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监”

由于海上不安定,明太祖启动了禁海令,而就在明朝的禁海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郑和下西洋

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时有二十多个儿子,这个成就足以令其自豪。当年周文王之所以能够奠定取代商朝的基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儿子多,不但有伯邑考这样的孝子,更有姬发(周武王)、姬旦(周公)这样能够昌大家业的能干的儿子。

郑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监”

朱棣画像

所以,朱元璋也效法当年的周武王。创建明朝之后,在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的同时,把其他的儿子分封到西安、太原、北平、开封、武昌、长沙等地,希望在这些藩王的拱卫下,大明皇朝千秋万代。但人算不如天算,太子英年早逝,太孙朱允炆继位。四年之后,老四朱棣“靖难”成功,夺取了皇位。幸亏朱棣有本事,也幸亏其他兄弟本事不大,没有弄成西晋那样的“八王之乱”。

“靖难”成功的朱棣成了明朝的“太宗”,到嘉靖的时候,改庙号为“成祖”。明一代的基本制度,是“太祖”朱元璋一手制定的;但明一代的一切露脸的事情,都是“成祖”朱棣做的。而他做的最露脸的一件,就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监”

郑和是云南人,本姓马,小名三保,回族。有记载说,郑和的家族曾经十分显赫,原住中亚,六世祖赛典赤·乌马尔入元后,封为“咸阳王”。令人费解的是,这位“咸阳王”并没有住在咸阳,而是放在了云南,成了元朝镇守云南的梁王的属下。

郑和出生在明太祖洪武三、四年间,十岁左右,明朝将领傅友德、蓝玉率大军出征云南,元朝在内地的最后一块地盘为明军占领,末代梁王赴滇池而死,郑和父亲也战死。郑和被俘之后,被施以宫刑,入宫为小宦官,后归属于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改姓“郑”。对被俘虏的少数民族少年施以宫刑,是明朝前期的通常做法,通过这种方式进宫为宦官的少数民族少年,不但有回族的,还有蒙古、女真、瑶族的,等等。成化时代著名的宦官、创建西厂的汪直,便是被施以宫刑的瑶族少年。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时,有一批宦官在战场立功,郑和就是其中之一,他被称为“马儿”,身先士卒,最为勇猛。后来,郑和奉命出使西洋、镇守南京。传说中的郑和

“身长九尺,腰大十围,洪音虎步。”据说明成祖准备派遣郑和下西洋前,曾咨询相师袁忠彻,袁忠彻连赞“得人也”,说论貌相才智,宦官中没有可以比肩的(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卷上)。

郑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监”

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的农历六月,郑和奉命和另外一位宦官王景弘一道,率部通使西洋,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远航。大军的集结地点,就是曾经的

“六国码头”,苏州太仓的浏河黄港。

这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空前壮举。据记载,这一次的远航,有“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包括军队、翻译及各类技师,以及文职随行人员,分别乘坐着“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组成庞大的“联合舰队”,从苏州太仓刘家河出长江,途径福建海域,在五虎门(今福建福州闽江口一带)进行休整,等候东北季风的到来。然后由福建海域南下,经南海抵达今天越南中部的占城。第二年六月,郑和的船队到达今印度尼西亚一带,途径爪哇及苏门达腊的旧港,再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古里。

郑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监”

“锡兰”即今印度半岛东南、印度洋上的斯里兰卡,在中国古籍中曾称为“狮子国”。“古里”则在今天印度西南部的科泽科德一带,是古代印度洋上的交通要冲,也是阿拉伯商人和中国商人过往印度洋的中转站。

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经过两年多的航行,郑和率船队回到了南京。随同郑和一道来南京的,有沿途各国派来的使者,他们代表各自的君长,向大明皇帝表达崇高的敬意,并且带来了各处的“贡品”,这就是所谓“朝贡”。可以说,这些“朝贡”使者,是被郑和“招”来的。这也是中国历代朝贡的通例,所以叫做“招徕远人”

郑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监”

影视剧中的陈祖义

郑和回京时,还给成祖朱棣带来了一件礼品,占据着“旧港”的“海盗”首领陈祖义。旧港位于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南口,属“三佛齐”国,今为印度尼西亚的“巨港”。“旧港”是从印度洋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从太平洋进入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的必经之地。

后来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费信在自己的《星槎胜览》中说到这个“三佛齐”不但土地肥沃,盛产稻谷及各种香料,而且有自己的手工业,特别是地处南洋与西洋的通道马六甲海峡的东南侧,是谋生发财的好地方。

郑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监”

《星槎胜览》

宋元以来,已经有无数的汉人漂洋过海来到这一带,陈祖义也是随着这股持续几百年的海外移民浪潮,在明朝建立以后来到三佛齐的。可以断定的是,陈祖义一定是个人物、是位英雄,所以才拉起了一支队伍,干起了亦商亦盗的营生,成了远近闻名的海盗领袖甚至成了旧港的港主。

史料记载,郑和的船队来到后,陈祖义假装投降,却暗中图谋偷袭,由于图谋被泄露,反被郑和所俘。向郑和告密的,是当地的另一位华商领袖。所以,不排除陈祖义是华人移民内部矛盾和斗争的牺牲品,后来,这位告密者成了明朝在当地的代理人。

明成祖褒奖了进贡使者,对于抗拒天朝的陈祖义,下令斩首示众。

郑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监”

在此后的二十年里,郑和船队又出动了六次,所以有“七下西洋”之说。《明史·郑和传》开列了郑和所到达的三十余国,最远的航行,直抵今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红海沿岸的苏丹、沙特阿拉伯及阿曼、也门一带

郑和的七次下南洋、下西洋,处处“宣天子诏”,态度好的当地首脑,赐其君长,有不服者,用武力威慑,有图谋妄动者,以兵除之。这个时候的明朝兵力强盛,而沿途并没有大国、强国,所以,郑和的船队耀武南洋、西洋,颇有当年西汉陈汤的气概:“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被郑和所“除”、所“诛”的,不但有“海盗”首领、汉人陈祖义,还有一些地方酋长和君主。

第二次“下西洋”来到锡兰,锡兰国王觊觎郑和携带的财物,一面将郑和请入其国,一面派兵劫掠郑和的船队。如此雕虫小技,自然被身经百战的郑和识破。郑和乘虚攻破其城,俘虏了国王及其妻子、官属。第三次“下西洋”时,苏门答剌“伪王”的一个弟弟,由于没有得到明朝的官方认可,未在封赏之列,恼怒之余,率兵邀击郑和官兵,结果连同妻子在内,反被郑和俘虏。被俘的“锡兰王”、“苏门答剌”伪王弟,均被郑和带回南京献俘。当然,和对陈祖义不一样,对于这些“外国人”,成祖朱棣显示了“大度”,批评教育之后,礼送回国。这也是中国历代皇帝的通常做法。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事情在当时是何等的风光,它们大大彰显了明朝的“国威”,给皇帝朱棣带来了极大的面子。朱棣也给郑和及其一行,还有“朝贡”使者们极大的面子,“爵赏有加”,既加官晋爵,也厚给赏赐。

郑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监”

郑和宝船想象图

宣德八年(1433)四月,郑和在最后一次远航中,病逝于古里,享年63岁。但是,有一件事情不得不说:各个文献(包括《明史》在内)记载中的郑和下西洋“宝船”,是无法复制的。因为按那个尺寸复制的船只,只能在太湖中行驶,却无法下海、更无法进入大洋。但是为何有这样的记载?

这是因为郑和船只的尺寸,后人没有发现原始的记录,而《明史》中的记载,却是从小说中抄来的,而小说家当然没有航海的经验,所以以讹传讹。

郑和走了,“郑和下西洋”从此成为一种记忆,但由其开创的南洋、西洋贸易网络,却直接影响着这一地区与中国的贸易,也成为此后葡萄牙人由印度洋进入太平洋的动力。

郑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监”

达·伽马第一次航海路线

六十多年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抵达古里。如果郑和下西洋推迟六十多年,或者达·伽马提前六十多年,郑和的近三万人庞大船队,或许和达·伽马的四艘船、170名船员遭遇,不知会发生什么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