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条子”,一种民勤人不可释怀的家乡情结!

我的家乡在甘肃民勤县,家乡的美食很多,今天为大家推荐民勤拉条子,请大家品尝。

在我认为老家民勤的面食主要有六种吃法,一擀二拉三挂四蒸五馕六炸。无论擀面拉面挂面,我们都叫饭,它们是正餐,一般司职午饭和晚饭。水蒸坑馕油炸的我们称其为馍馍,譬如蒸馍有馒头花卷刀把子等,油馍有油饼子油果子韭菜盒子等,馍馍一般是早午晚点的主食。

“拉条子”,一种民勤人不可释怀的家乡情结!

在老家,拉条子是众多面食里的盘盘大菜,是我们餐桌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美食,也是我们天下民勤人交口称誉的主要饭食之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几乎是我们所有民勤人顿顿渴望天天向往但一年四季也吃不到几次的珍馐佳肴。在我的记忆里,拉条子只有逢年过节、特别重要的日子和家里来了特殊客人才可以在饭桌上慷慨亮相;在大人们眼里,那时做拉条子就是不合时宜地奢侈浪费,就是不会精打细算过日子的糊涂蛋儿。

民勤拉条子与有着鼎鼎大名的凉州行面和新疆拌面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它们的做法虽然大同小异,但在我的眼里,我认为民勤拉条子历史更悠久,做法更精细,吃法更多样,口感更地道。除却因为朝夕相伴我们长大的缘故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些特别重要的原因——我们家乡的面粉筋骨大,色泽明净皎白,营养价值高,这当然与民勤这块土地的地阔天长、光照时间久长和酬勤天道不无关系。
也许有人会说就那个拉条子吗,一和二揉三拉四捞五进口,简简单单,随随便便,没有什么大惊小怪。自然这是习以为常的缘故,也是熟能生巧的夸夸其谈;其实做一顿像样儿的拉条子,也有许多的技术含量。

“拉条子”,一种民勤人不可释怀的家乡情结!

第一步和面,务必把握三个适量,面、水和盐的适量。面粉和水的适量,主要是二者的搭配,通常是二比一的比例,但还要根据主人的口味爱好而定,可软可硬。我初学做拉条子时,由于没有掌握好面与水的比例,所以忽软忽硬,于是反反复复地加面加水,结果一次和面往往可以吃好几顿。盐的适量至关重要,盐多了面硬拉不开,少了又容易断。对于有经验的家庭主妇而言,面水盐的多多少少都在眼里面手里面和心里面,无需生搬硬套的条条框框。现如今讲究保健,提倡少吃盐,所以尽量谨慎放盐。

第二步揉面。拉条子的精细柔韧,关键在于揉的环节。将和好的面絮揉抱成团稍作饧缓之后便开始揉轧。揉面既要技术,又要气力,还需耐心。所谓技术耐心就是揉一阵子务必还要饧一阵子,反复揉饧两三个回合。饧面特别重要,一定时间的饧才能使面粉颗粒充分滋润吸水膨胀,使面团结构变得更加密紧,从而形成严谨细密的面筋网,使拉条子更有筋骨更有味道。揉轧不仅使面粉颗粒和盐水更加均匀的融合,增强柔韧弹性,而且还使面团表面光洁细腻。牛肉面之所以能够速战速决拉长拉细,与耐心细致的揉饧有很大的关系。揉面付出的时间精力直接决定拉条子质量,其实凡事大都这样,有几分付出,就有几分收获。

第三步饧面。揉好的面团,可以有两种饧法。如果时间紧张,可以涂抹一层植物油密封继续缓饧,届时直接擀切拉开。如果时间从容,可以用擀面杖辗轧推平,然后用菜刀分割成粗细大小匀称的剂子。倘若吃鸡肠子拉面,可以把面剂子厚推细切,搓揉为筷子粗细,多半截筷子长短的匀称滚圆的剂子,用清油掸子一个个涂抹过去,有条不紊地摆放在能够密封的碗盆里面缓饧。饧面的时间至少在半小时后以上。
第四步拉面。只要揉饧好的面拉起来是很轻松自如的,当然拉面用力需要轻缓和匀称,并辅助恰到好处的上下蹦弹。对于两个面头子要细致的处理,在双手捡起拉面剂子还没有开拉的一瞬间,便用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揉捏捻转,力争两个面头子和整个拉条子始终保持粗细一致;拉面高手与新手、做饭细致和粗疏的区别,主要在于面头子的处理。倘若家里来了稀客贵客,拉面头子的处理更需格外的谨慎,一些比较讲究的人家有时候甚至把面头子干脆截取。

拉条子种类多。鸡肠子韭叶子和宽瓣子比较常见。难度大较精致的是鸡肠子拉面,往往要饧成剂子,煮熟后又细又匀又圆润;,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里来了客人,尽管主人费时又费力,但这是热忱恭敬好客的一片心意。最平常的是韭叶子,厘米宽窄,简易便当。宽瓣子,也叫驴肚带,又宽又厚又硬棒,肠胃消化不好者是望而生畏的。记得我奶奶说宽瓣子吃了不容易饿,所以深得壮劳力的青睐。据说生产队时,每年组队进沙窝铲草,顿顿便是驴肚带拉条子。无垠的茫茫沙漠,起伏的葱茏芦草,碧波荡漾的海子旁,烟霭袅绕,牛眼窝大锅里,驴肚带拉面随着滔滔滚水天女散花般翩翩起舞,含辛茹苦的先辈们又饥又渴,端着海碗,争先恐后,说说笑笑,狼吞虎咽,沙窝窝里的拉面汤也是有滋有味的……这是我多次聆听耳熟能详的先辈们得意的宣讲,可惜我没能走进沙漠铲草而遗憾,没有吃到沙窝窝里的驴肚带拉条子更是抱憾终身。

煮熟的拉条子有两种吃法。一种直接从沸腾的面汤锅里捞出趁热拌好便吃,我们称其为热窝子;一种捞入激面水(凉冰的加醋开水),搅拌降温增滑再受用。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狗配铃铛跑的欢。”对于拉条子也是这样,拉条子好吃,关键在拌料。

包产到户之前吃大锅饭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容许私人养殖种植,即使可怜之极的一块自留地,也迫于生计,大都种植菽麦作物。没有蔬菜没有油肉的拉条子是甜面,色味俱无,尊贵未显。拉条子最早的拌料是黑醋、蒜泥和油泼红辣子,这三者一个也不能少。自己酿造的黑醋,色泽正,味儿醇,端起醋壶冲着碟碗里的拉条子,左一圈,右一圈,大圈小圈又几圈,顿时酸溜溜香喷喷的醋味儿伴着腾腾热气扑入鼻息,让我们早已垂涎三尺。蒜泥是配角,油泼红辣子才是主角。那个时候,无论大大小小男男女女,都是吃辣子的好手。一手端着辣子碗,一手握着筷子,一夹一拨大半碗红辣子便转移了地方;接着挑起拉条子一阵子上上下下浩浩荡荡的搅拌,转眼间一盘子一清二白的拉条子便身着红装面目全非。尽管辣得唏唏嘘嘘大汗淋漓,但那刻骨铭心的味儿没齿难忘。年幼天真的我在那时总认为奶奶妈妈不常做拉条子是由于费辣子的缘故,一顿拉条子就是一碗油泼红辣子,而红辣子远比面粉稀奇金贵。

拉条子最常见的拌菜是茄辣洋芋西红柿,在我们老家称之为大杂烩。洋葱茄辣萝卜洋芋芹菜白菜西红柿等许许多多的菜肴堆了一案板,然后依次倒入油锅,炒一会儿再煮一会儿,最后一道工序是加入醋面水的混合汁,这样的吃法源广流长,至今还在延续。

“拉条子”,一种民勤人不可释怀的家乡情结!

我们这一代人,在童年梦寐以求的是炒肉拉条子,在今天不亚于孩子们对汉堡包肯德基的热望。肉是猪肉,自养的土猪;菜是洋芋,自种的山药蛋。猪肉炒洋芋片,在酱油的浸润下,猪肉片软嫩嫩洋芋片金黄黄的,连同油沫沫的汤汁一并浇拌在拉条子上,津津有味,越嚼越香,远超今天的山珍海味。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提升,在吃肉不香穿绸子不光的如今,虽然拉条子已经失去昔日城里乡下唯我独尊的崇高位置,但它仍然是我们饭桌上的常客,每逢重大的日子和重要的场合,拉条子便要闪亮登场。所以在我认为,世世代代的民勤人民造就垂青拉条子,应该还有它特殊的文化渊源和生命意蕴。

在我小学3年级时,我一向尊师重道的父亲因为家里杀了第一头猪,郑重邀请我的班主任曾子云老师来我家做客,我记忆犹新,我妈妈做的就是炒肉拉条子。在我接到武威师范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傍晚,虽然全家人忙忙碌碌地战斗在打麦场上,但欣喜若狂的我妈妈还是拖着疲惫的身体给我做拉条子犒劳祝贺。在我第一次上门遇面求婚时,我颇为讲究的岳母给我做的第一顿饭也是拉条子,我的耳畔至今还真真切切地萦绕着媳妇爷爷的恭贺声“孩子恭喜你,相亲成功了!”在我们为媳妇爷爷隆重举行80大寿庆贺时,在祝愿老寿星“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同时,寿庆宴席的主食仍然是拉条子。在我孩子出生后的满月那天,我妈妈做的依然是拉条子……

在我认为,拉条子,它象征着吉祥快乐幸福生活的日久天长,它昭示着生命的生生不息福寿延年。

民勤拉条子,我生命的至亲至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