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導讀

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影片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馬修老師在人生的低谷期找到了一份在寄宿學校做學監的工作。這所學校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專為“再教育”問題少年們開設,有些孩子家庭不完整,有些則沾染惡習。

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寄宿學校又被稱為“池塘之底”

馬修老師的到來讓這所被戲稱為“池塘之底”的學校煥發了生機。誠然,他初來時也領教了孩子們的淘氣,但馬修卻站在孩子這一邊,和他們的天性為伴。不久,馬修老師發現了孩子們的音樂興趣,開始為孩子們創作歌曲,組合唱團,最終孩子們也到了外界的認可。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名為Les choristes,有意思的是choristes譯為“歌手”,當C大寫以後,Choristes譯為“春天”。中文名的“放牛班”其實是臺灣本土的翻譯,放牛班就是臺灣的C段班——成績和品行最差的學生所在的班級,代表著電影中的這群“問題少年”。

影片自上映後廣受好評,截止目前依舊對教育界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力,豆瓣評分9.3,曾獲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最佳原創歌曲(提名)等國際大獎。

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十幾年後,觀看《放牛班的春天》仍不過時。影片沒有濃重的商業氣息,配上影片原聲插曲,更像是小溪的汩汩暖流,滌盪著觀眾的心靈,融化著孩子們的冬天。這篇文章,我會從觀眾容易忽視的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一個角色的發力點。

01 學監宿舍:昏暗的燈光下照亮“伯樂”的細心腸

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馬修的宿舍

由於是寄宿制學校,馬修老師來“池塘之底”工作後也被分配了宿舍,而孩子們就集體睡在旁邊。

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環境極其簡陋的學監宿舍

對於常人來說,一份工作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而對於馬修背後這樣的教師群體來說,放學並不意味著下班。在孩子們熟睡時,馬修的房間卻依然亮著燈,作為負責任的學監,他回顧著白天班級裡的每一個細節,不放過每個孩子可能的閃光點。

這讓我想起了自己過往的一段經歷。因為工作緣故,我曾前往山東菏澤鄄城的一所小學參與公益援助。午間,我想邀請教一年級數學的張老師一同吃飯,卻被她委婉拒絕。

“我家裡還有兩個孩子等著我去做飯,我不回去她們中午就沒飯吃。”她這樣說道。

校門之內,她是幾十個留守兒童的引路人;校門之外,她又是兩個孩子的保護傘。張老師和我說,每天放學回家給孩子們洗澡做飯,督促她們寫作業。等好不容易哄上床睡著了,她才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盞小檯燈給班級裡的孩子批改作業,編寫教案。

央廣網於18年發佈的《教師節:警惕教師群體職業病》曾提到,教師工作有三大特點:說話時間多、站立時間多、伏案時間多,隨之而來的就是教師職業病:咽喉炎、腿部靜脈曲張、頸腰椎病和神經衰弱等。作為一個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於一體的職業,教師付出的努力遠超我們的想象。

影片裡的馬修老師雖然還沒有結婚,但在寄宿學校中也犧牲了大量的私人時間,全心投入在孩子們身上。作為一個小插曲,馬修遇到了一段還沒開始就夭折的心動戀情,也有心情不悅的時候,卻依然在孩子們面前循循善誘,全身心投入。

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馬修躺在床上回顧孩子們的細節

當馬修和孩子們慢慢融入時,他偶然發現了孩子們的音樂喜好,並向校長申請做一場“實驗”,最終引發蝴蝶效應。

反觀十幾年後的今天,科技發展迅猛,卻在教育上依舊需要持續深耕。喬布斯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

先進的技術如果不理解教育的內核,是無法進行深度融合的。

我參與過很多教育裝備的展會,看到有的產品通過抓取孩子課堂表現進行實時評分,有的產品通過五分鐘測試就給孩子下了結論,有的產品僅憑創作者的想象而非結合教育學的實際就打造了一套吸金的模型……技術能輔助老師提高工作效率,卻不能替代老師的雙眼去發現孩子們身上的真善美。

影片中我們看不到任何和“高科技”沾邊的物體,卻依舊能夠讓十幾年後的觀眾產生心靈震撼。馬修之所以能給這群孩子帶來暖春,正是因為他善於觀察,善於總結,敢於嘗試,也敢於打破傳統。相比於校長的“行動-反應”機制(看到孩子們與自己預期不符的行為立即加以糾正),馬修的循循善誘更符合孩子們的成長模式。

02 校長私人倉庫:遮羞布掩蓋得了財產,卻遮擋不了功利心

一次,插班生蒙丹的突然失蹤,讓校長誤以為是他帶走了與此同時恰巧消失的將近十萬法郎。這筆錢原本是用於付給燃料供應商以讓孩子們能夠洗上熱水澡。校長也沒辦法,只能無奈讓孩子們洗一個星期冷水澡。

而學校老師則揹著校長和馬修一起來到了校長的私人倉庫,原來這裡有大量私藏的燒火木柴。他們偷偷用這裡的木柴換取孩子們的熱水澡。

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老師和馬修偷校長的木柴

面對新來的馬修多次打破傳統,讓校長認為其試圖挑戰權威,並多次施壓禁止合唱團的組建。而合唱團的消息意外傳到了位高權重的公爵夫人耳邊。當她親自來這所學校欣賞成果時,校長卻主動獻殷勤,稱這是“自己的傑作”。

當學校發生一起縱火案時,馬修卻幸運地揹著校長帶孩子們出去玩耍躲過一劫,卻被忍無可忍的校長解僱。當馬修發表了對校長的看法後,他卻“訴苦水”:他也有自己的夢想,卻來到了這樣一所再教育學校。他認為自己的失敗,也是別人來這裡的後果,否認孩子,否認自己,也否認他人。

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可當面對名利和金錢時,校長卻精神煥發。

當教育和名利金錢掛鉤時,它就開始變味,不分國界。

電影《起跑線》講述了印度德里幼兒園招生的盛況,服裝店老闆拉吉和妻子米塔為了搶到排名前五的名校入學名額費勁心思。米塔堅持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夫妻倆試圖躋身上流社會、試圖託關係走後門、試圖獲得神明保佑,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使用非常手段,想盡辦法追逐高聳的入學門檻。


影片中,作為一流學校的校長曾今也是窮苦出身,因為獲得了良好的教育資源而改變了命運,實現了階層的逆襲。學校有給窮人留了平等的受教育名額,作為校長卻給富人冒領名額搭建了橋樑,從中獲益。諷刺的是,本應該作為教育公平既的利益者不但沒有成為窮人教育公平的捍衛者,反而變成了這種不公平的製造者。

電影往往反映社會現實。在今年2月10日為民網發佈的消息,中國傳媒大學原副校長嚴重違紀,遭雙開,同樣的案例在媒體平臺並不少見。

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為民網報道

我相信,以校長為代表的學校管理者,起初在進入校園時一定也懷著一顆美好初心,想要通過自己的貢獻讓校園變得更好。然而,學校也是一個小型社會,非常現實。

校園管理者在工作中,慢慢就會發現有很多地方和“錢”掛鉤。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要錢,食物供給要錢,網絡維護要錢……這些往往每一個項目就有外面的一家公司來承辦運營,而同類公司之間的競爭必定會產生利益的摩擦,也讓校園管理者有了可乘之機。

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校長在公爵夫人面前搶功


學生群體作為“正能量”的代表,經常會在網絡平臺爆出校園管理者的不合理行為,集體抗議。例如不通知就變更宿舍環境的、讓學生洗不了熱水澡的、突然無故二次收費的……排除本身的不可抗力因素,這中間是否就夾雜了利益糾葛。

此外,對於學生來說,校園是學習的樂土,而對老師來說,校園則是他們眼中的職場。我們平時在公司裡見到的職場紛爭,在校園裡一定也存在。曾經,一所985名校評職稱時需要老師必須編纂過教材,而當學生實際使用時卻發現錯誤百出,可見背後為名利的心。

作為校園管理者,適度競爭能讓自己在職場中有所成長,但也要符合自然規律。如果被金錢名利所誘惑,最後只會淹沒在人性的至暗面,一發不可收拾。教育的土壤中一旦有了蛀蟲,那孩子們的未來也會留下一道傷疤。

03 學生禁閉室:“憎恨”滋生的天然環境

在沒有合理的教育前,調皮、叛逆是孩子的天性。在心理學中,就有過給孩子“關禁閉”的方式讓其冷靜下來。在國外有一個更合適的詞即為“time out”,在孩子犯錯後,家長屢次說教、警告都不起作用時,可以讓孩子處於3-5分鐘的禁閉環境中。之後需要給孩子擁抱,讓他意識到錯誤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老師暴力拖拽蒙丹

然而,電影中的禁閉長達6個小時,插班生蒙丹的禁閉期更是長達15天。善惡是人性中一段連續的光譜,沒有一個人在絕對的兩極。然而對於孩子來說,這個世界只有好人和壞人,只有我喜歡的人和我討厭的人。

心理學中指出禁閉不能頻繁使用,影片中的幾位孩子在長期關禁閉罰苦活後似乎產生了抗體,不僅更加叛逆,反而還“樂在其中”,因為這樣他就能見不到這些討人厭的嘴臉。

影片中,蒙丹被關禁閉15天。我們通過這段時間隔離在家的感受就能大致想象蒙丹面臨的處境,而且是在黑暗的、只能吃飯睡覺的環境中。蒙丹心中對這種教育模式的恨開始在黑暗的環境中滋生,蔓延到每個角落。以至於當期滿釋放時,他反而沒有著急著離開這個地方。

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關禁閉的蒙丹

成功教育一個孩子,能讓這個社會的某個領域開出一片花,而失敗教育一個孩子,卻能讓每一個角落都有遭殃的風險,產生後果不可設想的超強破壞力。蒙丹在經歷被陷害、長達三十分鐘的掌嘴、關禁閉之後,最終還是一把火親手燒掉了學校裡的所有。憎恨的力量如此強大,以至於在《荒蠻故事》中的第一則小故事裡,主人公納克將自己所有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包括老師都集中在了一架飛機上,最終讓飛機墜毀,讓自己的父母陪葬。

除了物理空間的束縛,心理禁閉也是在教育環節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影片中的部分孩子就是被家長拋棄,丟到了這個學校裡。缺乏愛的滋養,對孩子的性格成長起到了負面作用。

有些家長對待孩子不管不問,有時甚至通過不理睬孩子的行為舉止以作懲罰。精神分析學中提出: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長期如此,孩子會在心中設立一道牆,自己走不出去,別人也再難進來。

影片中的馬修老師用了一招就改變了現狀:

關注。給孩子們更多的關注而不是過激反應,孩子們身上的陋習就會隨著陽光的出現消失地無影無蹤。

讓很多觀眾念念不忘的一個瞬間是:當蒙丹被警察局抓走時,沒有一個老師除了馬修前來送行。而正是這一丁點“關注”讓馬修感受到了一股暖流,會心一笑。

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蒙丹望著馬修以笑臉回應

因此,給家長們的啟示是:世界上沒有壞孩子,也沒有天生的好孩子。教育是一根準繩,讓孩子能夠朝著更好的目標向上爬。家長需要做的,則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愛。試著和馬修老師一樣,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孩子的身份和他們相處。

結語

小小的一所學校,卻出現了很多角色,有學監(教師群體)、校長(學校管理者)、媽媽(家長),當然還有孩子們。

德國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曾經提到: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只有我們每一個角色發揮作用,才有可能讓教育這件事產生連鎖反應,繼而推動孩子的進步與成長。影片中儘管馬修最後被校長辭退,這輩子也沒有聲名顯赫,甚至隨著時間的流逝曾經的孩子已經忘記他的姓名,但不得不說,馬修是這群孩子的伯樂,是他們靈魂的工程師!生活中,也需要每一個你為教育傾注心血。


從《放牛班的春天》三個空間,淺析教育背後每個角色的發力點


我是白告Sir,為您持續帶來精彩影視劇觀後感,歡迎關注。如果對此片有更多想法,歡迎評論區和我一起探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