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閱讀”的最高層階

“深閱讀.大寫作”研教基地 陳寶貴 劉明軍

“深閱讀”的最高層階


由於葉開老師的“深閱讀”理論比較宏觀,所以,我們在小學實施時,在整體作為指導思想的情況下,對“深閱讀”的內容在《綱要》中,做了如下界定:

“深閱讀”從教學的操作層面來講,它應該注意其階段性、合理性。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講,或者開始的教學,為了合乎實際,我們在教學中是這樣界定“深閱讀”的:為了適應我們學生我們是這樣定義的。“深閱讀”第一對自己喜歡的作品要反覆讀,對故事情節要了解的滾瓜爛熟,對精彩段落了然於心。能記住書中的名言警句,並能通過文字表述下來等等;第二、要讀透徹,杜甫說,讀書破萬卷,即讀“破”。如果反覆在於記憶,那麼,讀透在於理解;第三、能做讀書筆記,摘記,能寫讀後感等等;第四、要指向生活。也就是說,自己能拿作品中的生活情景,去聯想自己見到、聽到的生活情景,並且做出自己的表達。這是和寫作鏈接的關鍵。第五、能夠審視辯難,對所讀內容提出質疑、批判、論證;第六、對所讀作品能夠進行改變、想象或重新創造、演繹等等,同樣是一種“深閱的”。

其中,我們強調對閱讀的作品“能通過文字表述下來”作為“深閱讀”的一項重要內容。而據我們觀察,學生“表述”作品內容,第一個層面為基本上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把所讀作品的內容較為順暢地表達出來;第二個層次,在達到第一個層面的基礎上,能夠總結所表述的作品的意義,或自己的認識,這種意義、認識一般在故事敘述完之後,屬於提升性質;第三個層次,除了前兩個層面以外,在敘述過程中能夠時時刻刻對所表述作品的人物、情節做出自己的評價,寫出自己的感受。

而當我們推介了我縣一中張小寒的《第一本讓我流淚的書》(3000餘字)文章後,其中有這樣的段落——

“深閱讀”的最高層階


作文課下課後,我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開它看起來。剛開始看,覺得很有意思,後來因為某件事耽擱到晚上11點多,終於忙完了。我飛奔到床上捧起就看,確實越看越好看。慢慢地我走進了書中的情景。當我看到三毛的丈夫荷西掉進沼澤,三毛在那裡不知所措時,我也莫名的緊張起來。左手大拇指和食指的指甲相互摩擦。因為當時已是晚上,他們是為了找化石才到這離村莊很遠的地方的。當時,他們的車上沒有繩子,就在這時來了一輛吉普車,車上有三個撒哈拉威人,三毛向他們求助,那三個人非但見死不救,甚至還要強暴三毛,我的心一下子被吊了起來。“咔嚓”門開了,我被嚇了一跳。爸爸眯著眼說:“快12點了,你還不睡?”我看著書又看了下鬧鐘,有些捨不得,便說“知道了,一會睡”。說完,爸爸關門走了。就這樣,隨著故事的發展,我看到了凌晨一點多,看完後,我便哭了。

——從她的表述中,我們已經知道,她的閱讀已經進入了作品所塑造的“情節”之中。這就引發我們的思考,作為“深閱讀”對所讀作品表述這一項內容來講,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個層次嗎?顯然不是,這一層次也顯然高於第三個層次,也就是說,第四個層面應該是在表述中能夠深入作品的情景中,與作品的人物同呼吸、共患難,同悲、同樂。就如白居易聽琵琶女彈琴,最後是“江州司馬青衫溼”的這種境界;我們又思考,到這一層面,是不是“表述”的最高層面呢?如果一個同學,在讀了作品、深入作品的境界以後,他又能走出來,用所讀作品的認識、感受,去關照和感悟現實生活,並加以表達是不是更高的層次呢?當然,做到這樣對小學生來說比較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深刻,視野的擴大,我們想,是可以加以引導的吧。

這是不是“深閱讀”的最高層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