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放鴿子”,向家長提出關於承諾的靈魂拷問,該怎麼回答?

孩子被“放鴿子”,向家長提出關於承諾的靈魂拷問,該怎麼回答?

文 | 沐瀅育兒智囊團的貓叔

前幾天公共浴室開放了,憋了好久了的我帶著兒子一起去好好泡一泡。兒子一直很喜歡汗蒸房的那個大廣場,不為別的,就是想和一群孩子扎堆瘋跑一會,畢竟在家呆了三個月沒見到過同齡人了。

沒想到在這種地方還遇到了熟人,兒子的熟人!在家附近有一個小朋友,兒子以前和他在一塊玩過,這次遇到倆人自然成了一夥的,臨走時,孩子和兒子約定,明天中午樓下集合,還要一起玩。

孩子被“放鴿子”,向家長提出關於承諾的靈魂拷問,該怎麼回答?

回家後兒子一直和我念叨這件事,可以說因為這個約定,他都興奮地要失眠了吧。不過我卻有點疑慮,畢竟疫情還沒有完全消除,家長很難讓孩子們私自出來玩耍,看來兒子心心念唸的這個“聚會”怕是要落空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中午兒子跑出去四五次,和我猜想的一樣,那個小朋友果然爽約了。下午的時候兒子悶悶不樂,幾次問我為什麼那個小朋友不遵守約定。我只好說,因為疫情期間,他的爸爸媽媽不讓他出來吧。

“可是他說了承諾就要做到啊,他媽媽沒有教過他要當一個誠實的孩子麼?”

這句靈魂發問讓我也很難回答,因為之前對兒子的教育都是要遵守承諾,可這次被“鴿”了之後,孩子似乎對守信這個好習慣的認識發生了一些動搖。

轉念一想,其實負面情況也可能進行正面教育,於是從兒子失望說起,“大家都討厭不守信的人,相反,講信用的人,對方更信任你和喜歡你”,兒子想了一下,也認可的這個說法。

孩子被“放鴿子”,向家長提出關於承諾的靈魂拷問,該怎麼回答?

中國自古就有關於誠實守信的傳統,曾子殺豬的故事說明“人無信不立”的家庭教育觀念歷史悠久,一個人誠信與否,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師。

有人對100多位小學生進行調査,請父母叮囑過“要好好讀書”的小朋友舉手,所有小朋友都舉手了,而請父母叮囑要“守承諾”的小朋友舉手時,只有不到一半小朋友舉手,不少小朋友甚至氣呼呼地說,父母告訴他們要守承諾,結果輪到他們自己時,經常用“以後再說”當藉口不履行之前的許諾,這說明,當今社會中家庭對學業關注度最高,但誠信道德的教育卻經常性停留在口頭上,甚至家長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做兩面人。

孩子被“放鴿子”,向家長提出關於承諾的靈魂拷問,該怎麼回答?


孩子天真無邪就像一張任你勾勒的白紙,家長的一言一行就如同一支筆,一撇一捺都會留下印記,教育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研究得出結論:培養價值觀和辨別是非能力的最佳時期是4歲-6歲,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這個時期養成的。因此,家長有義務在這個年齡段擔當起教育孩子誠信重諾的職責,這幾點方法也要兼顧到。

第一、小事情見大道理

英國作家薩克雷在書中寫到,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對於幼兒教育而言,講大道理是萬萬不可取的,家長反而更應該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個行為舉止,讓孩子在細心觀察中去感受誠信帶給我們的回報。

孩子被“放鴿子”,向家長提出關於承諾的靈魂拷問,該怎麼回答?


第二、積極表揚少批評

關於誠信的養成,可能比一株小樹長大還有久遠,而且它比育樹要辛苦的多。人類會因為恐懼和害怕,不由自主推卸責任,不自覺說話,甚至有時候成年人之間還會有善意的謊言。孩子身處這個繁複的時代,誠信的培養可謂行百里者半九十,因此家長更要對孩子的誠信觀念經常鼓勵,讓孩子明白,人可能會言不由衷,但時刻堅守是與非的底線。

第三、幫孩子學會甄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成長交什麼樣的朋友,對成長來說是一件決定性的事情。因此家長必須關注孩子所處的環境,教孩子學會甄別潛在的不良行為。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他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遠遠少於和同學朋友,因此他的朋友圈決定了孩子的方向。

《心靈捕手》中最動人的情節,並非天才少年有三個能陪他打架喝酒的朋友,而是朋友明白他的人生價值,幫助他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

孩子被“放鴿子”,向家長提出關於承諾的靈魂拷問,該怎麼回答?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誠信為本必然不是一句空話,未來的社會更需要誠信和守諾的人。幫助孩子理解誠信的價值,就像為他打開一扇寬敞明亮的人生之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