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一個人性歸途的故事,引發關於教育的深思

孩子一開始都如白紙般純潔無瑕,他們會成長為怎樣的人,關鍵在於父母和老師如何去教育引導。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人性歸途的故事,引發關於教育的深思

電影海報


第一次看《放牛班的春天》是在很多年前,那時候剛上大一,很多同學在教室裡一起觀看了這部電影。當時,這部影片並沒有給我留下太多印象,多年來也只隱約記得電影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學校裡,還有就是通往學校的那條林蔭小道。

可多年後再次觀看這部影片,心中卻充盈著無限感動,同時也引發了我的諸多思考。

這部電影的情節非常簡單,講述的是音樂教師馬修在經歷了人生的諸多不順後,來到了一所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擔任學監,“池塘之底”是專為再教育問題少年而設置的,因而這所學校裡的學生都是些難纏的問題兒童。

學校裡,以校長哈珊為首的教師團體奉行“行動——反應”的以暴制暴原則,一旦學生出現違紀行為,他們便會對學生進行罰抄、罰做清潔、取消娛樂活動、辱罵、毆打、關禁閉等處罰。

而這種矯枉過正的教育方式並沒有使孩子們馴服,問題行為仍時有發生,教師與學生間的矛盾衝突也在持續發酵。

可馬修的出現卻為被冰雪籠罩的“池塘之底”帶來了溫暖和煦的春天,他用音樂以及仁愛之心引導頑劣的孩子們走上了人性的歸途,改變了他們灰暗的命運。

這部電影曾於2005年獲得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和最佳原創歌曲獎提名,南方網評價說:“《放牛班的春天》這樣的劇情堪稱法國版的“麻辣教師”;主題結構並不算新鮮,卻把輕鬆逗趣、溫馨可愛推到極致,並體現了對教師的尊重以及對問題學生的關懷,喚起了人們心靈的共鳴;該片沒有美女、沒有暴力、沒有動作、沒有太多商業元素,該片如一股清流,用最古典的技法說出了一則最純真的故事,將長期被“電影機器”圍攻的觀眾心靈徹底清洗了一番。 ”

作為一部倍受讚譽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成功之處不勝枚舉,但看完整部電影,讓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馬修成功引導孩子們走上人性歸途引發的關於教育問題的思考。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人性歸途的故事,引發關於教育的深思

調皮的“問題少年們”


01 一個人性歸途的故事,引發關於教育的深思

在馬修到來之前,池塘之底宛如人間地獄一般,校長哈珊的殘暴管制、學生們的報復反抗,使得池塘之底瀰漫著暴力血腥的氣息,這裡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險惡之境。

馬修剛來的第一天就目睹了校工馬桑大叔因為學生的惡作劇被玻璃劃傷面部,血流不止;校長和教師們暴力且不合理的懲罰方式;上任學監被學生刺傷後匆忙逃走;被學生折磨的已經不會說笑了的朗古盧瓦先生;還有調皮成性、胡作非為的學生們。

第一天的工作結束後,馬修感到疲憊不堪,他很迷惘,不知道自己來這裡幹嘛,而且這裡的一切都讓他感到害怕。

孩子們的頑劣讓馬修氣憤傷神,但他從未像校長哈珊和其他教師一樣採取“行動——反應”的暴力措施去懲罰孩子們,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

比如:他知道樂格克是害馬桑大叔受傷的人,但他沒有對樂格克進行嚴苛的懲罰,而是要求樂格克去醫務室照顧馬桑大叔。

事實證明,馬修這種基於愛和尊重的處罰方式明顯比校長的嚴厲體罰所帶來的效果好得多。

一天晚上,馬修發現學生們在宿舍裡唱歌,而後這件事情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他想:是否真拿這些孩子沒辦法了呢?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人性歸途的故事,引發關於教育的深思

馬修在思考


作為一個懷揣仁心的教育工作者,馬修沒有就此放棄,他開始嘗試組建合唱團,此舉成功引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從那以後,池塘之底的校園中時常可以聽到孩子們動人的吟唱。

冬去春來,孩子們在歡快的音樂中漾起了爛漫的笑容,陽光普照下的池塘之底到處活躍著孩子們青春洋溢的身影,隨之而來的,還有孩子們問題行為的大幅減少。

後來,當馬修被自私自利的哈珊開除後,影片出現了非常動人的一幕,孩子們雖然無法當面為馬修送別,但他們仍然冒著被哈珊嚴懲的危險,從窗口扔出了一個個寫著可愛話語的紙飛機跟馬修道別,且在窗口久久地向馬修揮動著小手。

馬修用他的師者仁心為孩子們灰暗的生活帶來了盎然春色,引導他們走上了人性的歸途,讓他們學會了感恩、愛與善良,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了孩子們並非生性本惡,他們之所以會變得暴戾恣睢,其實都是後天因素使然。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人性歸途的故事,引發關於教育的深思

孩子們跟馬修溫馨道別


02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韓愈的《師說》有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

在這句話中,先賢很好地為我們闡明瞭老師的意義和作用,可惜的是,在現今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很多教育者既做不到“傳道”也做不到“解惑”,他們大多數人唯一能做到的只有“受業”。

電影中的哈珊校長便是這樣的人,他毫不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既不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也不願去了解學生、解答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疑難,他看重的只有學生的成績和他們的紀律性。

而他之所以重視學生的成績、嚴格管理學生,也並不是因為他想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將來成為有用的人,他僅僅是為了自己的福利和晉升。

所以一旦學生不好好學習或違反紀律,成為他升官發財道路上的絆腳石,他便會對學生施以嚴厲的懲罰。

更有甚者,哈珊明知道轉學生蒙丹沒有偷錢,卻不肯向警察說明實情,因為在哈珊看來,蒙丹即使這次沒有偷錢,也遲早要犯事,在他眼中,蒙丹就是無可救藥的一類,而他的這一行徑直接導致了蒙丹放火燒學校的報復行為。

哈珊妄圖通過他的鐵腕管制讓學生成為聽話的機器,可他面對的偏偏是一群極具反抗精神的問題少年,於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的戲碼便在池塘之底的校園中此起彼伏地上演著。

哈珊對於他從事的教育事業和學生都缺乏應有的熱愛,他從未把教育事業當做一項應當全力以赴做好的工作去對待,反而只把它當做獲得晉升的工具;他也從未把學生們當做一個個需要精心培育和引導的鮮活個體看待,反而只把他們當做被管束的對象,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他們。

他缺乏應有的師德,是一個不合格的教育者,而他的失德行為也招致了學生們的奮力反抗。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人性歸途的故事,引發關於教育的深思

哈珊校長處罰犯錯的學生


電影中,與哈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監馬修。

馬修反對哈珊嚴厲體罰的教育方式,他總是盡力維護學生,儘管一開始,頑劣的學生們對此並不領情,但他還是堅持想要教好他們。

正如他在劇中所說:“永不輕言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一次偶然的契機,他聽見學生們在宿舍裡唱譏諷他的歌,對此,他並沒有惱怒,反而開始認真思考以自己熱愛的音樂作為教育學生的突破口。而後,他組織學生成立了合唱團,連沒有音樂天賦、不能參與合唱的佩皮諾和郭邦,他也給他們在合唱團中安排了職務,他努力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被忽視、被落下。

就這樣,馬修成功引發了孩子們的興趣。

孩子們也激發了馬修在音樂創作方面的靈感,每個夜晚,他都在燈下辛勤創作著供孩子們歌唱的動人旋律。

從寒冬到初夏,隨著合唱團的日漸成熟,馬修與孩子們的關係在潛移默化地變化著,而且孩子們的問題行為也明顯減少了,馬修的師者仁心和他溫暖美好的音樂逐漸融化了孩子們長久冰封的心靈,陰森可怖的池塘之底漸漸開始充斥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人性歸途的故事,引發關於教育的深思

馬修和他的合唱團


此外,馬修的教育取得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成果是他充分發掘了學生皮埃爾身上的音樂潛能。

他確信皮埃爾的嗓音是個奇蹟,為了不讓皮埃爾的音樂才能被埋沒,他時常給皮埃爾開小灶,對他進行一對一的訓練,後來他更是極力勸說皮埃爾的母親和動用自己的人脈,讓皮埃爾去里昂音樂學院學習。

皮埃爾後來成為聞名世界的指揮家,與馬修的精心培育是分不開的。

對於同一班學生,馬修和哈珊不同的教育方式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教育是一項極其偉大的事業,教師不應該僅僅是應試教育的執行者,更不應該像哈珊一樣把教育事業當做加官進爵的工具、一味地暴力管制學生,教師應當用自己的愛和真心去做好傳道、受業、解惑的師者角色,用心關愛學生成長。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人性歸途的故事,引發關於教育的深思

在馬修的教導下,學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03 做合格的父母

影片中唯一沒有被感化的學生是轉校生蒙丹,蒙丹是心理醫生從少管所帶來池塘之底的,心理醫生說他有“斯坦加傑”邪惡傾向,即傾向於暴戾、寄生、破壞還有說謊成癖。

集萬千問題於一身的蒙丹轉入池塘之底後便毫無意外的經常被關禁閉,後來他又因被哈珊冤枉偷錢而重回少管所,這使他最後做出了放火燒學校的過激行為。

從蒙丹的言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他成為問題少年的根源是因為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只顧自己快活,對他缺乏應有的關心。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人性歸途的故事,引發關於教育的深思


生活中,因為父母不夠關心或者管教不當導致孩子產生問題行為的事例屢見不鮮。

例如於2018年上映的短片《羈押》,便是根據1993年轟動英國的利物浦殺人案——詹姆斯·布爾格謀殺案改編。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件謀殺案的兇手竟是兩個年僅11歲的小男孩。

1993年2月,11歲的喬恩和羅伯特不約而同地翹了課,在街頭偶遇的兩人一拍即合,共同綁架了2歲的詹姆斯,兩人把詹姆斯帶到了鐵道旁的荒蕪之地後,便開始對他實施了令人髮指的惡行。

他們先用磚頭把詹姆斯砸的頭破血流,而後又用沉重的軌道用魚尾板砸詹姆斯,後來他們又把油漆抹在詹姆斯的眼睛上,還把電池塞進了他的嘴巴和身體。

當詹姆斯被折磨致死後,兩人依舊沒有罷休,他們將詹姆斯的屍體拖到鐵軌上,把他的頭埋進碎石堆,企圖通過火車碾壓制造車禍的假象。

案件一經報道後,立刻引發了輿論的軒然大波,兩個年幼的孩子如惡魔般的行徑令人毛骨悚然。

美國犯罪學家羅伯特·K·雷斯勒,深入研究了十二名窮兇極惡的連環殺人犯後,發現這些兇殘的殺手無一例外都在童年經歷過父母離異、親人去世、家暴、甚至強姦和虐待。於是他提出結論:幾乎所有兇惡的殺人犯,都有著一個悲慘的童年;而其童年的悲慘程度,與罪犯犯行的兇殘度存在正相關。

這一結論也在喬恩和羅伯特的身上得到了印證:

喬恩出生在一個有精神病史的家庭中,哥哥、妹妹均有智力缺陷,父母經多次離婚後複合;此外,他的父親經常租借暴力血腥的影片回家觀看,喬恩也經常跟著父親一起看。

羅伯特的爸爸經常毆打媽媽,後來更是拋妻棄子一走了之,媽媽酗酒,對孩子們不管不顧,哥哥們性情暴戾,年幼的羅伯特常常成為全家人的出氣筒。

家庭環境的不幸、父母教育的失當,正是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做出殘忍行徑的根源所在。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人性歸途的故事,引發關於教育的深思


蘇聯著名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父母”是一種不用經過考核便能從事的職業,這也使得生活中不合格的父母大有人在,他們或生而不養、或養而不教、或虐待孩子、或無原則地溺愛孩子、或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

對此我想說,父母應在充分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基礎上恪儘教養之則,幫助他們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讓他們淪為遭人唾棄的社會渣滓。

曾經讀過一首題為《挑媽媽》的暖心小詩:“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看見你了/覺得你特別好/想做你的兒子/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經在你肚子裡。”

孩子因為愛父母,放棄了雲端的幸福,像個小乞丐一樣來到了父母身邊,所以請一定要善待他們,要努力做合格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懷,用心呵護孩子成長,讓孩子能夠擁有單純美好的人生。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人性歸途的故事,引發關於教育的深思


後記:

孩子一開始都如白紙般純潔無瑕,他們會成長為怎樣的人,關鍵在於父母和老師如何去教育引導。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但願每位父母都能努力學做合格父母,恪盡對孩子的教養之責;同時也希望每位教師都不要淪為應試教育的執行者,而要懷揣仁心,爭做傳道、受業、解惑的合格師者。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人性歸途的故事,引發關於教育的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