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日 中醫專家帶你“解鎖”疫情下的健康生活方式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4月7日訊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劉夢婷張嘉俊韓翔張藍雲 )疫情下,如何判別並改善自己的體質?疫情期間,如何增強免疫力?感冒發熱應該怎麼選擇中成藥?為迎接“世界衛生日”的到來,4月7日下午17時,深圳新聞網《我的醫生朋友》邀請到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治未病科主任邱建文、醫務部主任張智偉、醫保物價辦主任黃張傑、護理部主任葉美霞4位專家做客欄目,跟大家分享“疫情期間的健康生活方式”。

世界衛生日 中醫專家帶你“解鎖”疫情下的健康生活方式

瞭解自身的體質 進行相應調養

據邱建文介紹,體質作為一種生命現象,以臨床所見的形體、症狀、脈象、面色等特徵為依據,以臨床功能變化為主,結合形體與代謝特徵進行分類,主要分為九類。具體包括平和體質、氣虛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痰溼體質、溼熱體質、血瘀體質、氣鬱體質、特稟體質。

“不同體質的人要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防病延年的目的”,邱建文表示。

不同體質的人,對不同的疾病具有易感性。如痰溼體質易出現肥胖,或高脂血症、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氣虛體質易出現感冒、低血壓、內臟下垂等病症;陽虛體質易出現畏寒怕冷、極易感受寒邪而形成各種痺證、洩瀉等。

邱建文提到,體質類型決定健康狀況,因此藥膳養生要因人而異,有的放矢,體現個體差異,絕不能所有的人都按照相同的方法養生保健。只有瞭解自身的體質,才可以和自己的身體對話,才會有一個良好的生命體驗,才能走過健康幸福的一生。

此外,有一些人不單單是一種體質,可能同時具有兩種甚至兩種以上體質的特點,如陽虛溼熱體質,氣虛陰虛體質,氣虛痰溼體質等等。邱建文建議這類人群證候複雜,需要到醫院找醫生面診,由醫生依據每個人具體體質的特點進行調養。

針對九種不同體質的人群,黃張傑現場為網友推薦了相應的養生食療辦法,運用簡便易行的“粥、茶、湯”等飲食方式來調養身體,助力健康。

清熱解毒中成藥不是萬能藥 使用需得當

現場,張智偉就中成藥的正確使用進行了科普。他表示,市面上常見的中成藥,是中醫千年傳承下來的經典名方,用之得當可立取神效;但使用不當,可能會事與願違,起到反作用。

在我們平時生活中,很多人會把清熱解毒的中成藥當作是萬能藥,喉嚨疼來幾顆、上火來幾顆,這樣的用藥方式可行嗎?該如何正確使用清熱解毒類的中成藥?

張智偉表示,清熱解毒中成藥物目前市面上品種繁多,如蓮花清瘟、雙黃連、清開靈、抗病毒、藍芩、金蓮花、清熱解毒膠囊、牛黃解毒片、黃連解毒片等,大家需要明確的是,清熱解毒中成藥不是萬能藥。特別是長期冷飲、遇冷腹瀉、久病體虛之人不宜服用。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嶺南一帶氣候溼熱,也容易導致人體溼重。這類人群有哪些可用的常用中成藥?張智偉建議可以使用藿香正氣類製劑。他表示,該類製劑不僅僅是用於嘔吐洩瀉的,中醫用藥一般是根據一組相關性症狀來判斷的,也就是經常講的辯證論治。

此外,針對小兒感冒發熱類中成藥的選擇,張智偉也提出相應建議。他表示,小兒疾病既不好治但又好治,不好治在於孩子不配合、不會描述症狀;好治在於病情單純,中病即效。

他告訴網友,臨床上最常見的小兒感冒多是“食積感冒”,常用中成藥可選擇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咳嗽有痰、口臭、手心熱、大便幹或酸臭、夜臥不安,可有發熱,生病前多有飲食過多病史等,此類患兒多數是家長“填鴨式”餵食方式導致。這樣易引起兒童脾虛食積明顯,反覆生病”,張智偉建議,“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提高個人免疫力 保證身體內外環境平衡

針對疫情期間該如何進行護理工作?葉美霞從個人防護、居家防護、工作防護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解答。

除了大家熟知的勤洗手、外出接觸人群時儘量戴口罩、保持家中通風等,葉美霞重點向大家介紹了提高個人免疫力的方法。她表示,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飲食上進行調護,身體上進行陰陽平衡調和,來保證身體內外環境的平衡。

她向網友介紹了穴位按摩及艾灸兩種方法。其中,穴位按摩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按摩不同的穴位可以達到不同的治療和保養目的,穴位按摩簡單易行,非常推荐居家使用,可以按摩三陰交、足三里或氣海、關元、百會、大椎等穴,達到扶正固本、強身壯體的作用。艾灸主要作用是溫經散寒、行氣活血、增強免疫力等作用,適用於陽虛體質、陰虛火旺熱症體質的人,通過艾灸三陰交、足三里、中脘、氣海、關元等穴,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