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復興漢室,劉備會不會殺諸葛亮?

婷婷愛歷史


劉備不可能殺諸葛亮,原因如下:

一、劉備對大臣極為禮遇。

劉備求賢若渴,對文臣武將恩寵有加。謂予不信,請看以下史實。

先看他待糜竺。糜竺原是徐州別駕,當年曹操征討徐州,徐州牧陶謙派人向田楷告急,劉備與田楷一起救援,先主有千餘士兵及部分幽州烏丸各部落騎兵,又湊了數千饑民。到徐州,陶謙上表舉薦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陶謙病重時,告訴糜竺說安定本州非劉備不可。陶謙死後,麋竺率州人迎請先主,幾番謙讓之後,劉備接管徐州。後來大地主麋竺把妹妹嫁給劉備,並把所有家產交於劉備集團入了原始股,從此跟劉備東奔西走,在劉備成為漢中王時,麋竺已成為安漢將軍,劉備稱王、稱帝至死,都更多的把麇竺當朋友對待,讓他們兄弟享受劉氏集團的大股紅利。即使作為蜀漢南郡太守的糜芳迫於東吳大兵壓境,加之與荊州主帥關羽不睦,投降東吳,還說降駐守公安的將軍士仁,至使關羽失去後方根據地,荊州全失,父子授首。劉備對糜竺仍一如既往地禮遇,對慚愧的麋竺仍百般勸慰。這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劉備!再看劉備對龐統,龐統作為劉備在荊州時與孔明並稱的智囊,在奪益州而發起的攻雒縣的戰役中,中流矢而亡。劉備十分痛惜,一提起36歲去世的龐統就流淚,任命龐統父親為議郎,後又升為諫議大夫,讓丞相孔明親為他主持任命儀式,追封龐統當關內侯,贈諡號為靖侯。對大謀略家、劉璋部投奔而來的法正,更是優待。法正對奪益州、奪漢中之戰均有大功,革命成歷後先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劉備對法正言聽計從,劉備漢中稱王后,又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國將軍。第二年法正去世,劉備為他流淚多日,贈諡號為翼侯。法正兒子潔邈為關內侯,後官至奉車都尉、漢陽太守。關羽、張飛、黃忠他均予以禮遇,張飛的女兒被他聘為太子妃,最終成為劉禪的皇后。即便是夷陵之戰中,鎮北將軍黃權被迫投降曹操,劉備並沒有為難尚在蜀地的黃權家族。孔明在隆中被他三顧茅廬而投奔,孔明奉令赴東吳遊說抗曹,赤壁之戰後即升軍師將軍。入蜀後孔明負責政權建設和為前線作戰的劉備提供後勤保障。孔明卓越的才幹被劉備賞識,幾年功夫就連升三級,成為丞相。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更是態度誠懇,發自肺腑:阿斗能扶則扶,不能扶卿可為西川之主。

二、孔明才華橫溢,對劉備極為忠誠,做事極有節度制。

孔明的軍事、政治、後勤才能,無需贅述。孔明對劉備的忠誠毋庸置疑:為打敗強曹,一人獨自過江遊說;從劉備打江山時的整體佈局到後勤保障、政權建設,均可見孔明的才幹及忠誠。尤其是劉備死後,孔明開府視事,也對後主劉禪尊重有加。孔明真正做到了對劉氏父子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向來知人之明,沒有理由對忠臣下殺手,而是恩養。

孔明在劉備奪得益州後,法正恃寵而驕,睚眥必報、寸恩必賞,孔明用法家手段治蜀,但對法正只是旁敲側擊,從未與法正正面衝突。孔明為人做事,從不迂腐,劉備伐吳,孔明並沒有一味反對,相反知道自己勸阻無效,乾脆做好份內之事,搞後勤、搞地方政權建設,只是劉備兵敗夷陵,他才長嘆一聲:要是法孝直在,定能阻止陛下伐吳,即便不能,他隨王伴駕,定無夷陵慘敗!

當年關羽兵敗,孔明從劉備江山社稷考慮,藉機建議除掉了劉封。關羽兵敗,劉封即便全力救援,也是遠水不解近渴,可能所部幾千人馬陷入東吳呂蒙包圍之中,孟達和劉封不睦,劉封奪了孟達的儀仗樂隊,孟達、劉封未救關羽,孟達又恨劉封,率部降曹。曹丕命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將房陵、上庸、西城合併為新城郡,讓孟達兼任新城太守,令夏侯尚、徐晃、孟達攻劉封,劉封不聽孟達的勸降,申儀又背叛劉封,劉封兵敗逃回成都。劉備對他期凌孟達、不救關羽給予嚴斥,孔明考慮到劉封剛強勇猛,在劉備百年後難以駕馭,力勸劉備趁機除掉他。孔明發現彭羕野心很大,彭羕因貶職被遠放江陽太守,對劉備心存不滿,竟遊說馬超自立門戶,孔明和彭羕劃清界限,彭羕最終被殺。

綜合上述,劉備、孔明的關係如魚得水,君臣推心置腹,孔明對劉備忠心耿耿,侍之極為謙恭,求賢若渴的劉備怎麼會有殺賢士的念想呢?


蒼茫大地顧煒斌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劉備都絕對不會殺諸葛亮。

首先,劉備的品德保證了他不會殺諸葛亮。劉備即使成功的復興漢室了,也不會做‘’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能說出這樣的話的人,是做不出那樣的事情的。

其次,劉備和諸葛亮的友誼也保證了他不會殺諸葛亮。在多年的征戰中,也表現出了和諸葛亮超出君臣的友誼,在白帝城託孤時候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後來的好多學者對這兩句話,做了很多的解讀,說劉備用心險惡,用言語困住諸葛亮,從而讓諸葛亮一心一意輔佐劉禪,我覺得學者們想的太多了,這只是一個奄奄一息的老者,對自己的朋友和臣子以及兒子說的心裡話,這些肺腑之言,不帶一絲陰謀。而諸葛亮也用一生證明了,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第三,劉備在事業上對諸葛亮的信任和依賴也保證了他不會殺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歷史也證明了劉備的眼光是多麼的獨到,劉備絕對是一個好伯樂。自從有了諸葛亮這匹千里馬以後,劉備的事業也一日千里了。諸葛亮也用盡了自己的一生報答了劉備的知遇之恩。


所以說如果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復興漢室,劉備絕對不會殺諸葛亮。只能更加的證明他們是一對好君臣、好朋友、好搭檔。


一杯清茶飲江湖


不會!

1事實勝於雄辯。

章武元年(公無221年),劉備於曹丕篡漢建魏後,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吝各生於161年,此時已經六十歲了,他應該知道自己興復漢室之路已經到達了輝煌的頂峰,這個時候並沒有對諸葛亮動任何殺機,重要的事依然找諸葛亮商量。同年,還為手下大將關羽報仇而發兵討伐東吳。可見劉備是講君臣之義的人。

“復興漢室,還於舊都”是劉備收買人心的口號,也是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劉備為自己師出有名而製造的招牌,他這樣做能凝聚人心。他真正 的目的也就是起兵造反,過把皇帝的癮。可以說,到“章武”元年,他審時度勢後,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但他沒有殺任何一位開國功臣的意思,這包括了諸葛亮。

事實上,在奪取兩川、 建立蜀漢、對抗曹操的過程中,劉備與諸葛亮合作是默契的,少有分歧。他沒有殺諸葛亮的動機,反而劉備很器重他。臨死時還託孤於他就是證明!

2.劉備有高明的識人目光,懂得諸葛亮的為人。

因為諸葛亮忠誠的品格與過人的能力,劉備也不會殺諸葛亮的。諸葛亮是人才,不可多得 。在建國前已經得到證明。劉備還要留諸葛亮為自己治國安邦、開疆拓土呢!就手下謀士來說,無人出諸葛亮之右。吝備珍惜諸葛亮是真的,劉備的江山需要這樣的人。

在人們看來,諸葛亮是個神話般存在的人物,但就識人之術,諸葛亮比劉備差得遠!比如諸葛亮一味打壓文武雙全的漢中太守魏延,弄得蜀漢後期失去了一員獨當一面的大將。還有眾所周知的諸葛亮力主讓馬謖去守街亭,結果使第 一次兵出祁山的成果前功盡棄。

魏延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 的,劉備一直看好魏延,魏延當十多年的漢中太守,沒有丟蜀漢的一寸土地。而馬謖呢,劉備致死都沒有重用過他,甚至臨死前還告訴諸葛亮說此人不可重用。而諸葛亮對這二人的態度恰恰相反。抑魏延而揚馬謖,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事實證明,劉備在識人用人上比諸葛亮高明得多。所以,諸葛亮不會讓劉備有壓力,沒殺他必要。

劉備既有這樣高明的識人技巧,又與諸葛亮朝夕相處過,自然知道,諸葛亮會報達“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之恩的。事實上諸葛亮“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在劉備生前已經做到了。劉備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就是讓他為扶助自己的的兒子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劉備巴不得自己的手下都 與諸葛亮一樣為自己工作,為什麼還要殺他呢?



3.劉備對諸葛亮有疑心,但,諸葛亮經受了考驗。

諸葛亮的能力,劉備一清二楚。由武長期掌權,在群眾中有好口碑,這讓劉備在臨終前產生了疑心: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最後一句,翻譯成白話就是:劉禪不行的話,你就取而代之吧!這是試探,想看看諸葛亮有什麼反應,還好,諸葛亮的表現也讓他放心,這沒出問題。


4.諸葛亮的素質決的,劉備是不會殺他的。

歷史上,除了秦始皇、唐 太宗、劉秀,幾乎所有開國皇帝在功成名就後,都要肅清功高震主的開國元勳。諸葛亮功高但不震主,他精明、隱忍、忠誠、淵博,清楚自己的位置,所以,劉備也不會命他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您問題中提到復興漢室,那麼蜀漢的存在算不算漢室的初步復興呢?劉備的漢室血脈七拐八拐,其初期的生活窘境也能說明,復興漢室對於劉備來說更多是個口號,或者說是種能凝聚人心的旗幟。至於劉備會不會殺諸葛亮,先從現實的角度來看,蜀漢政權穩定之後,君臣二人合作還算比較默契,沒有什麼較明顯的磕絆。所以從這方面來說劉備沒有殺諸葛亮的動機,反而劉備更想使用好諸葛亮幫他開疆拓土,歷史也證明蜀漢重臣諸葛亮活的很好。

劉備毒辣的用人手段

劉備活著的時候沒有殺諸葛亮,臨死時也沒有殺諸葛亮,因為劉備知道諸葛亮對他劉家有用。雖然諸葛亮是個神話般的人物,但諸葛亮在識人用人方面卻差劉備很遠,比如二人對馬謖的認識,劉備清醒的知道馬謖不堪大用,而諸葛亮卻還任性的重用馬謖,最終造成街亭大敗的慘痛局面。而且劉備用人手段還很毒辣,諸葛亮就是被使到油盡燈枯的好兄弟,甚至臨死前還要再給諸葛亮脖子上套個繩,這樣劉禪才得以舒心安穩的享受帝王生活。因為劉備看到了諸葛亮的忠心,他發現事無鉅細的諸葛亮就是個工作狂,諸葛亮會為了自己的理想或使命盡忠到最後一刻,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劉備也不會殺這個好員工。

一點疑心不至於殺人

劉備對於諸葛亮也不是一點疑心都沒有,當年劉備眼看自己就要駕鶴西遊了,看看劉禪這不爭氣的兒子心裡就不是滋味,可再無能也是他劉家的血脈。劉備就算再不甘心,也無法逆天改命為自己續壽,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更不願意給別人,所以他就開始琢磨能輔佐劉禪的人選。當時如果龐統還活著,估計會是劉備的第一人選,劉備可能會安排龐統和諸葛亮兩個人共同輔佐劉禪。這種安排有兩種好處:一是人多力量大,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強;二是雙方可以互相牽制,以免日後一方做大動搖劉氏江山。但這只是想象,龐統英年早逝的事實無法改變,那麼就剩下一條路可走了,那就是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的個人才華和能力,劉備再清楚不過了,長期掌握著實權的諸葛亮,又在群眾中有一個好口碑和強大的影響力,這種情況哪能讓劉備一點疑心都沒。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以上是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的談話,從此句話中不難看出劉備的試探之意,尤其是最後一句,簡單的說就是劉禪不行的話,你就直接接替他當皇帝吧!這暗含的意思明顯是試探,等著看諸葛亮有什麼反應,還好諸葛亮比較識趣,非常認真的接上了劉備給他下的套,再次牢牢的將自己為劉氏服務的鎖鏈上緊。

功高但不震主

歷史上確實有功成名就後,開始肅清戰功滿滿開國重臣的情況,但這種情況多數是個別大臣沒有拿捏準中間那個度。無非就是掌握著絕對權力功高震主,他們的影響力已經能動搖帝王的位置,再加上不知道鋒芒內斂的話,估計真的離死就不遠了。再就是站隊這個敏感的問題,帝王不可能長生不老,萬歲只不過是好聽的口號而已,此時這些大臣們就要面臨未來接班人站隊的問題了。一旦自己走眼站錯了隊,皇帝為了給自己中意那位皇子掃清障礙,必須將這些站錯隊的小朋友清出場。以上只是簡單說了兩種大概率的事情,可能其中複雜的情況還很多,在此就不仔細講解了。諸葛亮功高但不震主,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而且把握的還很有分寸。至於在劉備接班人的站位方面,諸葛亮應該也沒有參與其中,因為如果諸葛亮選擇的話,不會選擇劉禪這個相對平庸的人,所以在大是大非這類敏感事務方面諸葛亮非常謹慎。


追記歷史


趣談答案:劉備不會殺掉諸葛亮,但是其他人就難說了。

關羽或成為第以個清算的人

自古以來只要一個人當上皇帝,必然會對身邊的臣子進行大輪的清洗,而這一部分清洗我們稱之為人之常情,畢竟你之前的那些將軍不一定能夠適應現在的行軍作戰。

所以我們把劉備身邊的高等級將領從上到下挨個排一個順序的話,就會發現關羽是最有可能遭到劉備清算的人。

為什麼能夠得出這個結論呢?因為關羽的俠肝義膽指的是關羽對於漢王朝的忠心和關羽對劉備的忠心。

關羽每日每夜所希望的只有一點,那就是恢復漢室,而他跟著自己的大哥打天下,除了被自己大哥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幫助漢帝國重塑金身。

而劉備一旦在諸葛亮的幫助下興復漢室,劉備身邊的集團軍必然會讓劉備當皇帝,而不是那個倒黴的漢獻帝劉協。

針對於這一點在前面當中講過,這次我們依舊可以講一下,那就是權力的遞增順序。

如果漢獻帝劉協當上了皇帝,那麼劉備的身份地位必然會低一個檔次,劉備身邊的文武功臣也必然會低一個檔次,可是如果劉備當上皇帝那就不一樣了。

劉備當了皇帝,自己的大將軍也好,文臣也好那都是開國功勳,甭管是實質上的獎勵還是名譽上的獎勵,都是頭頂頭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一旦劉備能夠恢復漢室,劉備和關羽之間的矛盾必然會加劇,劉備不一定把關羽殺掉,但也絕對會類似於軟禁或者囚禁,把他安排在一個小黑屋子裡面。

劉備需要諸葛亮

諸葛亮在大家的印象當中永遠是一個老好人的樣子,時不時還能提出幾個金點子,對不對?

歷史上的諸葛亮聰明歸聰明,但是也狡詐的人,他最開始的時候幫助劉備奠定天下三分的大勢時,就已經想好了,今天踹誰一覺,明天給誰挖個坑。

所以一旦當劉備恢復漢室之後,必然會再一次有求於諸葛亮,希望諸葛亮把漢室的皇帝推到劉備身邊,而不是推向漢獻帝劉協的身邊。

而以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諸葛亮也必然更願意讓劉備當皇帝,而不是漢獻帝劉協。

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會更進一步,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聯繫和友情也會升華一下。

當然等劉備真正意義上當上皇帝之後,諸葛亮是生是死,只要憑他的造化了。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新爆點為您作答:

我的答案是不會,有三個原因:

第一,他姓劉,如果他統一中國,在西漢滅亡幾十年後東漢復國,東漢滅亡幾十年後季漢復國,全中國的人都會認為劉家天子的正統性無以倫比,皇帝只可能出在他家,其餘姓氏根本當不成皇帝,別人殺功臣是因為根基不穩或者怕留後患,他要是殺功臣成了給自家正統性摸黑。記住,朱元璋是貧民百姓起義得國,而他是消滅謀逆者復自己家的國。

第二,劉備的威信,人格魅力,影響力在當時遠高於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看看他的對手,看看他的部下,看看北方中原多少百姓主動願意跟他就知道了。在那個年代,曹操等各大諸侯屠城的時候,他在幹什麼,而且劉備的勝仗可是打了不少。從鎮壓黃巾以少勝多,到火燒博望坡,都是劉備親自指揮,只不過演義把他的一些事蹟分給了他的部下,劉備可是狙擊過袁術,阻擋過曹操,擊殺過蔡陽,伏擊過夏侯敦、曹仁,突擊過黃巾,不為官位委曲求全鞭打督郵的能征慣戰豪邁之士。諸多例子,其他挺劉備的答案裡都寫了,我就不重複了。

第三,劉備是真仁慈,他的敵人,部下,老百姓,甚至想殺他的殺手,背叛他的部下,都沒有說他不仁義的,古往今來一千多年,這麼多人都承認他是仁君,現在有些磚家和導演非雞蛋裡挑骨頭說他是虛偽,找不到證據就說虛偽了一輩子,我想問問人家仁慈一輩子到你這就說是虛偽一輩子只不過沒被發現,這麼抹黑來譁眾取寵到底要不要臉??真是搞笑。劉備創業艱難,靠什麼籠絡人心?告訴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謂厚黑學磚家,套路永遠得不了人心,靠心計騙得了別人一時騙不了一世,能得人心的只有真心。更何況是得了周圍所有人一輩子的人心。臥龍鳳雛,五虎將,哪個不是人中之龍鳳?為什麼死心塌地為他奮鬥一輩子,哪怕他死後還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看的出來他虛偽人家看不出來嗎?

回答如上,希望能幫到題主,不要忘記點贊關注哦!


新爆點


劉備出身草根(雖然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估計是自吹的)都出身貧寒,這點和劉邦很像。劉邦奪取天下之後,就殺掉了大部分的功臣。


劉備只是佔據了巴蜀,第一個防備的肯定是馬超,因為馬超身世背景好,戰鬥力又強。只是敗給了曹操,投靠張魯,張魯又投降了曹操。自己逼不得已而投靠的劉備。劉備能放心嗎?劉備連兵權都不敢給馬超掌控。
第二個就是關羽了,關羽為人處事向來講究“忠義”二字。前期跟隨劉備打天下,勝少敗多也是無怨無悔。在他看來,追隨劉備復興漢室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等到劉備自稱漢中王時,對漢室來說是不義之舉。此時關羽看出了劉備的野心,他想憑一己之力復興漢室了,於是就沒有奏請劉備的情況下出兵攻魏,就有了關羽水淹七軍、降於禁、殺龐德、威震華夏,到後來的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


第三個就是魏延了,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估計是看到魏延的性格不好駕馭,在荊州時沒有忠於劉表,在長沙沒有忠於韓玄。不過劉備對魏延還是不錯的。
最後說諸葛亮,諸葛亮在軍隊中威望甚高,也有自己的心腹,自己也會算計。打天下的時候還是挺好用的,至於得了天下後,有這麼能幹功勞又大的人在身邊,想著或者看著肯定也不舒服!

好多事情不能假設,因為劉備沒有得到天下,死時託孤於諸葛亮,說明他目前的狀態下對諸葛亮還是很放心的。


尋找被人遺忘的角落


這個問題,我認為劉備死前是不會殺諸葛亮的。

第一,劉備為鞏固皇帝的寶座,不會先殺諸葛亮。諸葛亮是劉備三顧矛廬請來的視同手足兄弟,諸葛亮也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用盡了全力,圓了劉備大漢皇帝夢。劉備號以仁德的名義,才網羅了天下有識之士聚其麾下,助其光復了大漢江山。他絕不會做揹著卸磨殺驢的罵名,當個不仁不義皇帝。

第二,是諸葛亮還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劉備雖然當了皇帝,不服氣的力量也不可小視。憑諸葛亮的聲威,朝野的不服之士,量也不敢妄為。這對新皇帝穩定軍心民心來說,有極大的益處。劉備不會幹那種仇者快親者痛的傻事,去先殺諸葛亮。

第三,劉備不殺諸葛亮也讓關張二弟吃了定心丸。兄弟倆還會玩命的幫著大哥當皇帝,而不生二心。劉備對這種放心事何樂而為不為呢?

至於劉備死後,新皇繼位誅殺顧命大臣的事例不勝枚舉,諸葛亮能否攤上就不好說了。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是肯定不會被殺的。





用戶李森


答案很明顯,即使劉備恢復了漢室天下,劉備也不會殺諸葛亮的。我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諸葛亮是天生的軍師,但做不了主公,對劉備沒有威脅。

有些人天生就是想自己成事兒,而有些人天生就想輔佐別人成事兒。

很明顯,諸葛亮就是想輔佐別人成事兒的人,而劉備天生就是想自己成事兒的人,他們搭配起來工作效率不錯,但一旦調換了位置,事情就會變得一團糟。



不信你想想,張飛、關羽在劉備跟前服服帖帖,如果是諸葛亮,他們能心悅誠服的聽令嗎,有些人的領導氣質是天生的,別人學不來。所以諸葛亮對於劉備來說,基本上沒有威脅。

二、殺諸葛亮會寒了一眾將士的心。

諸葛亮為劉備付出了多少心血,蜀漢沒有人不知道的。如果劉備連諸葛亮都殺,那麼,可想而知蜀漢政權其他人會怎麼想,天下士子會怎麼想。


所以咱就先不說諸葛亮本身就沒有謀反的意思了,其實,就算諸葛亮有謀反的心思,劉備也不會不念舊情將他殺了。

三、劉備平素就以仁義著稱。


劉備平素多以仁義著稱,殺諸葛亮無異於是自唾顏面,自亂陣腳,他那麼聰明的人,是不會幹這種事情的。


文史鉤沉


先說說劉備。

陳壽在《三國志》中敘述了這樣一件事。公元223年,劉備禦駕東征孫權,慘遭失敗,退守白帝城。彌留之際,給後主劉禪寫了一封遺書《遺詔敕後主》。其中有這樣兩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分析這兩句話,我們能知道,劉備是一個仁慈寬厚、品德高尚的君主。這樣的君主不可能像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那樣,對有功之臣興師問罪、大開殺戒。

這樣的君主,還有強大的人格魅力,能得到臣子的尊敬和愛戴。作為臣子,能忠貞不渝至死追隨他。

關羽投降曹操以後,“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後又回到劉備陣營,就是很好的說明。

陳壽在《三國志》中,還敘述了這樣一件事。劉備在臨終前,託孤諸葛亮,說了這樣一番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無論劉備說這番話是否出自真心,都足以說明,劉備不是一個狹隘自私的人,而是一個心胸寬廣之人。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歷數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找不出第二個人,能說出這番大器的話了。同樣也說明,像劉備這樣心胸寬廣之人,必能容人,註定不會濫殺無辜。

再說說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小心謹慎,做事循規蹈矩,殫精竭慮輔佐後主劉禪。諸葛亮這種小心謹慎的性格,也決定了諸葛亮不會做出僭越之事。

公元228年,諸葛亮興師伐魏。魏延建議,由他率領一支部隊,沿著秦嶺,穿過子午谷,出奇兵直取魏國西北重鎮長安。這是一招險中求勝的棋,稍有不慎便會全軍覆沒。但是這招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值得冒險一搏。就如同後來,魏國將領鄧艾帶兵走陰平小路,插入蜀國腹地一樣。

可惜的是,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諸葛亮小心謹慎的性格特徵,由此可見一斑。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有這樣一段話“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年輕時非常自負,自認為有曠世之才。希望以後能成為管仲、樂毅那樣的人。

既然諸葛亮以管仲、樂毅為楷模,以匡扶漢室天下為己任,那麼就會對篡權謀位這種大逆不道之事不屑一顧。他的心思不在這上面。即使劉備想殺掉諸葛亮,也找不到堂堂正正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