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放鸽子”,向家长提出关于承诺的灵魂拷问,该怎么回答?

孩子被“放鸽子”,向家长提出关于承诺的灵魂拷问,该怎么回答?

文 | 沐滢育儿智囊团的猫叔

前几天公共浴室开放了,憋了好久了的我带着儿子一起去好好泡一泡。儿子一直很喜欢汗蒸房的那个大广场,不为别的,就是想和一群孩子扎堆疯跑一会,毕竟在家呆了三个月没见到过同龄人了。

没想到在这种地方还遇到了熟人,儿子的熟人!在家附近有一个小朋友,儿子以前和他在一块玩过,这次遇到俩人自然成了一伙的,临走时,孩子和儿子约定,明天中午楼下集合,还要一起玩。

孩子被“放鸽子”,向家长提出关于承诺的灵魂拷问,该怎么回答?

回家后儿子一直和我念叨这件事,可以说因为这个约定,他都兴奋地要失眠了吧。不过我却有点疑虑,毕竟疫情还没有完全消除,家长很难让孩子们私自出来玩耍,看来儿子心心念念的这个“聚会”怕是要落空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中午儿子跑出去四五次,和我猜想的一样,那个小朋友果然爽约了。下午的时候儿子闷闷不乐,几次问我为什么那个小朋友不遵守约定。我只好说,因为疫情期间,他的爸爸妈妈不让他出来吧。

“可是他说了承诺就要做到啊,他妈妈没有教过他要当一个诚实的孩子么?”

这句灵魂发问让我也很难回答,因为之前对儿子的教育都是要遵守承诺,可这次被“鸽”了之后,孩子似乎对守信这个好习惯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动摇。

转念一想,其实负面情况也可能进行正面教育,于是从儿子失望说起,“大家都讨厌不守信的人,相反,讲信用的人,对方更信任你和喜欢你”,儿子想了一下,也认可的这个说法。

孩子被“放鸽子”,向家长提出关于承诺的灵魂拷问,该怎么回答?

中国自古就有关于诚实守信的传统,曾子杀猪的故事说明“人无信不立”的家庭教育观念历史悠久,一个人诚信与否,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

有人对100多位小学生进行调査,请父母叮嘱过“要好好读书”的小朋友举手,所有小朋友都举手了,而请父母叮嘱要“守承诺”的小朋友举手时,只有不到一半小朋友举手,不少小朋友甚至气呼呼地说,父母告诉他们要守承诺,结果轮到他们自己时,经常用“以后再说”当借口不履行之前的许诺,这说明,当今社会中家庭对学业关注度最高,但诚信道德的教育却经常性停留在口头上,甚至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做两面人。

孩子被“放鸽子”,向家长提出关于承诺的灵魂拷问,该怎么回答?


孩子天真无邪就像一张任你勾勒的白纸,家长的一言一行就如同一支笔,一撇一捺都会留下印记,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得出结论: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佳时期是4岁-6岁,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家长有义务在这个年龄段担当起教育孩子诚信重诺的职责,这几点方法也要兼顾到。

第一、小事情见大道理

英国作家萨克雷在书中写到,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对于幼儿教育而言,讲大道理是万万不可取的,家长反而更应该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行为举止,让孩子在细心观察中去感受诚信带给我们的回报。

孩子被“放鸽子”,向家长提出关于承诺的灵魂拷问,该怎么回答?


第二、积极表扬少批评

关于诚信的养成,可能比一株小树长大还有久远,而且它比育树要辛苦的多。人类会因为恐惧和害怕,不由自主推卸责任,不自觉说话,甚至有时候成年人之间还会有善意的谎言。孩子身处这个繁复的时代,诚信的培养可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因此家长更要对孩子的诚信观念经常鼓励,让孩子明白,人可能会言不由衷,但时刻坚守是与非的底线。

第三、帮孩子学会甄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成长交什么样的朋友,对成长来说是一件决定性的事情。因此家长必须关注孩子所处的环境,教孩子学会甄别潜在的不良行为。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远远少于和同学朋友,因此他的朋友圈决定了孩子的方向。

《心灵捕手》中最动人的情节,并非天才少年有三个能陪他打架喝酒的朋友,而是朋友明白他的人生价值,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孩子被“放鸽子”,向家长提出关于承诺的灵魂拷问,该怎么回答?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诚信为本必然不是一句空话,未来的社会更需要诚信和守诺的人。帮助孩子理解诚信的价值,就像为他打开一扇宽敞明亮的人生之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