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速蓋房引發樓市“後遺症”?專家:膨脹太快,4年後難以想象

超速蓋房引發樓市“後遺症”?專家:膨脹太快,4年後難以想象

房地產經過了20年的發展,大概經歷了3個階段——百廢待興、支柱產業、迴歸理性。雖然蓋房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經濟,也讓很多普通人致富了,但凡事應該有個度,畢竟欲速則不達。樓市也許還是太年輕了,有一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一股腦的向前衝,似乎從沒想過中途停一停,看一看。

房子的數量成倍增加這種現象,大概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的,而是在大多數人開始意識到倒騰房能掙錢開始的。一直到3年前,全民炒房熱興起,開發商開始瘋狂圈地、比賽蓋房,才必須加以干預。如今超速蓋房引發的“後遺症”還是來了,這是我們不能逃避的問題。

超速蓋房引發樓市“後遺症”?專家:膨脹太快,4年後難以想象

據相關房產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與2015年相比,銷售面積增加了34.4%,銷售額增加了85%。對此,經濟專家鍾偉認為:4年時間,銷售面積增加的量離50%只有一步之遙,而銷售金額幾近翻倍。如此膨脹下去,意味著2023年樓市要銷售超過2000萬套住宅,銷售額達到家庭部門收入的60%,這是難以想象的。

是啊!樓市膨脹的確實太快,在這期間人們觀念變了、市場也變了,如果不做出調整和改變,就會像“龜兔賽跑”的故事一樣,被別的行業“後來者居上”,然後不得不把支柱產業的寶座讓出去。因此,樓市需要理性和穩定,不能再過度”透支“。

房地產的過度開發,不僅會佔用過多經濟資源,也會造成“人少房多”的土地資源浪費。甚至還可能將性質從原本的實體經濟轉變為虛擬經濟,成為單純的投資工具。若居住屬性逐漸被削弱,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就像經濟學家吳曉求所說的那樣:房地產是帶動了GDP,但又長期扼殺了實業發展,稍微有點錢的企業都投到房地產去了,認真做事的企業到最後發現賺的錢都繳給房東了,甚至因為房租壓力大導致倒閉的也佔了不少!

除了開發商的蓋房熱情在膨脹之外,國民槓桿率也在膨脹。通常情況下,槓桿率如果等於居民債務餘額除以GDP的話,那麼當下我們的居民槓桿率約為55%,與國際上70%-80%還有一定加槓桿的空間才見頂。但如果把分母換成城鄉調查口徑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那麼的出來的結果則是居民槓桿率高達105%,任由這樣一個苗頭繼續發展下去是不是很可怕?

超速蓋房引發樓市“後遺症”?專家:膨脹太快,4年後難以想象

就上述問題來說,今後“房住不炒”的路子會一直走下去,越來越多人也都明白了炒房沒有未來的這個道理。不過,還是有一些人執迷不悟,認為調控只是暫時性的,風頭總會過去,真的會這樣嗎?

往年,春節前後正是樓市加班加點衝業績的時候,而如今眼看離過年就剩十多天了,那麼今年的樓市到底會迎來“打折潮”還是“搶購潮”呢?還記得去年得時候,各大房企“春節不打烊”,但效果依然不佳。今年不少城市放開落戶門檻會不會稍微好一點呢?

諸葛小編認為,其實也未必!因為調控得目的不是未了價格漲跌,而是為了平衡,因此從理論上來講,大部分城市不會出現“打折”和“搶購”這種極端得情況。

而從現實角度出發,春節期間雖然是不少人有閒工夫看房的好時機,但大量人口返鄉也削弱了不少大城市這個時間段的購買力。如果今年返鄉置業的人比較多的話,平時比較冷淡的中小城市可能會略有緩和,但多半也不會出現“搶購”的情況。雖然對於絕大多數城市而言“搶購潮”很難出現,但個別城市還是要注意有可能出現”打折“的情況。

從近兩個月鄭州、濟南、合肥等城市的非中心區域,動輒出現將近30%降價調整的情況來看,春節未必會有所好轉。當然,我們也無法一概而論,因為有的樓盤可能是噱頭,有的項目則可能為了加速回籠資金。

2019年,李迅雷曾預測:房住不炒大基調下,後續部分壓力較大的城市會陸續調整,更全面的政策調整可能要到明年下半年。他認為,從房地產的政策反應角度,明年可能更像2014年。說白了就是2020年的樓市,很可能會重演6年前的一幕——多城相繼下調措施力度來應對樓盤“打折潮”的蔓延。

不管怎麼說,作為普通老百姓,我們雖無法左右大局的發展和商家的行為,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未來我們買房都秉承著”房住不炒“的原則,量力而行的理性消費,不要再執迷不悟的投機囤房了,這樣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實在不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