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政策眼花繚亂,到底利率將如何變化?

最近不斷有驚悚的文章題目出現,形容降息等重大利好出現,股市,樓市即將大漲,其實目前央行的這些動作都不是基礎利率的下降,而是由於央行對以往的利率傳導體系十分不滿意,希望通過利率政策組合的改革即保證銀行現有的資產不發生大的風險,又能夠壓縮金融機構高利率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是一種相對比較平和的利益調整方式。

利率政策眼花繚亂,到底利率將如何變化?

按照以往方法,同步降低市場存貸款利率,是把雙刃劍,存款是原料,貸款是成品。按照目前的存款利率來說,如果再降,原料的供應將是大幅減少,因為消費物價指數已經上升到了很高的高度,2月份受疫情影響CPI指數為同比增加5.4個百分點,這個時候如果再降息,估計百姓存款會大幅下降。沒有空間,短期很難行的通。

利率政策眼花繚亂,到底利率將如何變化?

下一階段財政政策將開啟全面擴張,而貨幣政策作為流動性配套,也將保持一定程度的積極性,並且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的核心就是降低貸款市場利率(LPR)。其實只降低貸款利率,就是壓縮金融機構的利潤空間,作為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肯定不能隨意去給,因為銀行都是企業,是企業就會保持利潤的衝動,你壓縮我的利潤率,我就把基數做大,放更多的錢出去,利潤不是也不會降低嗎?

央行為了保持銀行的利潤空間,也要幫助銀行下降他的經營成本,希望銀行能自我挖潛,最終實現降低貸款市場利率。一方面降低MLF,另一方面就是降低銀行資金成本,包括降準、OMO逆回購利率等(OMO涉及到銀行短期資金成本)。所以,本次降低OMO逆回購利率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降低貸款市場利率。

所以無論公開市場逆回購,還是降準都是對銀行的成本的降低,也希望銀行能傳到到實體經濟。

利率政策眼花繚亂,到底利率將如何變化?

央行通過一系列的市場化手段,想形成一個由企業和銀行通過市場價格談判形成的利率確定機制,可是對銀行的利潤操碎了心。我國的國有四大銀行主要以息差作為利潤來源,如果簡單的實行非對稱性存貸款利率調整,銀行的利潤馬上就會大幅下降。

隨著以後金融體制的改革,外資銀行也會進入到我國,再把銀行當成行政單位管理已不可行,不做市場化調整已無路可走,外資銀行境外獲取資金的成本極低,可能是零甚至負利率。他們還能在境外開展投資銀行業務,這都是國內銀行無法比擬的優勢。

利率的調整是各經濟實體經濟利益的重要槓桿,貸款降息對貸款方是重大利好,存款利率下降對老百姓和銀行都是負面影響。降低息差對銀行是致命傷害。但大的趨勢是各方利益的微調,保證不出大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