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人"搶房"到降價"賣房",高房價的"後遺症"終於來了!

從萬人

1、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存在著一種非常離奇的現象。

20年前,房子是以居住為主;

而20年後,房子卻成為了賺錢獲利的工具。

我們常常聽到身邊的人說:你看哪裡的房子又漲了多少,誰家買房又賺了多少。卻從來沒有聽到有人說過:我買房只是為了獲得一種更好的居住體驗。

筆者認為,中國人要想高級,觀念先高級。

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失去了接受高級觀念的能力,心態不再開發。

手機電池報廢,功能再牛逼也沒用;

就像家裡電燈壞了,電再多也亮不起來。

所以,筆者認為,一切不以居住為前提的"炒房"行為,都是一種不勞而獲的劣性,也是當前樓市不健康的外在表現。

2,

去年上半年的,距離2017年年底國家調控"限價"政策過後僅僅數月,全國各大城市紛紛開啟了一輪"搶房潮"。

據媒體公開資料顯示,某樓盤開盤,200多套房源遭到數萬多名購房者搶房,這是為何?

究其原因,是搖號房子便宜,價格低於周邊房價幾千上萬元。

這樣的炒房機會,誰願意放棄?

網傳不少上班族向單位請假參與搖號,並稱去樓市"博彩"。

周圍的房價都3萬了,這新盤才賣2萬,不搶白不搶。

更有犧牲一整天,只要中籤,就能博得百萬。

一時間搶房潮出現,樓市供不應求,這讓不明真相的剛需家庭產生了恐慌的心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搶房的隊伍。

從萬人

3,

調控政策加碼,建立長效機制。

中央約談地方,地方約談城市,城市約談房企。

樓市的一輪"搶房潮"過後,開發商降價促銷來了,人們不明白,為啥突然要降價。

於是,憤怒的"炒房者"衝擊了樓市,喊出了不準降價的口號。

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

從萬人搶房到高喊退房,什麼合同精神,什麼國民素質,全都被一群烏合之眾帶到溝裡。

當然了,你左右不了,我也左右不了。

當一個人不用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付出代價時,就不會產生自我糾正的想法,只有付出慘痛的代價之後,才會予以重視。

4,

房價仍然上漲,但一些個別地區的樓市突然涼了,成交腰斬,跌的很離奇。一些人沒反應過來,就已經在"山頂"站崗。

房產論壇有人繪聲繪色的講述自己如何成功"逃頂",

而更多的人,要為接下來的房貸,黯然傷神。

高房價的後遺症遠不及此,網上上演了多個"劇本":

"120萬的房降到80萬,為啥沒人買?"

"某高校職工炒房,揹負千萬房貸,面臨失業斷供,緊急求助!"

"買房半年就想賣,賠掉20萬,無良開發商賠我血汗錢。"

當初搶房的人,正在接受高房價所帶來的懲罰。有良心開發商直言:

炒房就等於進賭場,你要是賺了錢,開賭場的人能同意嗎?

炒房者經歷了一輪過山車行情,才發現。

開發商早撤了,自己接盤了。

從萬人

5,

樓市火熱如一片火海,樓市降溫如霜雪嚴冬。

樓市調控不是"空"調,房住不炒也不是一句玩笑話。隨著中科院報道:高房價掏空了所有人;中央政治局宣佈:堅決遏制房價上漲;住建部門更是喊出了調控不力堅決追責的口號之後。

房價逐漸穩住,二手房開始降價,"有價無市"成為常態。但調控限售仍然持續,"一城一策"的調控政策何時解開仍然未知。

隨著長效機制的建立,房產稅立法先行,共有產權住房試點以及租購併舉制度的建立,樓市看漲預期必然消失。等待炒房者的集中清算時刻也可能隨時到來,到那時,這群人將悔之晚矣。

綜上所述,從萬人"搶房"到降價"賣房",高房價的"後遺症"終於出現了?各位網友怎麼看?如有更好的看法,歡迎留言點贊參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