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怎樣的利率水平?——利率“雙軌合一”贏得機會窗口

《中國經濟週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4月20日,貸款基準利率(LPR)報價如約下降20個基點至3.85%水平,此降幅創LPR定價機制改革以來的新高。何言其“如約”?4月15日,央行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釋放1000億元基礎貨幣,並下調中標利率從3.15%到2.95%,降幅為20個基點。這實際是說:央行通過投放MLF引導商業銀行負債端(存款端)利率下降20個基點之後,同樣引導資產端(貸款端)利率對等下降20個基點。

所以,市場人士一般看到4月15日MLF利率下調20個基點之後,就已經預期4月20日LPR對等下調20個基點。這是歷史慣例,但不同的是幅度。此前,同樣的操作一般為5至10個基點,而這次顯得幅度要大。

儘管銀行存款基準利率僅為1.5%,但目前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致在2%左右,而短期理財年化收益率已經低於3%,貨幣基金年化收益率跌破2%,所以總體看,銀行負債成本基本已經穩定在2.3%左右。在此背景下,如果一年期MLF利率能從當下的2.95%下降至2.3%,那中國銀行業主要負債端利率基本實現“雙規合一”:即貨幣市場所形成的銀行負債利率與銀行通過存款所形成的實際負債利率接軌。而那時,1.5%的存款基準利率或許只有底線的指引意義,而並無實際負債意義。

很明顯,中國市場利率正在下行通道當中,但基本不會實施“零利率”政策。但利率的不斷降低最終將在怎樣的水平上合適?很難說,但如果非要給出一個基本判斷,我們認為:依據中美傳統120到150個基點的利差、全球低利率時代的基本特點、中國為貨幣調節預留空間的考慮,銀行負債端(存款端)一年期利率水平在1.75%,一年期銀行資產端(貸款端)在3%左右的水平,應當是可以接受的。

其實,降息僅僅是貨幣政策的次要手段,而依據當下內需拉動、高質量創新發展的基本經濟要求,貨幣政策操作更多應當集中於“少收短、多放長”的過程。只有銀行擁有更多的長期負債資金,才能更加有效地壓低長期貸款的利率,才能更好地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包括直接降低企業債務成本和通過股價提升間接降低財務成本)。從過去一段時間的實踐看,加大降準、加大MLF投放,同時減少逆回購規模,已經有效壓低了貸款成本,疏通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4月10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一季度央行通過降準、再貸款等工具釋放2萬億元長期基礎貨幣,對應派生7.1萬億元人民幣貸款,如此1:3.5的放大倍數,證明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明顯。孫國峰的這番測算,實際證實了“收短放長”的政策效果。所以未來,央行必須堅持數量和價格“兩條腿”走路的政策方針,以加大長期基礎貨幣供給的數量方式進一步引導市場利率降低,同時以利率(價格)手段有效降低實體經濟財務成本,並在這個過程中,徹底完全利率市場化改革,實現“兩軌並一軌”的戰略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