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熊貓貝貝專欄內容:地產話題第一百一十一期(NO.111)


專欄內容:深度思考-關於高房價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後遺症”

深地產人,憑良心寫作,講人話,結善緣,有態度。


客觀行文,理性看事。還請各位讀者朋友多多支持。

(本文參加了頭條投稿評選,還請各位粉絲和讀者朋友多多支持。)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導讀:

(全文約6400字,閱讀所需時間為8分鐘)

多少人是因為高企的房價,而夢斷安家的?

高房價,又傷了多少奮發拼搏,立志成家年輕人的心?

最近幾年的房價持續高漲,把原本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已經屬於大宗置業投入的房價,抬到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高度。

或許有人會用“存在即是合理”這樣的論調來維護“高房價”的現象。

那這個合理性何在?

難道說“高房價”存在的現象之下,是多少“隱患”、“陣痛”和“後遺症”的存在,是合理的?

抱著“紙面財富”,身價千萬的“中產階級”,收入斷檔,不堪壓力,一言不合就跳了樓。

年輕人奮鬥努力好幾年,攢下錢的還不夠買個廁所的面積,低慾望社會氛圍四起……

……

提到房價很多人都認為只有一個字能形容,那就是“高”,這也讓不少人吐槽現在的樓市,對樓市失望起來,工資與房價不匹配的情況也越來越明顯,收入和房價的關係已經直接揭示了中國買房一族的壓力:

房價收入比分為4個等級:


可負擔的房價:3倍以下的房價收入比


中度不可負擔:3.1-4.0倍的房價收入比


嚴重不可負擔:4.1-5.0倍的房價收入比


極度不可負擔:超過5.1倍的房價收入比

簡單解釋一下,也就是一套房子的總價,除以個人年收入的比值,反應出來的數值,就是在當下收入水平和當下房價下,需要不吃不喝不消費,多少年能買上這個房子。

從全國範圍房價收入比來看:100個城市,沒有一個低於“嚴重不可負擔”。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房價不僅本地有名,甚至是“享譽全球”!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主要高房價區間基本集中在中國和香港(圖片來源:網絡)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香港,北廣上深榜上有名,名列前茅(數據來源,網絡)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香港的還比不過深圳北京,因為中國的房產還有公攤的說法,按照20%的公攤,淨房價還要增加20%才能對比合理(甚至還有超過20%的),這樣一來,房價再增加五分之一,恭喜中國各個大城市“榜上有名”……


事實說明,中國的房價不管在世界範圍來看,還是本國範圍來看,絕對配得上“高”的評價。

高房價已經是既定現實情況,能不能發生改變和轉化,這個沒人能的準,也沒人能預測。

我們唯一能認知和麵對的,是高房價對我們的生活,對社會的發展會產生哪些“後遺症”和負面效果。

本文就和各位朋友聊一聊,中國高房價的危害和帶來的“後遺症”。

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思考有結論。

從一個地產人,一個逐夢大城市安家的人,一個普普通通的年輕人的角度。

說說我對高房價“後遺症”的一些深度思考結論,和個人看法。

希望本文能給所有關注“房價”的朋友,一些啟發和思考。

不管你是持有房產,還是準備置入房產,在中國,買房置業,永遠是一個人,一個家庭,成家立業繞不開的話題。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溫馨提示:

-

本文不含任何廣告和引導,請放心閱讀,如有幫助,歡迎收藏。

-本文除標明引用部分,均為本人原創,謝絕斷章取義無腦摘抄和偽原創搬運,轉載複製請註明原文出處,本文首發頭條號。

PS:寫不出來要搬運我也攔不住,至少帶個我的ID我就不計較。

分享讓生活更加美好,希望本人的文章能帶給大家幫助!假如本文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本人會及時加以改正。一個小小的點贊動作就是最大的動力。


細數高房價看的見的危害:


1、幹什麼都沒有房地產賺錢,製造、實業,生產,實體等行業被架空,更別說農林漁牧了:


資本永遠只會聚集利潤最高的行業上面,這是資本的天然屬性和本質。

但是相比地產行業,有什麼行業的利潤率,能並肩而談?

先看看其他行業的利潤率行情(穩定存在並且長期經營的前提):

工業利潤:
工業利潤率≈2.05% (全國500強裡的工業)

以2%為下限分界點,10%為上限分界點,一般都在這個2-10的區間裡面比較正常合理。


服務業利潤:
實體零售≈4.2% (如好市多)
在線零售≈5.1% (如亞馬遜)
微軟利潤≈28%


服務業利潤>工業利潤>農業利潤,也就是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

然後對比地產行業利潤率: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還不用說這個利潤率經過粉飾包裝後的數據,都遠遠大於其他行業正常利潤率。

這麼賺錢的行業,資金不偏好嗎?

最直接的現象就是,實體經濟和二產相關行業的資金萎縮:實體經濟受到擠壓,資金在房地產領域堆積如山。資本氣味是最敏感,哪裡賺錢它就會流向哪裡。以前的房地產行業是非常有利可圖的,於是資金就開始流入房地產,過多的資金被吸入房地產,其他行業自然會受到影響。

進一步帶來的危害,就是工業、實業和製造業的架空。中國的經濟逐漸成為坐在鋼筋混凝土所構築的“紙面財富”。

地產行業的產生的社會價值,在完成交易的那一瞬間,就完成了經濟轉化和資產固化。

而實業,製造行業產生的社會價值,是源源不斷的,生產的過程,就是經濟和資產的持續轉化。

明眼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但是高房價帶來的高利潤,誰還會堅守實業?

實業經濟的架空,是高房價下造成的第一個危害。

和實體經濟的持續產生社會價值來支撐社會運轉和發展相比較,“高房價”除了一次次的轉讓接盤後的利潤,產生了什麼真實的社會貢獻和生產資料的增加嗎?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2、高房價直接導致了生活成本的急速增加:


相信大家都聽過樊綱的一個關於買房“六個錢包”的理論:

大概是這樣的: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典型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何其荒唐!房價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居然還要鼓勵掏光一個家庭幾代人的錢包去買房?

中國人難道是為了房子活著的?

房價高最終的透支是公眾焦慮,剛需買房不光要掏空三代人的六個錢包,還得揹負幾十年的房貸成為房奴。如果他們不能在短時間內增加他們的收入,只能減少他們的支出。當社會中的人們大規模減少支出時,他們作為經濟提供者和消費者的收入偏好也會變相減少。

-沒買房的,面對房價只能望洋興嘆的無奈。

但是買房的需求只要存在,就得努力不是?大部分人除了節衣縮食攢首付,還能有別的辦法?

-買了房的,特別是在超出自身擔負能力的價格買的,基本都是勒腰帶,餘生那麼長,卻要在漫長時光裡以房奴二字為自己命名,從此有了羈絆,無處可逃,從此不敢生病、不敢辭職、不敢說走就走,再無自由。

和“高房價”這事兒一旦發生關聯,哪裡來的幸福可言?

生活成本的急速增加,生活幸福感的低下,是高房價下造成的第二個危害。

除非根本不考慮買房的人,否則高房價下的購房成本,就要從你的生活成本中扣出來。

對於買房人來說,有什麼比高房價產生的置業成本更高的生活成本?

而這個成本,絕對是不堪重負的。這裡說的還只是首付成本……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3、高房價對消費的抑制和打擊:


中國經濟發展有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消費和出口。

其中和每一個老百姓每一個人相關聯的,就是消費。

而“高房價”對普通百姓和居民的消費擠壓效應,或者說不是效應,應該稱為現實情況比較合適。

主要表現在不同的群體身上,大概有以下四種現實情況:

一是對已購買商品房的城鎮居民,高房價使得他們在購房時大多選擇貸款的方式來購買商品房,每月都會面臨較大的還款壓力,少則千元,多則上萬,相對於城鎮居民普遍不高的收入來看,這無疑會擠佔已購房居民的消費。


二是對準備購買商品房的城鎮居民,因為房價的居高不下,而對未來購房支出產生不確定性。為了應對高房價,他們必然要通過更多儲蓄的方式來積累資金,購房的準備以及儲蓄的增加顯然會擠佔居民的消費。


三是對租房的城鎮居民,雖然不用購買住房,但高房價必然會帶來房租的增長,居民每月不得不將收入的一部分用來支付越來越高的房租,這顯然也擠佔了居民消費空間。高房價對於租房居民也起到了一個間接傳導的作用。


四是高房價改變了人們的預期,增加了預防性儲蓄需求,使多數人不敢消費、謹慎消費。在城市住宅資源方面,房價的過度上漲導致眾多中低收入階層逐漸被邊緣化,只能望房興嘆。不少地區的房價大大偏離民眾的實際購買力。

面對高房價,有個詞很貼切,叫做:“消費降級”。

為什麼會出現消費降級?是因為個人和家庭的收入總額和增量是相對穩定的,但是隨著房價的快速增長,為了買房,不得不壓縮其他消費或者降低消費檔次,將更多的收入和資本,轉移到為“房價”準備上去。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危害了社會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產生擠壓和消費抑制效果,是高房價下造成的第三個危害。

消費降低和縮減的效果是什麼?首當其衝的就是市場消費品的需求減少,對製造業和服務業產生持續和深遠的需求抑制,再結合行業利潤率的傾斜,讓原本和地產行業相比較已經算是“薄利”的其他行業發展受阻,如履薄冰:大家可以關注身邊的工廠,品牌商家和傳統制造在高房價這幾年的頹勢。

喪失了消費市場源源不斷的支持,製造行業和服務業就會逐漸失去生存的土壤和養分。

目前還只能算苟喘殘延的非地產行業和關聯行業,不是國家補助,就是民生相關。


4、高房價背後的高負擔和高風險,透支和侷限了個人和家庭幾十年的收入。


高房價透支了不少家庭未來的消費能力早已勿庸置疑,很多家庭為了在城裡買上一套房子,不僅耗盡了所有的儲蓄存款,而且還把未來幾十年的收入給透支殆盡。

現在,很多買了房的家庭感到壓力山大,不敢生大病,不敢生小孩,不敢買衣服,消費能力大打折扣。

透支了個人和家庭未來幾十年收入,“持續吸血式”盈利,還把風險全部轉嫁到個人和家庭這樣社會個體的頭上,是高房價下造成的第四個危害。

這就意味著,高房價對個人和家庭的剝削,來自於經濟和風險全方位的剝削,要持續幾十年。

有沒有想過,穩定還完幾十年貸款,無病無災,工作收入穩定,這樣的概率有多大?

特別是2020年新冠疫情,還有2019曾經人人羨慕的銀行業大裁員這樣的背景下。

這裡有一個數據可以給大家參考一下:

一組關於企業壽命的數據提示:

1、美國《財富》雜誌分析,大多數企業的壽命都很短:


——美國大概有60%企業的平均壽命不超過5年,只有2%的企業能存活50年;而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一般不超過7年,大企業不足40年,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在40年到42年。


——美國在1976年成立的製造類公司,能存活2年的佔77.4%,能存活6年的佔45.4%,創建運營超過10年的佔35.4%。


——1977年~1990年間的美國上市的公司能夠存活5年以上的佔68.76%。


——日本所有企業平均壽命是12.5年。


2、中國集團企業平均壽命是7年至8年,中小企業是2.9年。


------由於90%以上是中小企業,由此可得出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是7.3年。


------中國企業平均壽命是7.3年,浙江民營企業平均壽命是2年。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而一般人和家庭的房貸年限是多少?10年?20年?還是30年?

高房價的背後,是資本“敲骨榨髓”式的剝削,這個結論沒人會反對吧?


再說高房價帶來的“後遺症”:


1、高房價的必然產物:“低慾望社會情緒”和“奮鬥無望論”的產生和蔓延。


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家國文化中,成家立業是對一個全新家庭的最基礎的標準。

而這個“成家”的前提條件,就是房子。

同樣,還有一個詞,叫“安居樂業”。

要想發家致富,經濟發展,肯定是以穩定的居住和生活空間作為基礎的。

顛沛流離和臥不安寢的環境,根本不可能實現“樂業”。

以深圳為例,一個年輕人進入社會工作大概是24歲,按照深圳的收入房價比,這個年輕人要不吃不喝的工作35.9年(詳見上文各城市房價收入比),才能買到一套適合自己的房子(合格的房子)。如果我們簡單做一個測算,再加上這個年輕的人伴侶,那這個時間可以縮短為18年。

但別忘了“不吃不喝不消費”這個前提。如果加上這個生存必要支出,我們簡單算需要5年。

那就意味著,這兩個年輕人大概要在自己24+18+5=47歲的時候,才能在深圳擁有自己的房子!

這還是考慮靜態的情況,也就是房價不漲的當下情況。

當然我相信在深圳打拼的人中一定有人中龍鳳,際遇非凡的。

但一定是極少數的。

大部分的年輕人,還是要面對可能幹一輩子都買不起的房價。

這本賬,誰都會算。

如果奮鬥和拼搏,都遙不可及,終身無望圓夢買房築家,又哪裡來的動力呢?

而低生育率,低結婚率,高離婚率,環境汙染……這樣的趨勢,“高房價”功不可沒!

高房價下的中國大城市,離“低慾望社會”,並不遙遠。

看不見希望,只有鏡花水月,奮鬥還有什麼意義?

而失去了奮鬥和慾望的這些想要買房的年輕人,是中國經濟的未來!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2、高房價對社會階層的固化,對社會矛盾的激發。


高房價下,購房人的苦不堪言,反而銀行和開發商都賺得盆滿缽滿。

有高房價,高評估價值的房產作為安全標的物,各大銀行可謂是日進斗金,紛紛進入世界五百強企業,而中國的頭部開發商的各位老闆們則是登上中國百富榜前100名之內。

高房價把中國家庭有限收入都吸收到少數既得利益群體手中。

這是很可怕的一種階層分化的現象:房子成為了評價個人和家庭資產的重要的因素。

但是“紙面財富”只能帶來心理安慰,高房價下,資本用“紙面財富”完成了概念偷換。

把房產變成了一個“圍城”:

揹負重債持有房產的“中產階級”在城內打響“財富保衛戰”,面對壓力,如履薄冰。

而城外沒房的的人呢?一面喊著房價高,盼著房價低,又一面一門心思,積攢實力往城裡擠。

咳!都是為了錢!

高房價時代,買房就能改變命運,買房就能提升階層,這房價能不高麼?

長此以往,社會的矛盾不就出來了?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3、高房價導致了整個社會抗風險,面對金融波動的抵抗的整體低下。


高房價帶來必然是高負債和高槓杆。

讓我們看看風險是如何在地產這場遊戲中轉移的:

開發商賣了房子拿了銀行的貸款,賺到錢,心滿意足離場了。

銀行拿貸款人的房子作抵押,放款給買房人,拿著利息,細水長流,萬一還不上,房子可跑不掉。

那風險很顯然不都到了買房人頭上了麼?

而每一個買房人,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也就是整個社會經濟體系中最小的組成部分。

反而所有的風險都集中在了他們的身上。

那放大到整個社會,整個群體,甚至整個國家來看,是不是根基風險性很大?

在我們的鄰國日本,1990年的時候,就出現過“全民斷貸”的現象。

而這個時期,被稱為:“平成蕭條”。

開啟了日本大蕭條時期,30年。

而2020年的疫情影響,或許只是給“高房價”帶來的風險性後遺症,提前按下了加速鍵而已。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4、被高房價逼走了人才和勞動力,這樣的城市沒有未來可言。


最近幾年,高房價擠壓小微企業和青年就業,和房地產的“一家獨大”形成了明顯的擠出效應。

在大城市中特別明顯和常見,其中以深圳華為遷移到東莞,富士康深圳廠區拆解分散全國各地,還有三星關閉深圳工廠這些為例,品牌大企業都不能承受的“高房價”,開始對一個城市的核心價值產業,開始進行擠出。

不管是精英聚集的白領行業,還是勞動力聚集的生產企業,當工作地的房價已經屬於“少數人獨有”的時候,這個地方基本上就會有一種共同認知:除非有收入和機遇上的絕對優勢,否則不會成為工作地的第一選擇。

只為了來掙錢,而根本不會考慮買房的城市。或許就是深圳的未來。

或許深圳那句城市口號“來了就是深圳人”,應該換換:“來了深圳就為了賺錢!”

這不是笑話,也不是諷刺,這是現實情況。

當深圳失去了各地才俊前仆後繼的支持和湧入,再加上核心產業的紛紛外遷,或許,就是下一個香港。

一個只有貿易,金融的城市。

高房價時代下,當“逃離北上廣”剛開始喊的時候,大家覺得是個笑話。

但是被大城市逼著越來越多的人和企業的離開,或許會成為趨勢。

而這個趨勢,只需要保持“高房價”,就一定會出現。


疫情期思考&地產觀察:高房價的危害和“後遺症”


危害在當前,後遺症在未來,存在即合理。

只是這個合理,需要慘痛的代價,去維護存在。

高房價,註定成為中國經濟的痛!


關於這個話題,大家如果還有什麼意見和看法,歡迎在下面留下您的想法和看法。


個人拙作,原創辛苦,還請各位看官支持(小小點贊動力大,轉發關注真有愛)~


歡迎留言文明交流,有問必答,拒絕地域黑,拒絕無腦鍵盤俠。

本人不做標題黨,不譁眾取寵求流量,寫作分享,自我修煉,與君分享。

網絡不是無法之地,倡議客觀冷靜,就事論事,尊重事實,文明表達。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轉發本文和關注本人。

地產領域12年從業經驗,願為所有對房地產相關知識有需要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所得所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