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什麼能成為詩仙?

喝喝酒跳跳舞77652185


首先,李白姓李,出身高貴,被招入翰林,受唐玄宗特殊禮遇,因此名躁天下!有詩為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其次,李白才華橫溢,個性鮮明,豪情萬丈,想象力極為豐富,富有浪漫自由主義色彩!李白青少年時即顯才華,吟詩作賦,廣覽博學。“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少年時就氣盛志壯,他認為“天生我才必有用”!

再者,李白詩風狂放不羈,個人好尋幽訪勝,“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他的一生都是在漫遊和流浪中度過,在長期的漫遊生活中,接觸了各種生活、人物,領略了各地雄偉、秀麗的自然風光,這對他的豪放性格和浪漫詩風都有重要影響,他的詩表現出蔑視封建權貴的傲岸精神,對當時政治的腐敗作了尖銳的批判;他的詩,對人民的疾苦也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對勞動人民的愛;李白對安史叛亂予以斥責,並謳歌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義戰爭。李白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則表達了熱愛之情。

最後,李白喜歡邊喝酒邊作詩,廣交朋友,為後人留下了一千餘首詩!結為《李太白集》,其中的《古風》、《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等詩很有氣勢,《靜夜思》、《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也都是為後人傳誦的名篇,《登金陵鳳凰臺》則更為千古絕唱。

還有,唐代另一詩家賀知章歎賞李白的《蜀道難》一詩,呼李白為“天上謫仙人”,意為天上下凡來的神仙。從此,“謫仙”之名譽滿長安城。唐大詩人杜甫也有詩讚雲:“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狂客,李白好友賀知章也,因此,後人便把李白尊為“詩仙”。





孤魂視界


李白是唐朝“ 浪漫主義”詩人,他只所以能成為“ 詩仙”主要是後代人對他在詩詞、詩歌領域“ 登峰造極”取得的輝煌成就的肯定,也是後人對他的尊稱。

大家知道,李白性格狂傲不羈、不喜歡受人約束,他做事的風格是敢說敢幹、不畏權貴,你看他在朝堂上、當著皇帝的面,令楊貴妃研墨、高力士脫靴。他的所作所為是何等地瀟灑?如果是你,你敢嗎?楊貴妃是皇帝的“ 貼身小棉襖”,高力士是皇帝的“ 影子”,除了李白敢這樣做,還有誰有這種膽量?你看他“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這是何等地氣勢?再加上李白嗜酒如命,他“ 無酒不詩”、“ 不醉不詩”,大家有沒有發現,李白好多的詩詞佳作都是在飲酒的情況下“ 吟”出來的,比如: “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李白另一個愛好就是喜歡遊山玩水、遊覽名勝古蹟。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旅居外地或“ 在路上”,這從他的詩句裡就能看出來,如果他“ 宅”在家裡,就不可能寫出“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及“ 雲遊眾鳥高飛盡,孤雲獨自閒”(獨坐敬亭山)。細數李白經過的地方,基本上游歷了大半個中國,他如同“ 仙人”一樣雲遊天下。

正因為李白狂傲的性格、“ 嗜酒如命”的習慣、喜遊名山大川的人生閱歷,這就構成了他在詩歌方面的輝煌成就。上面所述三個方面如果缺少一個,李白就成不了“ 詩仙”,最多成為“ 遊仙”、“ 灑仙”,正因為他集“ 狂”、“ 酒”、“ 遊”、“ 詩”於一身,所以,李白就成為了“ 詩仙”。大家認同我的觀點嗎?如果你還有其他見解,我們可以互相討論!





第一孺子牛


盛唐時的中國以十足的恢宏氣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俯視著天下四方。文化環境寬鬆自由,南北學風相互融合,儒釋道思想不斷碰撞,人們普遍呈現出一種昂揚樂觀的精神狀態,文化界自然也獲得了井噴式的發展。後人道:“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裡,無數文人才子像雨後春筍一樣星星點點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有一朵奇葩顯得格外耀眼,乃至在整個詩歌史中都是最為璀璨亮麗的風景,那就是“謫仙”詩人李白。其仙蹤之飄逸,境界之高邈,是絕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他天生自命不凡,常以太白金星自居,卻也並非自吹自擂。司馬承禎一睹器宇軒昂、資質不凡的李白後,是讚不絕口。尤其讀罷《大鵬賦》後,連連稱讚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賀知章讀了《蜀道難》之後,直道其為“謫仙人”。李白之所以被稱為“詩仙”,這是他的行事風格和作品風格體現出的,尤其是他作品中體現出的飄逸雄奇,為人恃才放曠決定了李太白的“謫仙人”地位。以下幾個方面淋漓盡致地詮釋了李白的“詩仙”是如何修煉成的。

1.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出生於唐武后長安元年(701年),一般認為其祖籍隴西成紀,出生於西域碎葉,四歲時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他自幼飽讀詩書,富有才氣,其詩云:“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又云:“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魯迅說:“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而李白說自己十五歲就比得上司馬相如了,其少年狂傲的性格可見一斑。

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年),李白曾隱居於大匡山讀書,進一步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開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歲的李白遊至渝州。時任刺史的李邕素以養士著稱,負有盛名,但胸襟不夠大度,對李白的高談闊論十分不悅。而李白也毫不客氣,臨別時回敬了這首《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恆殊調,見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詩題直接稱呼李邕其名,可見李白並未因身份地位的懸殊而摧眉折腰,反而大氣磅礴地高屋建瓴,據理力爭。前兩聯中,詩人直言不諱地將自己比作大鵬鳥,騰風而起便是九萬里。假使沒有風力的憑藉,也足以力簸滄海。後兩聯說,凡夫俗子不知格調因而冷眼嘲笑,姑且作罷。但是你卻像世人一般見識,當真是可取的嗎?孔子都知道後生可畏,你難道比聖人還要高明嗎?真正的大丈夫豈能隨意輕視後進?句句有力,層層推進,既表現出了詩人的氣度和膽識,也將自己縱橫自若的才氣於詩中一瀉無餘,令對方無反駁之力。李白未出名之時常常四處漫遊,希望獲得推薦和重用。看似意氣用事的我行我素,但並不無理取鬧,而是有情有據,顯現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他在《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詩中說: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志吞鹹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餘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華髮同衰榮。託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

無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詩人自比孔明,希望崔叔封能像漢末的崔州平那樣,把自己推薦到當今的明主那裡。李白雖然恃才傲物,品格高傲,但不是妄自尊大,而是擁有常人所不及的才華和發自內心的理想抱負。龔自珍說得好:“莊屈實二,不可以並,並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李白在《流夜郎贈辛判官》詩中說道:

“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

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

這些因素的積累,形成了李白的高度自信和自我期許,即使在委身求人的詩作中,不管千求對象是誰,都表現出昂首天外的氣概。

孟子曾有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又進一步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如果說孟子剛正不阿的浩然之氣是根植於仁義的內在修養,那麼李白的自信之氣就是得於以自由瀟灑的性格和絕對高妙的文思為底蘊,而涵養孕育出來的才氣。在古代社會中,大部分人都是恪守禮訓、循規蹈矩地生活,很少有人敢於大膽直露心跡,表達自我內心的真實感受。李白卻能以行雲流水的思緒,天馬行空的詩句,吐露著多少人敢想卻不敢言、敢言卻難以言傳的情愫。正如當代詩人余光中的《尋李白》所云:“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可以說,李白的橫空出世,是詩歌史上絕無僅有的天才的存在。杜甫於《寄李太白二十韻》詩中贊曰: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李白性格的形成與時代因素息息相關。盛唐之時,社會富裕,天下大安,李白也得以追求現世的享樂。早年的教育與經歷、出川之後心胸的開闊、人情的歷練、大好山河的浸潤,各種條件和因素造就了一位偉大的詩人,加上一份天賦,就多了一份仙氣,於是人間便多了一位謫仙人。

2.我輩豈是蓬蒿人

無論是為人,還是為文,李白毫無疑問是豪放的代言人。作為一位家境殷實的富貴公子,李白的豪放灑脫首先體現在他花錢的習慣上,關於他花錢最廣為流傳的一句詩“千金散盡還復來”,甚至成為後來無數揮金如土之輩的理論武器。他在《將進酒》裡將及時行樂、一擲千金的灑脫豪放展現得淋漓盡致: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大多數人認為這首詩是李白天寶年間離京後,漫遊梁宋,與友人相聚時所作。無論多少憂愁煩惱,只要有美酒相伴,那麼都能夠一飲而盡。這種得意盡歡、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使李白和友人們在縱酒暢談中,享受著生活帶來的歡娛。詩人對得失的隨性豁達,無疑是一種豪壯情懷的霸氣體現。

如果說此時的一擲千金顯得有些自我享樂的話,尚不足以稱得上是真豪傑。那麼,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寫道:“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便可見李白實為樂善好施的仗義俠士。當初在揚州旅遊的時候,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花去了三十餘萬錢。這是當時朝廷八品官員十年的俸祿,更是多少普通人辛苦幾輩子也不敢想象的。但他絕不是單純的揮霍,而是一種來去自如、不以金錢為累的性格使然。李白仗義疏財、不拘小節的個性盡顯無遺。

李白的豪放還表現在他對酒的態度上,豪放之人飲酒必曰豪飲。飲酒和作詩一樣,都要酣暢淋漓,每飲必至大醉,每寫必至盡情。他在《山中與幽人對酌》中寫道: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俗語云:“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和好友在山中對酌,面對著無邊美景,自然是詩酒俱下。“一杯一杯復一杯”,是對喝酒節奏最為直接生動的描寫,料想李白應該是划拳又輸掉了吧。最後,在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之時,詩人突然反客為主,以主人的身份吩咐起朋友來了。在友人面前毫不掩飾,而又惹人喜愛的率直豪爽的形象,也正是真性情的李白。太白常常憑酒為詩,因酒而仙,興致正濃之際許多流傳千古的名句也隨之創作出來。比如《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白酒剛剛釀熟,黃雞在秋天長得正肥。李白趁著被皇帝宣召的高興勁,又是一通大醉。喝完了酒,仰天大笑,自信滿滿地對著曾經嘲笑他的人就是高呼一句:“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樣的李白,不是“詩仙”又是什麼?!

李白的豪放還體現在對權貴的蔑視,雖然一生追求仕途,但從來不會因為這一點就降低品格而阿諛奉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發生在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的“賜金放還”事件。當初在玉真公主等人的推薦下,李白被召入宮中,受賜供奉翰林。一日玄宗宴飲,命人將醉酒中的李白抬入宮殿,為貴妃作詩,緊接著玄宗七寶床賜食、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硯等故事傳為美談。但高力士對自己受辱懷恨在心,向貴妃進言李白的壞話,加之李白本身長期以來就不拘禮數等諸多行為,最終被玄宗認為實在不適宜留在宮中,便將其遣還離京。後來,李白寫下了著名的《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人生在世,雖然一度茫然不知所措,李白也毫不畏懼,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乘千里長風,破萬里海浪!元好問有詩感嘆很多人格與文格大相徑庭的現象:“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但李白其詩風,便是其人;其人的氣質,便是其詩的藝術。李白無論經歷過多少挫敗,依舊是那個“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李白,是那個“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李白,更是那個狂放灑脫、桀驁不羈的李白!

3.殺人紅塵中

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術和張旭的草書,人稱“大唐三絕”。李白憑藉自己飄逸雄奇的詩歌佔得一絕。但不只如此,他還曾直接拜在將軍門下學習劍術。因為李白從小就習武尚義,渴望成為一個仗劍天涯、求仙得道的恣意狂人。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大丈夫應該志在四方,所以自己“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與韓荊州書》中也提到自己“十五好劍術”,可見李白十五歲就已經擅長舞刀弄劍了。年輕的李白裘馬輕狂,豪爽用事,曾經寫下《贈從兄襄陽少府皓》,描述自己俠義熱腸、英雄氣概:

結髮未識事,所交盡豪雄。

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

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

當朝揖高義,舉世欽英風。

詩中說的是李白在未歷經世事的時候,就和江湖好漢們結交,大家都不為錢財而助人為樂。在紅塵滾滾處,斬殺不義歹徒,替天行道,成了官方民間共同認證的大英雄。詩人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性格和仙俠之氣、縱橫江湖的個性,與《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頗為相似。李白崇尚劍道,想成為俠客絕不是為了喝酒鬧事,影響治安,而是在他年輕的心中,大丈夫應當行俠仗義,揚名立萬。被唐玄宗放還之後離開長安,就直奔大梁城而去。大梁就是現在的開封,是古代出俠士的地方。李白在此寫下了著名的《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贏。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心目中完美的俠客形象。上半部分描寫了一個鮮衣怒馬的大俠,腰間的寶刀閃著寒光,銀鞍白馬,千里馳驅,如流星一般。武藝高強,孤身殺入敵陣,風馳電掣,十步之內,擋者必死,橫行千里,所向無敵。報仇之後,撣拂衣服上的塵土,揚長而去,從此隱姓埋名。後半部分講了屠夫朱亥一錘子把名將晉鄙的腦袋砸得粉碎的故事,朱亥幫信陵君拿到兵權,解了邯鄲之圍,做了大丈夫應該做的事,詩人對此心嚮往之。當代小說家金庸先生創作出《俠客行》的靈感就是源於此。

飲酒舞劍是李白最喜歡的兩件事,喝酒讓他的才氣和酒氣一起噴發,寫下了無數偉大的詩篇,而三尺長劍讓他保持著一劍天涯的熱血與夢想,還有那仙俠尚義的天真與正氣。李白不僅是一個挎劍好酒、膽色過人的俠客,一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士,更是一個義氣縱橫的大丈夫。李白除了有一個著名的劍客師父,還有一個殺手徒弟武諤。而他拜李白為師,是要學武藝,而不是學詩文。可見李白的武功應該是相當不錯的。而李白本就是性情中人,不問出身,十分欣賞這個前來拜師學武的人,還專門為他寫了一首詩《贈武十七諤》:

馬如一匹練,明日過吳門。乃是要離客,西來欲報恩。

笑開燕匕首,拂拭竟無言。狄犬吠清洛,天津成塞垣。

愛子隔東魯,空悲斷腸猿。林回棄白璧,千里阻同奔。

君為我致之,輕齎涉淮源。精誠合天道,不愧遠遊魂。

李白描寫自己的徒弟武諤不善言談,沉穩兇悍,卻十分義氣,就像先秦有名的刺客要離,可以說世間少有。聽說安史之亂爆發了,就來拜我為師,準備為國效力。不幸的是,我的愛子遠在山東,卻沒有辦法去看他。可是徒弟武諤說他有本事把我兒子救出來,實在是好兄弟!在這首詩裡我們可以看到徒弟對李白的忠心耿耿,好似《三國演義》中長坂坡上的趙子龍一樣,忠心耿耿,為救幼主視死如歸,這也從側面表現出太白獨有的個人魅力。

李白的俠客生涯是身體力行的。他武藝高強、熱腸果敢,但又是個不同尋常的好漢,因為他終究還是一個流浪著的詩人。

4.飛揚跋扈為誰雄

李白的內心其實是孤獨的,李白的孤獨在於追求絕對的自我滿足。但求索的終極真的是仕途顯達嗎?是揚名立萬嗎?是仗劍天涯嗎?是金陵歌姬嗎?對於李白而言,這些東西或多或少看似都得到了,但他的孤獨在於,曾經追尋的東西並沒有真正填滿自己的內心。酒、劍、月,其實都是詩化的太白形象的具體象徵。在他的筆下,酒、劍、月都是完美的,但是詩人的理想始終沒有實現,因為人生本就是陰晴圓缺的。太白應是天上客,奈何流浪在人間。

明代著名詩詞評論家徐增評價說:“詩總不離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於天才得李太白”。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真正的天才大部分都是孤獨的,李白表現自己孤獨的一

首經典之作是《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此詩充分表達了李白獨與天地往來的胸襟和氣度。詩首四句,寫花、人、月,似乎是花好月圓,良辰美景。然而,“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這一切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因此,李白選擇及時行樂,如果月亮於我也只是一時的陪伴,那我就盡情享受這一時。可最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就算心裡明知道終將會失去,但是當結果終於發生的時候,還是難以釋然。最終,詩人毅然選擇了“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到那邈邈無垠的天上去尋找自己的逍遙,這是一種怎樣的無力感和孤獨感啊!儘管也許只是詩人茫然無力中快刀斬亂麻的無奈之舉,但卻喚醒了無數流浪的人。

如果孤獨僅僅是純粹個人的懷抱,還是不足以成為一流的詩人。雖然太白雲“永結無情遊”,但其實詩人絕不是無情之人。《寄東魯二稚子》詩,流露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李白。在這裡,沒有什麼高談闊論的家國大道,也沒有什麼呼朋引伴的狂歌縱酒,只是一個愛護兒女的父親道不盡的款款思念:

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小兒名伯禽,與姐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

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其實,李白很少直接寫自己是多麼孤獨的詩句。一方面,他的浪漫情懷和赤子之心常使一個人的獨處也顯得頗有趣致,他可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可以“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另一方面,他也從來不乏朋友和崇拜者,他會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但是,當週遭的一切都沉靜下來的時候,當一個人的內心也不再起波瀾的時候,這種猛然落寞的失意,詩人也只能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尋陽紫極宮感秋作》雲:“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復”。其《擬古》雲: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一種巨大的失落感,一種天地同悲的孤獨感,油然而生。結合李白一生的境遇細細品味這首詩,讓人不禁落淚: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詩中,首句寫李白“求仕”的失敗,玉堂金馬翰林放歸,並不是李白追求的那種像謝安一樣,為天下蒼生建功立業,然後像魯仲連一樣飄然而去的理想,他的理想註定在現實中無法實現。其次,寫李白求仙訪道,排遣內心失落,失望於世而不能棄世,對神仙嚮往又明白求仙之虛妄,只能是徒勞的掙扎。再次,寫李白借沉醉來暫時遺忘人生理想落空的悲哀與痛苦,但這樣的做法還是白白度日。最後一句,可謂是石破天驚之語。杜甫看出了李白狂傲的外表下不過是虛掩內心的孤獨,進一步寫出了天才的李白在這個世俗世界不被理解、無人相知的巨大失落。

劉熙載《藝概·詩概》雲:“太白與少陵同一志在經世,而太白詩中多出世語者,有為言之也。屈子《遠遊》曰‘悲時俗之迫阨兮,願輕舉而遠遊’。使疑太白誠欲出世,亦將疑屈子誠欲輕舉耶”?

這個觀點,打破了時人對於李白熱衷於求仙訪道的誤解。雖然李白的詩中常有出世之語,但這不過是性格的浪漫使然。正如愛國詩人屈原一樣,儘管充滿了奇幻清麗的話語,實則是對有志於國家理想的虛擬化的藝術表達。李白喜歡以大鵬鳥自比,經過歲月的錘鍊和打磨,這早已不僅是年輕時代天才的放縱與自信,更是寄託著對國家繁榮昌盛的美好願望,以及事與願違的痛苦和悲憤。終於,李白在臨終前寫下了自己的絕命詩《臨路歌》,詩云: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李白於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家中不幸病逝,一代詩仙就這樣寂寞地隕落了。有人說他是因為喝酒過度造成的疾病而死,有人說是喝酒直接導致的猝死,也有人說是醉酒誤入江中捉月而溺死。太白理想的高處其實是寂寞的,後世對其出塵絕俗的逸緻在“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同時,又不禁為他內心孤寂的一生喟然長嘆。

李白是我國詩歌史上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他的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在我國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五絕含蓄深遠,只有王維可比;七絕則和王昌齡被評為唐朝的典範。而他的“詩仙”之氣和地位,從古至今,卻是獨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