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史上唯一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真的是对手的衬托吗?

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本来被封为藩王,驻守边疆,后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

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藩王身份造反篡位成功的

朱棣,史上唯一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真的是对手的衬托吗?

(明成祖朱棣)

那么,朱棣能凭一藩之力与庞大的朝廷对抗,最后竟然成功上位,真的是网上说的那般,对手建文帝太弱,朱棣的获胜全靠对手的衬托吗?

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朱棣自身的谋划能力和军事才能也是不容小觑的,能以区区藩王的兵力就敢和朝廷正统大军抵抗,且周旋三年,运筹帷幄,且非常人能胜任也。

再从朱棣执政后的各项丰功伟绩来看,他在执政方面确实是个精明能干的人。

所以说,全靠对手的衬托实在是对朱棣不太公平,但纵观靖难之役富有戏剧性的全程,对手的衬托,也并非是委屈了建文帝及其后援团。

朱棣,史上唯一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真的是对手的衬托吗?

(建文帝朱允炆)

那么建文帝在助力朱棣上位的过程中出了那些奇招呢?

一,削藩过急,手段过狠

建文帝一上位,就"被迫妄想症"发作,立马大刀阔斧的削藩,一年之内,废了四个藩王,流放的流放,贬为平民的贬,还逼死了湘王全家,后来又来矛头指向了手握精兵的燕王朱棣。

从建文帝的视角看,朱棣是乱臣贼子,是反贼,可从朱棣的角度看,他要么反,要么死!

后人评说时,总喜欢说"逼反燕王朱棣",为什么总用一个"逼"字呢?

朱棣,史上唯一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真的是对手的衬托吗?

在靖难中,诸藩王无一人助力朝廷平反,最后燕军兵临城下谷王还和李景隆主动打开城门,迎燕军入城。一上位就让众藩势力完全与皇权对立,这种做法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二,书生误国

建文帝的后援团: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名儒,论读书,那可谓是"人中龙凤",可论治国,用人,打仗,那就是"二丈和尚摸不到头脑"了,就只好纸上谈兵。

没办法,建文帝重用他们啊。

朱棣,史上唯一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真的是对手的衬托吗?

朱元璋忌日,众藩王必须入京祭祀,朱棣认为此行是凶多吉少,不敢轻易入京,也不得不去,只好推迟身体抱恙,派三个儿子前去,以示并无歹心。

黄子澄反对扣留燕王的三个儿子,以麻痹燕王,朝廷并没有削藩的意图。

然后建文帝真的就听取了,放燕王三子回去了,去了,了。

朱棣,史上唯一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真的是对手的衬托吗?

好好的一张王牌,就给活生生的放回去了。建文帝一上位就着急削藩,一年之内废了四个藩王,还逼死了湘王全家。

此时的建文帝估计脸上都写着四个大字"我要削藩",这么明晃晃,天下哪个人不知道你皇帝要干吗呀,还麻痹燕王,你先麻痹麻痹你自己吧。

三,李景隆的推波助澜

李景隆无疑是靖难的一个大bug,明明是朝廷这边的将领,可其所作所为处处让对手渔翁得利。

朝廷老将耿炳文出兵平反,耿炳文擅长防守,燕兵屡攻不得,本来形势十分有力,可此时方孝孺等人又建议改命李景隆为主帅。

朱棣,史上唯一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真的是对手的衬托吗?

李景隆是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虽有一腔军事热情,可缺乏经验,胆小心大,屡战屡败。

关键是,李景隆指挥不利,还临阵脱逃,葬送了大好形势,按理说应该治罪才是,可建文帝不但没撤他的职,问他的罪,还一再给他增兵,再三任用他,最后燕王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与谷王开城门迎燕兵,也是真香了。

四,打压宦官,不得人心

建文帝对身边的宦官极为苛刻,因为在他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宦官就是"祸国干政"的存在。连身边人的掌控不了,不得人心,致使身边宦官与朱棣勾结,传达重要的情报。

朱棣,史上唯一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真的是对手的衬托吗?

综上,说建文帝为朱棣的上位推波助澜,衬托对手,可真是没有冤枉他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