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兵打仗、下西洋、修故宫,朱棣当政时的太监为什么如此励志?

历史上的太监大多给人以内心阴暗、嗜权如命的印象,他们要么祸乱朝纲、要么结党营私,正义、担当、家国情怀似乎与他们不搭边。

领兵打仗、下西洋、修故宫,朱棣当政时的太监为什么如此励志?

朱棣一朝重用太监

不过,在大明帝国的朱棣一朝,太监却是励志的代名词,一批太监用能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比如郑和除了领兵打仗还率队下西洋远播大明威名。

比如阮安重建紫禁城三大殿,堪称鲁班再世。
朱棣当政这一朝,重用太监!这些太监也用精明和实干回报了朱棣,在各自仕途上皆有建树!

纵观历史,朱棣一朝的太监可谓最为励志,形象堪称史上最佳。

朱棣不听老爹话,重用太监

朱元璋很忌讳太监干政,他还颁布铁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他觉得太监就是伺候人的角色,会端茶倒水足矣。朱元璋严禁太监识文断字,太监更不得与官员有书信往来。

朱元璋认为:“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

朱元璋对太监的态度就是打压,使其边缘化。

领兵打仗、下西洋、修故宫,朱棣当政时的太监为什么如此励志?

朱棣身边的太监武艺高强

不过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却不认同父亲得做法,他对太监极为看重。朱棣觉得太监是最为忠诚的,其他人靠不住。

他有多重视太监呢?

其一,为了栽培手下的太监,朱棣甚至还给太监办培训班。请有学识的文官教小太监们读书写字。比如郑和、王彦都是朱棣一手栽培出来的佼佼者。

其二,为太监正名。在朱棣之前还没有“太监”这一称谓,以往这些人被称作阉人,好听点的被叫做宦官。明朝初期,宦官的最高职务是监正,朱棣为表对这群手下人的重视,还特意将其改称为太监。

太监,听起来高大上、不猥琐,有种堂堂正正的感觉。

这个“太”字了不得,在古代只有与皇权相近的人才能用这个“太”字,比如太子、太后、太师、太保等等。正名这件事足以表明,太监在朱棣心中很重要。

其三,太监挑选,优中选优。朱棣手下的太监大多是从战俘或者外族中挑选出来的十几岁少年。外族中的蒙古部落、女真部落是太监的重要来源地。

朱棣尤其喜爱出身游牧民族的少年,他们孔武有力而且善于骑射,净身来到朱棣身边后,稍加调教就是一个个人中龙凤。

比如大名鼎鼎的郑和是回族,猛将王彦、亦失哈是女真族,而云祥则来自蒙古族,他们以太监的身份跟随朱棣左右,为朱棣篡位、为大明王朝创造“永乐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常看见明朝的太监武功异常高强,其实是有历史出处的。原来这些太监真的不是浪得虚名,而且真的是一等一的高手。-

朱棣开启永乐盛世,有一半是太监的功劳

可以说,朱棣打下的江山,有一半的功劳在于太监。

怎么讲?逐一摆给你看。

朱棣的发迹应该是从靖难之役开始的。经过三年半的夺权之战,面对侄子朱允炆的穷追猛攻,朱棣的意志消沉,甚至失去了信心。

领兵打仗、下西洋、修故宫,朱棣当政时的太监为什么如此励志?

朱允炆最终还是败给了叔叔朱棣

是一群太监的神助攻,才让朱棣重新燃起了斗志。

原来,朱棣厚待太监的消息广为传颂,甚至连朱允炆身边的太监也要反水投靠,正是这群太监给朱棣带来了转机。

太监们密报:南京城内空虚。

于是,朱棣决定破釜沉舟,他率兵绕过济南城,直接杀向南京。

半年后,南京城陷落,朱棣夺得了大明江山。

如果没有太监的通风报信,朱棣可能还在济南城下死磕,也许很快就在消耗战中惨败。

拿下南京,这是太监为朱棣立下的头功。

朱棣起兵之时,兵力不足千人!当时的朱棣算是硬着头皮造反的!在其武装收编了三个卫所的兵力后,也仅有1.5万人的兵力。

朱棣大胆使用有才干的将领,他不看出身,不管是降将还是太监只要能领军杀敌就会被重用。郑和、王彦就是在这个时期显露才能的。

王彦是建州女真人,少年时投入朱棣门下做了小太监。在靖难之役中,王彦领3000铁骑夜袭名将盛庸的军营,可谓艺高人胆大。

这场夜袭后,朱棣对他格外器重。

领兵打仗、下西洋、修故宫,朱棣当政时的太监为什么如此励志?

郑和、王彦等太监为朱棣夺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太监郑和在郑村坝之战中,也因为战功卓越被朱棣赐姓“郑”,这场战役郑和帮助朱棣重拾了胜利的信心。当时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朱允炆的50万大军!恶战中,朱棣消灭了朱允炆的军队多达数万人。

郑和、王彦等太监的战场表现突出,这是太监立下的第二大功劳。

在维护大明王朝领土完整问题上,也有太监的功劳。

亦失哈是海西女真人,成为朱棣身边的太监后,他深得朱棣信任。

朱棣称帝后的东北地区,局势相当复杂,除了北元政权和大明王朝的争夺,当地的

通古斯人、海西女真、蒙古人、建州女真、达斡尔人彼此之间也征战不断。

朱棣称黑龙江流域为“锁钥之地”,收复辽东,维护帝国统一!一直是朱棣心头的牵挂。

亦失哈作为朱棣的心腹,熟悉当地情况且八面玲珑精明能干,他出任钦差大臣再合适不过。

亦失哈来到东北后,经过多方斡旋,取得了各民族的认同和支持。亦失哈趁热设立了奴儿干都司,这个部门是明朝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置表明,大明王朝强化了对东北的管辖。

亦失哈的所作所为促进了民族融合,大明王朝疆域更完整,这是太监的第三大功劳。

领兵打仗、下西洋、修故宫,朱棣当政时的太监为什么如此励志?

郑和下西洋,将大明王朝的威名传播海外

在朱棣夺得江山后,很快开启了“永乐盛世”。太监们又组团搞外交,将大明王朝的威名传播海外。

太监们的外交工作分工明确,比如郑和、景弘负责西洋方向,李达则负责西域直通欧亚大陆,海童、侯显两位太监则负责北方与蒙古、朝鲜等地的通商往来。

对经济、文化交流起到推波助澜作用,这是太监的第四大功劳。

除此以外,在国家机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太监的身影,比如镇守边疆,比如在江南织造局督造,比如到沿海地带掌管进出口贸易,甚至连修建紫禁城都有太监的身影。

阮安是明朝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紫禁城中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工程就是他主持的。主持工程建设,历来是“肥差”但阮安却很廉洁。他在赶赴张秋河工程途中病逝,随从发现他的全部家当还不到十两银子。

就是这样一群正直、有担当的太监,用勤奋和忠诚为朱棣的大明王朝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朱棣重用太监是为了制衡文官集团

明朝的文官集团堪称史上最为强悍。

朱棣篡位夺得江山,更是让文官集团对朱棣的行径嗤之以鼻。

文官集团内部甚至传播朱允炆还活着的消息,其潜台词就是:朱棣篡位是暂时的,皇帝还会回来的。

文官集团的不配合,让朱棣大伤脑筋。

领兵打仗、下西洋、修故宫,朱棣当政时的太监为什么如此励志?

文官集团一直对朱棣篡权嗤之以鼻

方孝孺就是文官集团的代表,方孝孺临死前甚至当众咒骂朱棣为乱臣贼子,被凌迟处死时,还骂不绝于口。

景清是御史大夫,也是方孝孺的好友。为了给方孝孺报仇,景清甚至身藏利器在早朝之时行刺朱棣。行刺失败被处死前,景清同样大骂不绝,毫不屈服。

文官集团一个个赴死,在向朱棣示威!文官集团的不配合,使得朱棣在朝堂之上几乎没有话语权,更谈不上有效治理国家。

所以,朱棣一方面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方面也在寻找忠实于自己的官员并委以重任。

在无官可用的情况下,朱棣大量使用太监。如果说篡权时,他是用太监打江山,那么得权后,朱棣是在用太监守江山。

太监除了可以干下西洋、镇守边关这样的体面活儿,还能干“脏活儿”。

领兵打仗、下西洋、修故宫,朱棣当政时的太监为什么如此励志?

东厂的太监说一不二,权力巨大

朱棣成立了特务机构——东厂,这“脏活儿”就是东厂太监的工作职责,官员吐槽、大逆不道都会被及时汇报给朱棣。

东厂甚至对“乱臣贼子”可以格杀勿论。

东厂用最简单、粗暴,也是最见效果的方式巩固着皇权。

为了镇得住场子,东厂的太监被朱棣授予了极高权力。

《明史》中是这样定义其地位的:“提督东厂,掌印太监一员。”

意思是,担任东厂提督一职的是司礼监中的“掌印太监”。

其权力有多大?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了东厂的监视和镇压,文官集团的气势逐步淡去,不敢再对朱棣心存二心。东厂,有效牵制住了文官集团!

重用太监这一当政之道被朱棣传给了子孙,不过这也为大明王朝的衰亡埋下了祸根。

领兵打仗、下西洋、修故宫,朱棣当政时的太监为什么如此励志?

如果后世子孙有朱棣的敬业,大明王朝也不会亡得那么早

朱棣霸气外露、领导气质,能镇得住手下的太监,太监如同上了发条一般心无旁骛地为主子卖命,但是朱棣的后世子孙却大多是奇葩之辈,要么寻仙问道当真人,要么鲁班附体当木匠,要么48年不上朝宅在后宫,这样的皇帝只能被太监裹挟。

于是像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的太监不断祸国殃民,大明王朝也就走到了尽头。

可以说,朱棣一朝的太监确实是贤能辈出,他们堪称太监史上的一股清流,他们将朱棣的江山推向了“永乐盛世”,他们应该被历史铭记,尽管他们仅仅昙花一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