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視角告訴你,新冠疫情期間,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我是心理小小師,與你一起走進心理百態!

專業視角告訴你,新冠疫情期間,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自從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我們見到了很多的感染與死亡,一些人不禁常常自問:我會不會得新冠肺炎?我感冒了、發燒了,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我有親人、朋友被確診了我很擔心怎麼辦?這些擔憂使人們很容易出現焦慮、緊張、憤怒、抑鬱等負性情緒。如果這些負性情緒造成了過大的心理壓力,又得不到有效地緩解,很有可能導致一些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的產生。除去確診和疑似人群不說,下面這4類人群,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專業視角告訴你,新冠疫情期間,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1.平時身心健康狀況不佳的群體。平時容易生病或者有各種心理問題者,在面對疫情時,就可能對自己的抵抗力和防護能力沒有信心。甚至在以往反覆出現身心問題的過程中,認為自己面對一些疾病是無能為力的,對新冠病毒更是沒有任何辦法。於是,不做出任何防護措施,而無助抑鬱的心態和不做預防的行為,又可能使我們更容易生病,進一步地,生病又讓我們進一步覺得自己對等病情的無能為力。

專業視角告訴你,新冠疫情期間,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2.從嚴重疫區回來的健康群體。嚴重疫區的病毒傳染可能會被我們認為是不安全的和不可控制的。如果我們對自己所處的情境失去了控制感,就會產生事情是不可預測的壓力,這時,我們就會感受到病毒的威脅。這種受威脅感就會帶來過度的焦慮和恐懼,同時產生頭痛、身體乏力、胸悶等身軀體症狀,這些症狀與新冠肺炎很相似,於是,會進一步加劇我們的心慌意亂、緊張焦慮等情緒,增加各種不良反應。

專業視角告訴你,新冠疫情期間,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3.身邊有從疫區回來人員的普通大眾。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待社會成員,常常會有“內群體”和“外群體”之分,如“我們中國人”和“他們我國人”;我們其他地區人”和“湖北武漢人”等等。這種內外群體之分,會讓我們更喜愛和信任“內群體”的人,而容易對“外群體”的人產生偏見,偏見往往會以以歧視、懷疑、恐懼、甚至仇恨等情緒表現出來,這些負性情緒進一步造成了我們心理上的壓力。

專業視角告訴你,新冠疫情期間,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4.過度關注疫情信息併為其所累者。疫情期間,由於擔心等,一些人會過席關注疫情情況,一天可能翻看數遍甚至數十遍相關信息,以致情緒不自覺地捲入其中,這樣就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如莫名的焦慮、緊張、煩躁等,反過來,這些情緒又會進一步導致我們更想要去關注相關信息,這樣就很可能導致我們長期處於緊張與壓力中,我們的心理資源就很容易被消耗衰竭,以致對疫情和其它壓力感到疲憊、無助,和無法應對,進而還可能感覺到麻木、冷漠等。

專業視角告訴你,新冠疫情期間,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總結。以上4類人群是除了確診、疑似患者、醫護人員和密切接觸人員等之外最容易產生心理壓力,甚至導致心理問題的群體,如果我們或身邊人就在其中,需要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進行感知和重視,及時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明天我將繼續發佈負性情緒的應對措施。

我是心理小小師,關注我,每天學點心理學!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內容參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人民衛生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