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傳承千載的《論語》,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變通

導語:

在我們的人生中每天都發生很多事情,每一次事情的關鍵時刻,都需要我們靈活的運用自己的智慧做出正確的選擇。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你改變不了過去,但是可以改變現在;你想改變環境,必將先改變自己;明智的人主動去適應生活,不明智的人堅持著讓生活適應自己。”我們每天面對的事情層出不盡變化無窮,你是以刻舟求劍般刻船不變應流水萬變;還是以深思熟慮靈活變通的方式應對,這就要看你為人處世如何的變通的心態。

一本傳承千載的《論語》,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變通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派的思想主張是當時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它不僅僅影響中國,甚至對全世界都產生過意義深遠的影響。“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便出自孔子的《論語》,孔子認為:花言巧語會敗壞一個人的品德,一件小事情你都無法忍耐斤斤計較的話,就會亂了大事情的進展。一個人不能忍受一時的氣憤,或者說過於計較小事情利與弊,往往會因小失大,所以人們常說做事情眼光要放的長遠,凡事都要從大局上考慮。

劉邦隱忍的天下

楚漢戰爭前夕,有位高陽人酈食曾經向劉邦獻計過。一日,酈食來到劉邦的軍營,進門一看劉邦正在床邊洗腳,這就惹惱了酈食他說:“如果你真的是要消滅一個慘無人道的暴君,就不應該坐在床邊接見長者”。劉邦一聽趕忙起身,請酈食上座真心致歉。一番商討下來,劉邦按照酈食的建議去攻打陳留城。於是,在劉邦部隊圍困宛城的時候,城中有個眼光深遠的人,名叫陳恢,趁著夜色跑出了城面見劉邦。他對劉邦說:“與其在這圍城不如對城內的官吏進行勸降封官,化敵為友,這樣可以省下兵力以備攻入咸陽所用,就算無法勸降再攻入城也不遲。”劉邦想了片刻,採取了陳恢的建議。最後城內官吏紛紛受降,劉邦大軍也輕而易舉的進城。


一本傳承千載的《論語》,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變通

我們再來看楚漢戰爭的另一位主角“項羽”,與劉邦的態度相比項羽顯得剛愎自用,曾經有人向項羽進諫說:在關中建都作為成就霸業的基礎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可是項羽不聽,他覺得男人事業有成要回到家鄉。事後這位謀士在背後發牢騷:“都說楚國人是戴帽子的猴子(“沭猴而冠”)愚昧無知、虛有其表。不料這句話傳入項羽的耳朵裡,項羽聽了大發雷霆,把這名謀士給處死了。項羽率領楚軍攻入咸陽城時,只因為投降士兵的議論,就起了殺心,殺掉了城中數十萬秦軍。也曾懷疑過身邊最親近的謀士范增,結果鴻門宴錯失殺掉劉邦的最好時機,范增也因為項羽的懷疑告老還鄉在路中氣憤而死。

劉邦本來也是個性情不好的人,在當亭長的時候好久好色。他率領軍隊攻入咸陽城的時候,也被金碧輝煌的阿房宮所吸引,但是他的部下提醒他,他們還需要打天下。頓時劉邦收回了貪圖享樂的心,並且命令士兵把金銀珠寶原封不動的放回去,封了倉庫和宮殿。對百姓約法三章,這一措施不僅劉邦得到了民心,還得到了百姓們的支持。再到後來項羽攻入咸陽城,放肆士兵燒殺搶掠更是殺了秦王子,燒了阿房宮,當時的的百姓民不聊生,對項羽的更是怨念重重。


一本傳承千載的《論語》,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變通

項羽得知劉邦比自己先攻入咸陽很生氣,特意設下鴻門宴邀請劉邦一敘。劉邦在張良等陪同下帶著禮品去了鴻門,鴻門宴上劉邦低聲下氣的賠禮道歉,為了減少項羽的怒氣,劉邦更是拍起了項羽的”馬屁“。表面的劉邦忍氣吞聲,這對項羽來說很受用,讓項羽的虛榮心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實際上來看是劉邦以小忍來換取自己和屬下士兵暫時的安全,從而獲取足夠的發展時間。劉邦能在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選擇了隱忍,這其中不僅有著身邊軍師張良的幫助,更多的是自己能屈能伸的心理壓力。相比較項羽,被劉邦圍追到江邊,一位亭長要送他過江,他卻以為天要亡他,渡過了江又有何用,其實是自己放不下面子,於是拔劍自刎,死在了江邊,項羽致死都不明白他其實是輸給了自己。


一本傳承千載的《論語》,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變通

劉邦之所以能成就霸業,其中不乏身邊謀士良將的支持,更多的是他個人懂得隱忍,忍的一時的失敗,忍的一時個人的意氣用事。而項羽則不懂的如何去隱忍,如果當初他渡江重整旗鼓,還是有機會和劉邦在次博弈。可惜的是他的虛榮心太大,不懂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最終自刎江邊。

我個人覺得人生的旅途也是這樣,會遇到種種的挫折、糾纏和誘人的小利潤。倘若被微利迷惑雙眼,瑣事糾纏自己從而忘記了人生的大目標,十有八九會失敗。想幹成大事就需要懂得該捨棄的時候就得忍痛割愛,該忍耐時就要低頭忍耐,忍及一時的虛榮和屈辱。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遠,不要被身邊的小事和干擾遮住遠大的眼光,隱忍一時才能幹起大事。


一本傳承千載的《論語》,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變通

掌櫃小忍避開災難

宋朝時期,有位開當鋪的掌櫃,年關將至,他正坐在桌子旁盤算著今年的賬單。這時外面傳來夥計吵鬧的聲音,他走出賬房,之間附近的窮鄰居正在和店裡的夥計吵著什麼,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掌櫃先是上去把夥計訓斥了一頓,有低聲與鄰居道歉,這時的鄰居靠在櫃檯前,一聲不吭臉色也是十分的難看。店裡的夥計把掌櫃拉到了一邊說:“掌故這個人不講理,他之前在我們這裡當了些衣服,現在想要拿回去,說是過年的時間需要穿,但是又沒有錢,我再三解釋,他卻不領情。”掌櫃聽了這話,擺擺手,自己親自過去。

對桌前的客人說:“老人家,我已經知道你的來意了,大過年的誰都想穿幾件體面的衣裳過年,這都是小事,大家都是鄰居,天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何必與夥計計較呢。”話說完,招呼夥計查下賬單,從老人當的衣物裡拿出三四件冬天的衣裳,遞給了鄰居說:“這是冬天穿的衣裳我先給你,那些其他季節的衣裳,你現在也不急,等你以後有錢了再來拿,沒錢也沒關係說一聲也就給你了。”鄰居絲毫不領情,甩手拿著衣服走出了當鋪,掌櫃也並沒有在意這些,臉上掛滿笑容送走了鄰居。


一本傳承千載的《論語》,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變通

第二天清晨,街道上傳來消息,原來當天夜裡這位鄰居死在另一家當鋪,而鄰居的親人趁機狀告這間當鋪害死了人。與這家當鋪在衙門裡打了好幾年的官司,結果當鋪花費重金才平息了這件事情。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是這樣,這位窮苦的鄰居,為身負大量的重債,家產放棄當了一空,結果走投無路,想起起來先服毒來當鋪用生命敲詐。可幸的是第一間當鋪的掌櫃,次次退讓,更是把衣物還給了他,眼看生命的倒計時就要到了,他只好拿著衣服走向了另一家當鋪。

這件事發生之後,有的街坊鄰居問第一間當鋪的掌櫃是不是早就知道了這個人想要敲詐他們。掌櫃說他事先並不知道這些事情,他只是覺得這個人敢這麼鬧肯定有所依仗,他也不想惹麻煩,於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忍一時就是風平浪靜,如果掌櫃當時與他不斷的爭執絲毫不退讓,那麼被敲詐和打官司的人就是他了。

許多時候,當我們被一件事情矇蔽,感到生氣和焦躁不安的時候,不要急著往前衝“讓他三尺又何妨”。不如退後兩步,整理清思路。也許效果就會大有不同,後退兩步,並不代表我們軟弱,它可以讓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把前方的路看的清楚,把周圍的環境分析透徹。並且,退後這兩步,會讓許多矛盾化解的無影無蹤,最後收穫的是你海闊天空的心情。

掌櫃的事件就很好的體現出了這個道理,雖然事前不早鄰居要敲詐他,但是掌櫃以忍讓的心態去處理這件事,讓這位貧窮的鄰居只好去選擇其他的當鋪。然而其他的當鋪並沒有想第一間當鋪的掌櫃這樣以忍讓的心態去處理事情。最終使貧窮鄰居藥效的時間到了,死在他們的當鋪裡面。幾年的官司下來,只好用大量的金錢去平息這件事情從而得不償失,但凡第二間當鋪的掌櫃忍讓一點,貧窮的鄰居也無計可施。

一本傳承千載的《論語》,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變通

總結:

我們可以說忍讓是一種美德。當你與他人發生誤解、羞辱的時候,與其斤斤計較一件小事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生氣無法使你平靜心情,惱怒也不會春風化雨。一時得忍讓迎來得必定事情得美好發展。掌櫃的一時忍讓使自己避免了被敲詐;劉邦鴻門宴上的一時忍讓迎來的是稱霸天下的大業。劉邦和項羽的爭霸其實就是在“忍小取大,捨近求遠”上見高低也決勝負,劉邦比項羽能忍,眼光也更高,所以這場大業的爭霸賽是劉邦勝出了。


一本傳承千載的《論語》,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變通

讀史有感:

心胸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我們每次遇到難纏的事情時,都可以檢查自己選擇的角度是否存在問題,並且可以適當調整自己。注意自己對此的執著是否可以與成功更近一步,“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做事情需要放寬自己的眼光顧全大局,才能謀得一片光明。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為人處世的思想留下寶貴的經驗告訴我們:有些麻煩你可以輕而易舉的避開它,為人處世要學會變通,忍讓一時也是變通中很好的選擇。

生活難免不如意,經歷過很多事情的人生才是精彩的,如何完美的處理這些事情,那就要看你是以什麼樣的變通去解決它,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我相信未來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在人生的旅途中希望大家可以站在山頂上看待全局,懂得忍讓,才能去提升你的人格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