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当时最强大舰队的明朝,为什么在郑和之后再没有下过西洋?

拥有当时最强大舰队的明朝,为什么在郑和之后再没有下过西洋?

本文作者『挥墨历史』,欢迎阅读文章后点赞、关注和留言。

明朝时期的中国,坐拥着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因为有航行的实力,所以从1405年开始,明朝派郑和在29年里七次下西洋,开拓海洋版图,彰显明朝国力。

在当时,明朝海军无论是在舰队规模还是航海技术上都位于世界最高水平,可为什么在郑和七下西洋后,拥有强大舰队的明朝,再没有做过如此壮举呢?

拥有当时最强大舰队的明朝,为什么在郑和之后再没有下过西洋?

有观点称,郑和之后停止下西洋是因为损耗国力,得不偿失。可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通过《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一书中我们可以得知,郑和下西洋,不仅没有损耗国力,反而让官营贸易获得高额利润,充盈国库。

拥有当时最强大舰队的明朝,为什么在郑和之后再没有下过西洋?

“将原产地价格、明前期钞、银的比价和胡椒在中国的官方价格及其与输入苏木折赏、折俸用途制成表格,洪武年间,明廷对海外各国朝贡附进货物胡椒一项的给价,是原产地的20倍……永乐五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后,每斤胡椒在中国的市价是原产地的10倍。……更有甚者,宣德九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每斤胡椒100贯的折合比价大量折俸。……统治者获得了令人咋舌的高额利润。”

通过上述描述可见,仅仅是胡椒就能够让明朝官方获得巨大利润,更何况是其他贸易物品?

拥有当时最强大舰队的明朝,为什么在郑和之后再没有下过西洋?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明朝国库充盈,使得永乐年间出现了“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而当下西洋停止后,国家财政反倒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可见一斑。

而且有一个鲜明的事实也能更好地佐证这一点,那就是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北征蒙古、南讨安南时都没有导致国家财政困难,而到了宣德五年,国家无大费,可每年的财政却只是刚好够用, 于是在两个月后,明宣宗不得已命郑和再下西洋。

拥有当时最强大舰队的明朝,为什么在郑和之后再没有下过西洋?

上述多种史实和证明也表明,下西洋耗费国力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此外,在郑和下西洋的数年里,中国商品不仅远销海外,还有力地促进了国内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国家财政一派繁盛。

既然郑和下西洋有这么多的好处,可为什么最终停止了?这就涉及到了明朝的文官集团。

拥有当时最强大舰队的明朝,为什么在郑和之后再没有下过西洋?

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的文官集团,代表的往往是商人集团的利益。而海外贸易利润巨大,无疑让明朝商人集团垂涎,可郑和下西洋属于明朝官方行为,商人集团根本无法染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丰厚利润被国家收入囊中。

于是,作为商人集团利益的代表人,文官集团自然有意终止这场国家垄断的海外贸易。朱棣在位时期,文官集团不敢轻举妄动,可在朱棣死后,文官集团立马反扑,群起而攻之。

拥有当时最强大舰队的明朝,为什么在郑和之后再没有下过西洋?

在他们的口诛笔伐下,下西洋行为彻底被丑化,可谓一无是处。就在这样长期的信息轰炸下,后续的明朝皇帝们信以为真,认为下西洋百害无一利,尽管明宪宗时期希望重新下西洋壮举,于是下诏索要档案资料,但以刘大夏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却竭力丑化下西洋为弊政,同时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藏匿起来,使得下西洋最终作罢。

究其原因,无非是文官集团担心明宪宗得知下西洋后不仅不会损耗国力,反而能增加国库收入,同时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那样一来,文官集团从国家手中夺来的海外贸易利润必然会被收回,这对于他们来说,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拥有当时最强大舰队的明朝,为什么在郑和之后再没有下过西洋?

在政府官方停止下西洋行为后,私人海外贸易开始盛行。加上明朝颁布的海禁法令,所以国家根本就不征收税务,一时之间,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据张燮《东西洋考》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奸人阴开其利窦,而官人不得显收其利权,初亦渐享奇赢,久乃勾引为乱,至嘉靖而弊极矣。”

在巨大利润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海外贸易,与此同时,也导致了海盗的出现。短时间内,因私人海外贸易的放任自流,海盗也得以猖獗起来,于是我们可见,明朝时期的海盗问题,让国家颇为头疼。

拥有当时最强大舰队的明朝,为什么在郑和之后再没有下过西洋?

​尽管有朱纨等正义官员倡议严格海禁来打击海盗,可因其触碰了文官集团的利益,于是遭到弹劾,最终朱纨自杀,事情才算了结。

究其根本,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被终止,并非是因此举损害国力,而是因为触碰到了文官集团最根本的利益,于是他们竭尽全力丑化郑和下西洋,并万般阻拦重下西洋的行径,只为获得其中丰厚的利润。

其行,可恨!其心,可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