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悄悄定下目標,背後藏著更大野心?

今年因為疫情各行各業都不好做,交通運輸業尤其如此。在這種情況下,滴滴的日活也降至冰點,平臺營收不忍直視。

不過,經受過大風大浪後的滴滴,貌似多了幾分從容與坦然,在“暴雨”下也能不為所動,默默安排著自己的野心。

從3月16日開始,滴滴陸續上線跑腿業務、定下新的目標、重啟“夜間服務”,忙得不亦樂乎。

這些舉措表面上看似毫無關係,事實上透露出滴滴一貫的策略:既想在出行領域做深,延伸各種出行方式及汽車後市場服務;又想做寬,無論是過去的外賣,還是如今的跑腿業務。

滴滴悄悄定下目標,背後藏著更大野心?

繼續和美團PK

也許是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疫情上,滴滴近期的諸多動作沒有受到太多的曝光。如今細看下了,這可能是滴滴最近幾年業務變動最為頻繁的春天了。

除了前面說到的順風車又開啟夜間服務,滴滴還上線了一條新業務線——滴滴跑腿。

滴滴悄悄定下目標,背後藏著更大野心?

關於這個新業務,滴滴此前就在群眾基礎牢固的杭州和成都試過點。3月16日開始,上海、廣州、深圳、重慶、長沙、鄭州等19個城市同步鋪開,共涉21城。

按照滴滴自己的說法,受到疫情影響,滴滴代駕業務大幅度縮水,讓代駕小哥們入不敷出,於是臨時開啟跑腿業務,為大家提供更多收入機會。

不難發現,這是繼2018年滴滴涉足外賣業務後,第二次踏足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同時,也被視為是和美團的又一次對壘。

滴滴悄悄定下目標,背後藏著更大野心?

眾所周知,滴滴一直在本地生活領域的邊緣瘋狂試探,先後涉足旅行票務、酒旅和外賣。雖說前期熱度頗高,但明顯後勁不足,有些虎頭蛇尾的意思。

因此,不少人對滴滴再次涉足跑腿並不看好。但如果仔細留意這幾年滴滴的業務擴張,不難發現,切入跑腿業務符合其慣有的戰略方向。

2016年8月,滴滴收購Uber後,網約車戰場的補貼大戰終於宣告結束,滴滴也終於空出手來在出行產業鏈上做研究,先後發力汽車後市場、汽車金融等賽道。

到了2018年,滴滴開始逐漸嘗試拓寬,外賣和如今的跑腿便是其一大表現。

滴滴悄悄定下目標,背後藏著更大野心?

理想很好,但問題也很多

除了再次踏足本地生活領域,3月24日滴滴還公佈了一個新的3年目標:日單數超一億,國內出行領域滲透率超8%。

不可否認,在主營業務上,滴滴佔據著絕對優勢,沒有任何一個二梯隊玩家能威脅到它的地位。但若是和整個交通狀態比,滴滴的滲透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滴滴總裁柳青在2016年的中國互聯網大會上說過,中國智能出行的滲透率只有1%,而美國是15%。也就是說,中國在線出行市場還有著非常大的成長空間。

市場是好的,但滴滴想要擴大規模也不那麼容易,橫在眼下最直接的阻礙就是疫情。

根據Trustdata大數據顯示,2月滴滴出行的月活為1962萬,環比下降28.34%。要知道,滴滴順風車下線之前,其月活最高可是將近5000萬。

雖然這並非滴滴一家公司面臨的問題,但滴滴也實實在在地受到了疫情影響。

同時,由於近兩年的惡性事件,滴滴一直在推進合規化進程,也加大了對於不合規網約車的清退力度。

如此一來,准入門檻提高就勢必會影響平臺自身的業務體量,這並非業務發展的短期陣痛,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刮骨療傷。

滴滴悄悄定下目標,背後藏著更大野心?

如今,滴滴把業務線拉得非常之寬,除了快車、專車、順風車、代駕等出行業務,還有保險、信貸、租賃等增值服務。

甚至於共享單車這一紅海,滴滴同樣有所涉獵,旗下擁有青桔共享單車和街兔共享電單車兩大品牌。

再加上本地生活服務板塊的外賣和跑腿,滴滴可以說已經不是一家單純的出行服務公司了。

當然,這麼多業務分佈,其核心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帶來更多的營收增長。

但由於業務屬性,每一次的嘗試都需要用補貼獲客來作為支撐,使得滴滴的盈利之路仍舊漫長,接下來的路能否走得平坦,可能還不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