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資治通鑑》告訴你:領導交代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出處】《資治通鑑》 卷一 周紀一

【原文】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後,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於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 ;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

【譯文】趙國的大夫趙簡子的兒子,長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趙簡子想確定繼承人,不知立哪位好,於是把他的日常訓誡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 給兩個兒子,囑咐說:“好好記住!”過了三年,趙簡子問起兩個兒子,大兒子伯魯說不出竹簡上的話;再問他的竹簡,已丟失了。又問小兒子無恤,竟然背誦竹簡訓詞很熟習 ;追問竹簡,他便從袖子中取出獻上。於是,趙簡子認為無恤十分賢德,便立他為繼承人。

【解讀】趙簡子是春秋時期晉國末期趙氏家族的首領,他聯合其他家族,徹底清除兩大敵對勢力範氏及中行氏家族,執掌晉國大權17年,是戰國時期趙國基業的實際奠基人。

在他晚年的時候,他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繼承人,能夠繼續維護甚至擴大趙氏家族的地位和利益。

面對兩個兒子,他以“訓戒之辭”作為教導方法,並在三年後出其不意進行考核。

顯然,他對兩個兒子截然不同的表現,自然而然得出 “無恤為賢”的結論,並最終“立以為後”。

後來,無恤繼承趙家事業後,被稱為“趙襄子”,他果然使趙國昌盛起來。父子二人並稱“簡襄之烈”。

《資治通鑑》告訴你:領導交代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資治通鑑》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雖然只用寥寥數筆,但是信息量還是很大的,對於現代職場的新人、老人還是有很多借鑑的地方。

首先,站在伯魯和無恤的立場上看這一事件,我們明顯看到了“無意者”和“有心人”的差距。

伯魯作為長子,在繼承人的排序上有著天生的優勢,只要一切正常順利,他是能夠正常接班的。但是作為幼子的無恤,在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只能通過自己的積極努力,才能贏得趙簡子的信任,才能有機會繼承者爭奪戰中搶得先機。時勢造英雄,劣勢也把無恤逼成了一個有心人。

上述短文中,我們可以推測出無恤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是把趙簡子的“訓戒之辭”作為“聖書”,時時背誦,謹遵慎行,在趙簡子(領導)那裡留下並保持良好的印象。

二是暢通與趙簡子(領導)有關的信息渠道。當得知趙簡子臨時通知召見二子時,他能夠第一時間搞清楚召見的目的,並做了非常有針對性的準備(將訓詞竹簡待在身邊)。顯然,這是一項長期工作,更是一項情報工作,可見無恤的有心和長遠眼光。

其次,作為一名政治家和趙氏家族的首領,他衡量事業繼承人的標準,顯然不是以親情作為第一要素的。

通過訓戒之辭的考驗,他看中無恤的不是能夠背誦竹簡訓詞,能夠在袖子中取出訓詞竹簡這一簡單行為,

他看到的是:無恤能夠認真對待、慎重執行他部署的任務,更是無恤對他佈置工作的態度和執行力。

知微見著,趙簡子有理由相信在他過世之後,無恤也能夠很好的執行他既定的方針政策。

這種態度、這種執行力,才是趙簡子或者說每位前任領導者最為看重的。

所以,在現在的職場中,我們一定要時刻記住:

1、如果要想贏得領導的信任,做個靠譜的有心人是首要前提,任何大大咧咧的行為和態度是肯定不行的。

2、領導交代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工作無論大小、難易,首要的是展現工作態度和工作執行力。幹不幹得好是能力問題,而去不去幹好則是態度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