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TheBand


马其顿方阵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来源于希腊的步兵阵型。枪兵们只有短小的圆盾作为防护,排列成重步兵方阵,在可能的条件之下,极力加长作为战斗力输出的长枪。

另一部分就是在旁边随时等着发起致命一击的重装伙伴骑兵,他们可以在敌人忙于对于中央方阵的时候从侧翼卷击,从下图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致的阵型。

马其顿方阵的厉害之处在于兵种分开:骑、步、炮(弩炮)、弓分开布阵,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这要求极高的协调能力,步兵有着很强的自保能力,能够维持正面方阵枪兵战线的完整性。

理论上万无一失的阵法,在马其顿和继业者帝国的初期,真的找不到一丝突破口。而实际上随着战争的持续,马其顿阵法也露出了致命缺点,两次败于罗马军团手上,而且都是同样的原因。公元前197年,在库诺斯克法莱的一处山丘之上,罗马人利用他们阵法之中左右翼之间的空隙插入马其顿阵法之中,从而破了他们的阵法。而在彼得那会战之中,罗马军团已经在平原之上被马其顿方阵打得连连败退,马其顿人乘势追击,追到一处山坡之上,罗马军团同样利用方阵之间的间隙打入马其顿阵法之中,将他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在阵法之中的士兵拿着长枪无法作战,仅有的小圆盾和短剑,根本就不是罗马重兵的对手,一番恶斗之后,方阵内已经慌了手脚,罗马人直接杀敌两万。

所以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破解马其顿的方式无非就是破坏方阵的完整性或者阻止两翼骑兵的围攻。近战破解马其顿方阵需要部队有极高的士气、纪律性和灵活性,能够承受牺牲一小部分部队诈败,诱使马其顿方阵走上山区,导致阵型破裂,从而可以深入到马其顿阵型内部,将其打乱并歼灭之。

马其顿阵型组织起来很吃时间和地形,而到了后期,帝国还是看不到根本缺陷,坚持迷信长枪的长度,甚至于增加到6米以上,这样的枪杆子已经完全失去了机动性。马其顿方阵比罗马严密,攻击力更强,但是它对地形和战士的体能要求太高,一个战士要高度紧张随时保证队列完整,而且还要举着长枪,听领导者调令。罗马的百人队方阵就是专门针对古典长矛方阵的,更小,但更灵活,看过一种说法是罗马战术的容错率要高于马其顿方阵。


木剑温不胜



马其顿方阵的具体构成我就不多说了,喜欢这个话题的朋友都会了解一些,我就说说马其顿方阵是不是真的无解。

要讨论马其顿方阵必须先说其成名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四百年,大致是我们中华春秋战国年间,根据这个年代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马其顿方阵在我中华同时期军队面前不堪一击。

中国甚至世界兵法鼻祖应该说就是我们中国伟大的军事家孙子,大家都知道孙子留下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形成大约在公元前五百年,也就是马其顿方阵大行其道之前。

中国的兵法讲究兵无常势,兵者诡道也,这两句话怎么讲大家都知道,就是说打仗没有一成不变的,打仗不仅仅靠勇猛的士兵,最主要的是“诡道”!也就是变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中国那时优秀的将领带兵很少出现两军实实惠惠的对垒的情况,要么是诱敌深入,让你娇纵,让你轻狂,在你放松警惕时突然反击你。要么是在对垒之时已经有一只或是两只部队分兵到了你的侧翼或是后方,一个信号出现,突然杀出,造成混乱。还有一个可能,突袭你的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没了吃的,看你怎么打仗,饿死你!还有一种战法那就是夜袭,夜间是大多数人需要休息的时候,这个时候两军很少开战,也是最薄弱的时候,如果突然有一支军队奔袭敌军大营,一阵砍杀放火,必将造成混乱,这种战法我想大家在三国演义中见过多次。

啰里啰嗦说了很多,现在切入主题开始说马其顿方阵的弱点极其破法。

马其顿方阵的弱点是机动性差,满身盔甲,手持长矛,队形密集,就像篮球巨人姚明一样不利于转身,不利于山地作战,必须有足够的场地排名布阵。两翼身后薄弱,是它的死穴!掌握了这些就分析如何破解!我们就在它擅长的平原地带打败它!第一,诱敌深入,在沿途挖地道埋伏一只伏兵(这个功课一定要做好,否则被马其顿方阵负责支持的游骑兵发现了就是死路一条),也可以在侧翼远一点的地方布置奇兵,最好是骑兵,速度快,才有冷不防的效果。

马其顿方阵其实有它的前锋部队的,就是游骑兵,他们负责前方清理以及保护侧翼,但是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少。我们先诱使轻骑兵脱离方阵,然后用优势兵力快速解决这些游骑兵(如果说方阵是海上的航母,那么这些游骑兵就是航母周围的各种保护舰只,没了巡洋舰战列舰驱逐舰的保护,航母还有多少战斗力?),这个诱敌深入过程一定要造成方阵人员的疲惫,你想想方阵的战士穿着盔甲,既要前进,又要保持队形,属实辛苦啊。

最关键伟大的时刻到来了,我们解决了大部分游骑兵(人家不可能所有的游骑兵都跟着你对吧),那我们基本可以对垒了,马其顿方阵这个巨人屁颠屁颠累了个半死,就像无球的姚明只能在球场来回的奔跑,那叫一个无奈啊,突然要两军对峙开打了,肯定是兴奋了。

两军厮杀开始了,一开始天昏地暗,马其顿方阵利用其优势,打的对手连连败退,就在这时,身后一声炮响,喊杀声震天,一只骑兵从方阵后方快速杀入,方阵不能乱,方向仍然向前,可剩余的游骑兵显然不是敌方优势骑兵的对手,不一会敌方(不对,应该是我方!),我方骑兵从背后两翼开始攻击方阵。我们是专业杀人的,我们只往肋下背后捅刀,砍菜切瓜一般。方阵的敌人手持长矛,被迫放下拔出短剑防身,这时候我们的大刀,短矛(跟他们的比而言)的优势体现出来了,那叫一个杀得痛快!方阵前边的阵脚在后边的牵扯下也开始混乱,我军前方也开始奋力冲击,敌人方阵混乱不堪,开始各自为战,舍弃了长矛他们还有什么呢?有的只是任我们屠戮,最后五万的敌人,被我斩杀四万有余,其余的大败而逃!

这是在敌我兵力相近的情况下的战法,我还没用我们秦朝就发明的长驽,要是开战前一顿长弩攻击,那玩意的杀伤力就像二战时的喀秋莎一样,不说别的,你阵容再整齐,一通长驽从身后袭来,一个方阵死伤一少半人,你没个不乱,阵脚乱了,焉能不败!

我打赢了马其顿方阵,朋友们满意吗?


好评一麻袋


根据当时全世界的情况来看,如果他的对手是中国人,那么他就会倒霉了。

依靠中国(尤其是秦赵两国)人的尿性,傻子才会跟你两军对冲。再说一遍,在中国那是傻子的做法。

至少我觉得,白起和廉颇都不是傻子。

打六米的长矛,可以有三个选项:

第一种:小股疑兵,引入某地,防火烧山,弓箭伺候,近了就跑,远了就射。中国当时战国时期是有战车的,机动性不知道比马其顿方阵强到哪里去了。来回放箭,或者以冲车冲他,都可以。

第二种:田单的火牛阵,五头牛一根大木卡齐,尾部防火,角上装尖刀。后来有缺德的,在牛身上加铁甲的,加炮仗的,都有。对马其顿这种方阵来说,一旦被冲破就是全军覆没。具体的操作方式参考宋朝的铁甲连环马。田单的火牛阵是一百波,就是铁人也踏平了。后来的岳飞也曾败在此阵上,打马其顿方阵可谓是绰绰有余。

第三个,摆十面埋伏阵。阵中设陷坑,可以是净坑,也可以是刀坑,把最先三排坑倒就几乎可以掩杀了。附带左右连续小股骑兵夹击,附加弓箭,能打开马其顿方阵。但这种方法死伤比上两个会多得多。

最后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半渡而击。马其顿方阵是个名副其实的旱鸭子方阵,到水里就完蛋。岸上等着,来几波射几波。对峙也不怕,你们没船过不来,战略主动权就在中国了。这时就可以排兵布阵来想法干掉他们了。


忽然想起来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你们听说过什么叫劫营吗?


钟声太守


中国抗日神剧任何一位导演出山都可破此阵法!!






简单粗暴171028148




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他应该庆幸他没遇到古代中国,不然古代中国箭阵、巨弩阵、抛石阵(抛石机)、火攻阵、困兽阵等军阵能把马其顿军队杀的怀疑人生。马其顿方阵实际上在古代中国是被抛弃的军阵,在中国叫做“龟缩阵”防御很牛逼,攻击和机动性却很差,尤其遇到箭阵、巨弩阵和火攻的时候就完全没有用,所以古代中国逐渐抛弃使用。另外马其顿长矛也并不是唯一最长的,古代中国长矛最长的也有七米,还一度称霸长矛兵器。但后来被削减至3、4米的矛戈所代替,就是因为长矛实用性不强,太吃力了。另外你严重忽视人种因素,根据西方人自己的研究,西方人在奴隶社会到文艺复兴之前,西方人的身高普遍矮小,普遍在160到175之间 ,而相对的时间,古代中国人身高普遍高大,身高普遍170到190之间。西方人的体型和身高是在文艺复兴以后逐步改善的。可不是今天的电影那样人高马大。


大海之意


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回答:真的没有。

马其顿方阵其实是一种改良的希腊步兵方阵。扬名自亚历山大大帝。虽说是名成八阵图,而八阵图又何偿不是扬名自诸葛卧龙呢??

我们先通过下图来看一下什么是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说白了就是一种重装步兵长枪阵。阵形常为横队,纵深16人,横队长度视战场情况及作战需要。标配6米长矛,长矛名曰萨里沙,在后期,这矛又加长了大约半米(天,这应该叫巨矛吧),防身圆盾,直径约合60厘米,用来防御对方的箭矢,以及近战短剑(个人觉得还是叫匕首更合适)。前五排士兵平端长矛,形成五层有梯次的矛阵,后排士兵以不同角度斜向上或竖持长矛。战斗中,后排士兵会随时准备替补前排被击倒的战友,以保持队形完整。

马其顿方阵防守时第一排士兵半蹲,平端长矛,第二排士兵将矛杆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头,长矛尾端着地,用以抵消敌方骑兵的冲击力,形成拒马阵。这是一种攻守兼备的步兵阵形。攻击时则前五排士兵平端长矛,全体跑步冲击。在缺少重甲的冷兵器时代,这就是装甲师。

当然,单纯的马其顿步兵方阵并不是无懈可击。例如长矛阵正前方有非常犀利的攻击力与坚实的防御能力,单兵圆盾也可以有效抵御对方弓箭射击,后方,也可以较有效的进行防御。但两翼则是软肋,由于长矛的笨重,进行横向防御时非常困难,密集阵形中的长兵器,很难进行横向90度的调转。这过程必然导致阵形的散乱从而被敌人有机可乘。

但要注意,马其顿方阵可并不是孤军作战,它还有着很给力的配合部队。一是是轻装步兵,二是辅兵,三则是马其顿伙伴骑兵。

轻装步兵矛稍短,盾更大,甲更轻,机动性较强。常配合骑兵作战,对被骑兵冲散队形的步兵进行追杀,或者是在骑兵聊着胶着状态时进行解围。

辅兵轻甲或无甲,通常无盾,装备短矛或投枪,并有弓箭和投石器,机动性更强,并有远程打击能力。

需要着重说一说的是马其顿伙伴骑兵。

伙伴骑兵基本是公认的那时代的骑兵之王。要知道,这是在没有马镫和高桥马鞍的时代。使用长兵器,已然是极为困难,更何况还要进行突击。首先,伙伴骑兵基本做到了俱装,护具有头盔、胸甲、护腕和护胫甲,都是青铜甲哦。到了亚历山大时代,又引进了亚麻甲,不过战时还是以青铜俱装甲为主装备。俱装的重甲,不仅增强了骑士本身的防御能力,更是增加了骑手冲击时的冲击力。其次,伙伴骑兵装备一杆标配的马其盾长矛,长度大约3.5米。这个长度的长兵器,还是刺杀兵器,在没有马镫与高桥马鞍的时代,对骑兵的骑术有着非常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伙伴骑兵的长矛攻击方式常常比较单一,往往是反持长矛,头低尾高,进行由上斜向下的刺击,或者双手持矛,进行左上右下或相反的刺击。长矛经常是一次性攻击武器,刺中敌人手,骑手会立刻松手放弃长矛,同时拔出腰间的短剑,继续厮杀,如果有可能,则会取回长矛,进行第二轮的刺杀。

以这样的装备实力,只要地形合适,指挥得当,在当时,又有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击溃马其盾方阵呢??实际上,亚历山大指挥的战役中,应该还没出现过方阵被击溃的记录。


海子蔚蓝


有话题必有槽眼

马其顿方阵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马其顿方阵中的步兵手持的长矛早期长约4米,到后期时更是长达5.5米。而武器长度说明方阵中的士兵在近距离搏斗是不占优势的。另外步兵方阵是主方阵,而骑兵是保护方阵的侧翼同时肩负着追击敌兵,说明方阵的移动速度有限。


要组成一个马其顿方阵需要8192人,而且这只是一个初级方阵,四个初级方阵才能组成一个联合方阵。也就是说一个联合方阵需要32700多名士兵。这么多的士兵也造成方阵的组成需要在相当开阔的平原地带。

从上述几点可以槽眼觉得,要是想破解马其顿方阵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可以用一部分士兵正面佯攻,而利用另一部分士兵攻击方阵的侧面,或者是后面。一旦能攻入阵中,那么方阵中手持长矛的士兵便成为待宰的羔羊。那么问题来了,因为方阵的侧翼是由骑兵保护,骑兵的机动性强。也就是说如果要想攻击方阵的侧翼则必须要消灭或者设法引开骑兵,这也就要求正面的佯攻必须以溃败来引诱骑兵追击。一旦骑兵追击,则就可以发动侧翼或后面的进攻。总之必须要攻入阵中,将方阵中士兵的优势转化为劣势。

二,根据布阵的人数以及布阵对地形的要求,可以将其引入山地,树林中。这样以来方阵由于地形的限制,无法发挥其正常的水平。但是这种情况还是很难出现,因为军队的统帅也不是傻瓜。除非设伏。

三,避其锋芒,不断袭扰。方阵的主体是人。既然是人则就有休息的时候。马其顿方阵只有是方阵的时候才能发挥它的战斗力,在其未组阵时发动袭击,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而不断的对其袭扰能够扰乱其军心,消耗其士兵的精力,这样也能达到削弱方阵战斗力的目的。




槽眼最后想说的是,天下没有完美的东西,某一东西的优势,往往就是它的劣势。


槽眼看事


马其顿方阵失败过二次!

公元前197年,罗马军团在库诺斯克法莱击败了马其顿步兵方阵,罗马赢得了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由于战场位于一处山丘,地形因素让罗马人通过马其顿左右翼之间的空隙打败了马其顿人,但他们依然击溃了罗马人的左翼。



而在彼得那会战,马其顿以44000步兵和4000骑兵率先攻击罗马军队38000人。在平原上,罗马军团面对长矛方阵毫无办法,同盟部队被击溃,导致罗马军团全线后退。当马其顿人开始追击,战线移动到山麓地带,方阵队行不能保持完整,正面出现了缺口,罗马军团立即以小队从缺口中突入与马其顿人展开混战。无法使用长矛,仅有小圆盾和短剑的马其顿士兵不是罗马军团的对手,密集的阵型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让方阵调整。最后方阵奔溃,士兵争相逃命,罗马人杀死20000多马其顿人并俘获11000人,声称仅损失100人。


从这两场战役可以看出,虽然当时没有办法从正面打败马其顿方阵,但在崎岖的地形下,还是可以破解马其顿方阵的,而罗马军团的高战场适应性、机动性和威力,证明罗马军团战术比方阵更胜一筹。


sword82651979


在冷兵器盛行的古代 ,人们为了提高获胜几率,相互作战的时候常常会摆阵型,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来自希腊的马其顿方阵,它能够轻易打败人数众多但比较混乱的敌人,那么这种阵法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所谓的马其顿方阵,简单说就是一种重装步兵的长枪阵,一般每列有16个人,横队长度看战场情况来定。每名士兵都配有6米多的长矛和圆盾来作为武器。

前五排士兵将长矛持平对准前方 ,而后排的士兵则把矛以不同的角度向上倾斜,形成五层有层次的矛阵,在战斗当中,如果前排的士兵被击倒,后排的士兵能够及时接替,以确保队形的完整。

马其顿方阵虽然防御强,攻击强,但缺点也很多,像是灵活性差 ,场地局限也很大等等,要想破解,比较简单的一个办法是在阵地前挖大坑,在坑底还可以放上尖刺或者易燃物,这样一来 方阵无法整体推进。

方阵两侧就可以用骑兵放箭来进行干扰,等阵型被破坏之后就可以一举拿下,另外,马其顿方阵贴身攻击强,但远程能力弱。

只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用远程武器慢慢耗,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几百支火箭进去,还不得烧个屁股尿流 ,敌方战后负责收拾骨灰就行。

要是碰上中国秦朝的箭阵,估计他们要被打成马蜂窝,总的来说,没有无敌的阵型,战场条件复杂多样, 需要按照特殊情况做出调整。


找靓机科普君


要搞清楚怎样破解马其顿方阵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做马其顿方阵吧。马其顿方阵结合了两种古代军阵的特点,一是古希腊经典的重步兵墙形阵,二是伊帕米农达的斜线阵列。

古希腊的重步兵墙形阵我们在《斯巴达三百勇士》里已经目睹过了,只不过现实中的古希腊方阵相对而言装备更加精良(绝对不是电影中耍帅一样的裸男)——马其顿的方阵枪兵相对于古希腊的重步兵方阵,减弱了枪兵的甲胄厚度,青铜圆盾减小,改为用绑带挂在脖颈上并用左臂支撑,重点加强作为杀伤力输出的长枪;而斜线阵列的战斗要诀(使自己的精锐部队首先击溃敌方的弱势兵力并使得战线旋转)在马其顿军中主要体现在大帝的伙伴骑兵与色萨利骑兵的侧翼出击,在伊苏斯战役与高加米拉大战中往往都被用于击溃敌方一翼尔后卷击。马其顿军队整体的战术设计体现出如下图景:维持正面方阵枪兵战线的完整性,由重装冲击骑兵发起致命一击。

搞清楚了马其顿军队的作战特点,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出破解的办法了:要么破坏方阵枪兵战线的完整性,要么歼灭伙伴骑兵的侧翼卷击。话虽如此,但事实上在马其顿与继业者帝国的早期,马其顿方阵几乎是不可攻破的,继业者国家之间的战争也往往成为骑兵之间的对决。而在继业者体系的后期,作为马其顿军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伙伴骑兵与色萨利骑兵逐渐崩溃,马其顿又逐渐退回到了不断加强长枪长度的邪路上,以至于帝国后期马其顿方阵枪兵的长枪长度甚至高达6米以上,完全丧失了机动性。最后,在168BC的彼得那战役中,被丘陵地形分割得七零八碎的马其顿方阵被卢基乌斯.保卢斯指挥的罗马共和国军团从侧翼突破,大批马其顿士兵在罗马短剑的屠戮下断臂残腿一地,安提柯王朝灭亡,马其顿方阵迎来了最后的末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