能有益於治道”。宋神宗趙頊認為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賜書名為《資治通鑑》,並親自為其作序。
北宋提倡文治教化、重視總結歷史經驗得失,《資治通鑑》是“奉敕”編撰的。司馬光從一個局外人的身份詮釋了前朝對後世所應該有的借鑑意義,客觀評價史料,無成王敗㓂之說的嫌疑。
另外,《資治通鑑》和《史記》不同。《史記》是紀傳體通史,是將歷史劃分為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譬如《項羽本紀》《刺客列傳》以及《陳涉世家》這一個個小篇幅的故事,缺少一部分前後因果關係,或者說是因果關係不明朗,讀史之後很難讓人有一種被一條線穿起來的感覺,也就僅僅能當做故事來讀,當做一種研究歷史的史料,對治國的作用不是很大。《資治通鑑》是編年體通史,是按時間延續來敘述整個時代發生的事情, 這樣以來,各種時間的前因後果很容易展現出來,對後世帝王的借鑑作用一目瞭然。
《資治通鑑》是“應用史學”,書中每一個事件(故事)精挑細選,都緊扣一個主題___治國!
綜上所述,《資治通鑑》被稱是帝王之書也是實至名歸的。
《資治通鑑》,全面總結了宋代之前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規律和經驗,是中國自宋代以後帝王們瞭解中國傳統政治法則,提高治理國家能力的首選讀本,但它的影響力在今天不僅超出了史學研究範疇,還為當下的管理者提供了可以借鑑的經驗與教訓。
毛澤東自稱曾17次批註過《資治通鑑》,並評價說:“17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
“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__(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
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物,就去讀紀傳體,如果想了解一段歷史,那就編年體,如果你想了解一段歷史的前因後果,那麼你就去讀《資治通鑑》!!!.
["\u001cBS,6
閱讀更多 昜中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