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印的思考:“恆大求變”

許家印的思考:“恆大求變”


01

昨天,在恆大年報會上,許家印宣佈戰略轉型: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

據許家印介紹,“高增長”就是要實現銷售高速增長。恆大今年總可售面積達1.32億平方米,可售貨值達1.27萬億,按照64%的去化率保守估算,完成8000億銷售並無壓力。到2022年,還要實現銷售1萬億。


“控規模”就是要嚴控土地儲備規模,實現土儲負增長。恆大目前擁有近3億平米的土儲,未來三年每年要降低3000萬平方米左右,到2022年降低到2億平方米左右。

而“降負債”就是要把有息負債每年平均下降1500億,到2022年要把總負債降到4000億以下。


顯然,無論是高增長還是控規模,都是為降負債服務的。


對此,許家印有這樣一番說法:“18年、19年,恆大銷售回款每年維持在4500億左右,如果今年實現銷售8000億,回款按7000億計算,就會增加2500億的銷售回款。同時,恆大今年減少土地儲備3000萬平方米,就等於減少600億的支出。這樣一增一減,就一定能實現今年有息負債下降1500億的目標。”

那麼,恆大的負債情況究竟怎樣?從財務指標看,恆大2019年全年實現合約銷售額6011億,核心利潤408.2億,現金餘額2287.7億,資產負債率77.9%,淨負債率159.3%,負債壓力確實不低。


許家印的思考:“恆大求變”

▲儘管恆大負債較高,但客觀地說,恆大敢於直面高負債問題,敢於向世人宣示降負債的決心,就已經超越很多對負債問題遮遮掩掩的房企了。


02

其實,相比負債,恆大擁有強大的銷售能力、強大的管控能力和團隊執行力,個人覺得,並不用特別擔心負債問題。

比如在今年年初,恆大發起了“網上銷售”的顛覆性營銷革命,截至3月底,恆大實現銷售額1465億,同比大增23%,銷售回款1133億,同比大增55%,刷新了恆大一季度銷售及回款最高歷史紀錄,同時排名位列行業第一。


許家印的思考:“恆大求變”


由此,恆大若保持現有的銷售力度,擁有更充足的回款,更充足的現金流,大幅降低負債率並不難。

倒是,從恆大說今年要銷售8000億、減去3000萬平米的土儲來看,恆大一方面是秉持著危機感,為其持續實現高質量發展增添更大的信心與底氣。


是啊,雖說恆大依靠網絡售房成功度過了疫情,但是看看整個行業,房市交易幾乎冰凍,不少房企陷入了寸步難行的境地。有著高負債的恆大,自然居安思危。

另一方面,恆大則是進入了一個收穫的季節。

所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此前的佈局,未來的利潤,總是要變現的。趁著當下預判行情還不錯,享受一下秋收的喜悅,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03

說實話,在我的印象中,恆大一直都是一個很有全局觀、很會觀察大勢的房企。

比如,在2015年,整個行業以去庫存為基調的時候,恆大許家印卻選擇了規模擴張,宣稱要在48天內上100個項目,2017年要實現3000億元銷售額,2020年要實現5000億元銷售額!複合增長率維持在30%!

這樣的大手筆,頓時在地產圈裡炸開了。要知道,萬科鬱亮還在不久前發表“地產進入白銀時代”的宣言,萬達更是在不久後宣佈去房地產化。

對此,我還記得,當時很多房地產業內人士吐槽恆大,說恆大太瘋狂。


現在回頭看呢?恆大5000億的銷售額,早在18年就實現了。

再比如,2017年,正是中國各大房企擴張最迅猛的時候。福晟在此期間拿了很多高價地,萬達、復星在海外併購也很兇猛。唯獨恆大,卻選擇贖回永續債,僅半年時間就把負債率大降三成。

由此出現的現象是,隨著調控和降槓桿大潮來臨,很多的地王被套牢;當國家開始排查金融風險,萬達、復星等大批企業遭受影響,而恆大卻始終能穩立潮頭,甚至成了公認的去槓桿先鋒。


如果說,踩對兩年節奏是運氣,那麼恆大,踩對了最近五年、十年的節奏,這還是運氣嗎?

那必定就是本事了。

由此,鑑於恆大在房地產方面的節奏一直踩得很好、全局觀一直很穩,這一次,恆大宣佈戰略轉型,我同樣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也許,房地產行業本身就有一個擴張-收縮的週期。所謂“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恆大作為一個成長比較晚的公司,1997年才成立第一個項目公司,在20多年來的一直都是追趕者的角色,在面對中國房地產的黃金20年,恆大的戰略就是高負債,高增長。

而隨著行業逐漸進入調控深水區,恆大淨負債率從2016年的450%多,下降2017年的180%左右,再下降到2019年的150%左右,恆大提出“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的戰略轉型,也就水到渠成了。


04

當然,恆大在房地產方面選擇輕裝上陣,也並非沒有其他的理由。比如,恆大可以省出更多資源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


許家印的思考:“恆大求變”

▲如今,恆馳1即將發佈,廣東、上海工廠即將下半年竣工。恆馳汽車的銷售網絡和充電網絡,恆大也準備好了,看起來,老許又是大幹一場的節奏。

對於新能源汽車,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趨勢。尤其是特斯拉上海工廠投入運營後,特斯拉電動車價格大幅下調,宛如鯰魚效應,刺激了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

由此,從這方面看,左手地產,右手恆馳,恆大在產業層面未雨綢繆,背後的全局觀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