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斯大林與李鴻章的戰略預見之優劣分析

戰略預見,是軍事統帥爭取戰爭主動的表現,而主動是戰爭雙方鬥爭的焦點,也是軍事統帥發揮主觀能動性,體現戰略指揮藝術的重要途徑之一。

戰略預見為什麼重要?

戰爭主動權是軍隊的命脈和作戰行動的自由權。一旦軍隊失去了主動權,這個軍隊就不自由了,就面臨被消滅或打敗的危險。軍隊只有處於主動狀態,才能達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古往今來,沒有軍事統帥不重視爭取戰略主動權的。孫子提出了“致人而不致於人” 的著名論斷。這是堅持以我為主,力戒被動的思想。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斯大林與李鴻章的戰略預見之優劣分析

克勞塞維茨

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象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天地,因為沒有一種活動像戰爭那樣從各方面和偶然性經常接觸。偶然性會增加各種情況的不確實性,並擾亂事件的進程”。

因此,作為軍事統帥要預見戰爭的多種可能性,立足最不利的情況,力爭取得最好的結果。特別是在準備戰爭的過程中,要針對可能出現的最不利情況制定相應的預案。這就是戰略預見。

蘇德戰爭中,斯大林的戰略預見

在蘇德戰爭的斯大林格勒會戰初期,由於德軍在戰場上佔有優勢,尤其是在坦克和航空兵方面的優勢比較明顯,致使蘇軍在作戰中陷入被動。但斯大林通過對敵情和戰爭現階段的分析後,作出了蘇聯紅軍最終必將戰勝德軍的戰略預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斯大林與李鴻章的戰略預見之優劣分析

斯大林格勒會戰浮雕

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還以國防人民委員的名義,簽署了第227號命令,將這種戰略預見原文印發到各級作戰部隊,向全體軍人進行宣傳,極大地激發了前方將士的鬥志。儘管今天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認為第227號命令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當時在那個特殊的危機時期,這個命令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斯大林與李鴻章的戰略預見之優劣分析

約瑟夫·斯大林

斯大林格勒會戰後,對於德軍將會選擇在什麼地方與蘇軍作戰這個問題,斯大林通過召集軍事會議,與總參謀部人員和前方方面軍指揮員進行了認真分析研究後,預見到德軍將會在庫爾斯克附近實施作戰。由於斯大林的戰略預見做得好,整支蘇軍預有準備,掌握作戰主動權,最終取得大勝,從而完成了蘇德戰爭的偉大戰略轉折。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斯大林與李鴻章的戰略預見之優劣分析

庫爾斯克會戰中的蘇軍士兵

甲午戰爭中,李鴻章的戰略預見

在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結束後,日軍大本營構想,先實施遼東半島的登陸戰役,再奪取旅順、大連等要地,為來年在直隸平原進行決戰做好準備。但為了掩蓋攻佔遼東半島的戰略企圖,大本營命令第1軍在鴨綠江東岸義州一帶集結,屆時向九連城發起進攻,以掩護第2軍在遼東半島的登陸作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斯大林與李鴻章的戰略預見之優劣分析

日軍第2軍在花園口登陸

當日軍攻佔平壤進逼鴨綠江時,李鴻章等人沒有認真分析戰爭形勢,對日本大本營的戰略意圖也不甚瞭解,因而錯誤地預測了戰爭發展趨勢,誤判了日軍的主攻方向。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斯大林與李鴻章的戰略預見之優劣分析

李鴻章

當日軍第1軍在鴨綠江發起進攻的同時,日軍大本營即命令第2軍開始實施遼東半島的登陸作戰。由於清軍對主要戰略方向的預見錯誤,致使金州、大連、旅順相繼失陷。

遼東半島東臨黃海,不僅僅是日軍從海上進攻清軍的唯一方向,更為重要的是它與山東半島遙相對應,可以共同封鎖渤海海峽,因而是保衛京津的重要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斯大林與李鴻章的戰略預見之優劣分析

渤海海峽

按照常理李鴻章本應把重兵佈防在遼東半島,但因他預測錯誤,而導致對日軍的主攻方向判斷失誤,造成了後續作戰的極大被動,並最終付出割地賠款的慘重代價。

由此可見,如果戰略指揮員缺乏戰略預見或者預見失誤,產生的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這也從反面說明,戰略預見對於增強軍事統帥指揮的有效性具有重大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