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陪著當成陪伴,不用心比不出現更可怕,99%父母做錯的那件事


別把陪著當成陪伴,不用心比不出現更可怕,99%父母做錯的那件事


最近在我讀早期兒童教育課程的大學裡有一個客座嘉賓演講,我去聽了一下,是關於高質量陪伴的。很多知識點也許並不新,但通過教授一講解,感覺理解更加透徹了。

這其實也是我回歸校園系統學習早教的感受,我是個母親,其次才是學生,所以和我一些同班同學相比,每次教授上的課程我反而更容易有共鳴,每次聽到某一個點,腦海裡就會浮現出當時我和小D的故事。這一次的講座就讓我有這種感受,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別把陪著當成陪伴,不用心比不出現更可怕,99%父母做錯的那件事


1、80%的生活我們只是出現而已

這位分享嘉賓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家,也是兒童認知行為問題康復師。她在這個行業快30年了,接觸了很多孩子和家庭。她發現,幾乎所有令我們成人頭疼的兒童問題,比如暴力、高需求粘人、沉溺遊戲等等,最終都能找到一個相同的源頭:父母陪伴的缺失。

她做了一項研究發現,根據她對於“陪伴”的定義,有的孩子平均一天只能從父親那得到7分鐘的陪伴,從母親那得到11分鐘的陪伴,而更可怕的是,被調查的很多父母都還一直以為自己已經花了很多時間陪著孩子了。

這是第一個讓我反思的重點,陪著和陪伴是兩回事。

如果你希望孩子好,那就花一半的錢,但花兩倍的時間

別把陪著當成陪伴,不用心比不出現更可怕,99%父母做錯的那件事


2、假裝在陪伴比缺席更嚴重

很多父母定義的“陪伴”就是出現,我人在那了。這也常常是不少父母的吶喊:我下班回家後就一直陪著你,你還想讓我怎樣?!於是,不少家庭就進入了這樣一個惡性循環:孩子大哭大鬧非常粘人,父母心力交瘁還要強打精神陪著;孩子反而更加粘人,父母絕望。

教授說,這樣的例子特別特別多,這也是她在做諮詢時很多為人父母感到委屈的地方。但後來通過她的跟蹤觀察,她發現,大部分的家長普遍都是肉身在,但頭腦和心都是冰冷的(Warm body but cold head and heart)。

極其粘人難帶的孩子,父母想著的就是趕緊解決問題,於是按壓著內心的煩躁在陪著;即使不是那麼難帶的孩子,在如今忙碌和被高科技充斥的社會,我們太容易被分心了,陪著孩子心裡卻想著明早開會和老闆要討論的話題、今天晚飯做什麼、在關心是否可以拍到足夠可愛的寶寶照片發朋友圈,或者甚至直接就是埋頭看手機刷朋友圈。

孩子的心特別純淨,因此也特別敏感,他們是最能感知我們是不是真心的。

那些“假裝在陪伴”其實比缺席更嚴重,因為我們的行為在告訴孩子,即使我們在一起,你太無關緊要了,以至於我可以分心去考慮其他事情。

於是,缺少關注和愛的孩子,就會從其他途徑來尋求關注。而大部分孩子就會發現,只有當她大哭大叫,調皮搗蛋時,父母才會真正全心全意開始陪伴,而不是陪著。這也就成了很多孩子索取愛和關注的途徑了。

別把陪著當成陪伴,不用心比不出現更可怕,99%父母做錯的那件事


3、用心陪伴才能得到愛的滋養

是的,為人父母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但如果這件事我們不得不做,那不妨在做的時候更走心一點。用心陪伴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最關鍵的是,我們真的願意花時間,這是一個態度上的轉變。

教授給了五個一的建議:

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沒有手機干擾的陪伴;

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瘋狂傻笑;

每天至少一次身體接觸(擁抱、親吻等);

每天至少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頭,而是跟隨孩子玩;

每天至少一次看著孩子的眼睛說,我愛你,我喜歡和你在一起!

而在陪伴的過程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同樣重要。男孩從父親那裡學會如何成為一個男人,女孩通過對父親的欣賞、愛戴和信任學會今後如何和其他異性相處,而這些一定需要父親花時間和孩子互動,這些是電視、玩具等無法替代的。

孩子從母親那裡學會如何愛、照顧和信任,從小得到母親更多關注的孩子,會有更強的自尊水平,從而有更好的和他人互動的能力。而這些不僅需要母親花時間和孩子互動,更需要母親本人有一個比較穩定的情緒狀態。

這就是我反思的第二個點,關於用心陪伴的定義中,對於父母親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對於父親來說,孩子需要的是真正不分心的“花時間”陪伴;而對於母親來說,是愉快不焦慮地用心陪伴。

最終,讓孩子記住的不是你買給他們的玩具,而是你陪伴他們的時光。

別把陪著當成陪伴,不用心比不出現更可怕,99%父母做錯的那件事


4、積極回應很關鍵

高質量陪伴過程中,積極回應很關鍵,但到底什麼是積極回應,又是很多家長有誤區的,也是我第三個反思的點。

我和小D爸爸其實都挺注意這一點的,但一直髮現小D對我出現假哭大叫的情況比較少,對於她爸爸就很多。很多時候明明她爸爸比我動作還勤快,小D才剛剛提出一些要求,他已經行動了,但小D似乎並沒有很滿意。這次聽完嘉賓分享我才意識到問題所在。

孩子需要我們積極響應,是因為她需要我們的反饋,他們從我們的反饋中慢慢形成自我印象:我是重要的,我的需要會被聆聽到。特別是進入2歲以後的孩子,這個需求會越來越大,而如果這期間父母應對方式不對,孩子就會把這個需求未滿足變成各種行為問題。

但孩子其實很簡單,他們需要我們反饋的是,花時間給予他們關注。小D爸爸一聽到女兒反饋,第一時間行動,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她是不瞭解的,她得到的信息就是,沒人理我,沒人傾聽(其實她爸爸也許正在忙呢)。

而我做的就是和老公相反,我是嘴巴先回應,“哦,你要打開那個盒子啊”(Oh, I see Dorothy wants to open the box);然後行動慢一拍,“小D自己可以打開的,你試試看啊。如果你需要幫忙,可以好好和媽媽說”(Dorothy can do it yourself. Let me know if you need help. )

我第一時間對她說話,對於她來說這就是積極回應了。而且更加關鍵的是,這樣的語言回應也在給我們彼此緩衝的時間,小D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請求幫助;我也坐穩了“母親”的位置,並不是孩子一聲令下,我們就鞍前馬後。

這樣的習慣養成,也能讓我們非常清晰地區分,“積極響應”和“毫無原則”是不同的,回應並不等於毫無原則的滿足,而是我們用語言和態度告訴孩子,“我聽到了”;然後我們可以一起討論,這件事情合理嗎?到底是誰來做?到底該不該做?

別把陪著當成陪伴,不用心比不出現更可怕,99%父母做錯的那件事


這次講座最後,教授給了這樣一個數據:一個孩子從出生到上大學之間,我們和孩子共同擁有的只是940個週末。那以後,你再盼著孩子纏著你、再盼著孩子和你說話也許機會都會很少了。

請珍惜現在每一天,每一個週末,和孩子創造歡笑的回憶,而不僅僅只是給孩子花錢!

——END——

別把陪著當成陪伴,不用心比不出現更可怕,99%父母做錯的那件事


別把陪著當成陪伴,不用心比不出現更可怕,99%父母做錯的那件事


1.5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