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3分的電影,曾被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提名,也在教育行業上得到了一致的好評。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影片講訴的是,一位名叫馬修的老師,在人生墜落低谷期時,被迫來到了一所專門為“問題少年”設置的寄宿學校當學監,此後,他與校長哈珊展開了一場教育方式上的較量。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懲罰虐待的教育,只會適得其反,釀成大禍

在馬修教學不久後,他就發現了眾多的問題:學生們不分輕重,時常與老師作對,在互相打鬧的同時,也在預謀著如何危害老師。

而身為這所學校的校長哈珊,他對於這些學生所犯下的錯誤,不是對他們進行勞動改造,就是關禁閉,甚至對他們實施人身攻擊和虐待。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他的這一做法,最終不但沒有成效,還使得學生變本加厲,最後也釀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一位外號叫做“綿羊”的孩子,被沒收了香菸後,也被校長進行了嚴厲的處罰。

最終他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管制,從宿舍窗臺上跳了下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經過這一次悲劇,哈珊對此並沒有放在心上,而是若無其事,就像是這場悲劇,並非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當這場悲劇還沒過去多久,哈珊又再一次親手造就了另一場。

一位名叫孟丹的孩子,在進入學校的第一天,哈珊就給他貼上了撒謊,低智商,暴力傾向的標籤。

所以在他的錢不見時,直接就把嫌疑指向了孟丹。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他一口咬定就是孟丹偷了錢,並通過不斷的扇耳光,讓孟丹承認此事。

在最後,孟丹再也無法忍受他的冤枉和虐待,直接掐了他的喉嚨。

當事情水落石出後,哈珊對冤枉孟丹的事情上,並沒有任何的歉意和臉紅,並大聲的說道:”就算不是他,他遲早也會被送入監獄,這些孩子本來就是無可救藥!“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這就是哈珊的教育,他身為校長,卻把學生的翅膀狠狠的按在地上,並得意的告訴任何人:“我說對了吧,他們就是飛不起來,就是無可救藥!”

最後,哈珊說對了,孟丹最終燒燬了學校,成為了他所說的無可救藥。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但孟丹發展到這一步,是哈珊狠狠的把他翅膀按在地上的結果。

在他的教育理念,這些孩子存在的問題,已經深入了骨髓,教育對他們來說,本就沒有了必要。

在他眼裡,一旦進入這所學校的學生,都是天生擁有心理缺陷的兒童,教育無法讓他們懂得改變,而學校唯一要做的,就是實施辱罵、懲罰、甚至是暴力,以此來讓他們老實。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身為一名教育者,

在育人之前,他就在每個孩子的身上貼了標籤,並希望孩子朝著標籤的方向發展。

如果偏離了標籤,那他就會插足孩子們的人生,直至達到他想要的結果。

他的做法,成為了教育行業上的毒瘤,在把孩子引向悲劇邊緣的同時,也毀掉了自己。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寬恕的理解與包容,才是打開孩子心扉的特效藥

馬修的教育方式,與校長哈珊恰恰相反。

他認為,這些孩子本就是正常兒童,並不是所謂的“問題少年”,也沒有任何的心理缺陷,只是缺少了對他們的理解和耐心。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所以在馬桑大叔被惡意傷害後,他並沒有把真兇樂格克告發給校長,因為他知道,這隻會讓他遭到辱罵和虐待,對解決問題並沒有絲毫的幫助。

馬修的做法,就是命令樂格克在每天課後,都要到醫護室照顧馬桑大叔,直到完全康復為止。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漸漸的,樂格克在照顧馬桑大叔的同時,馬桑大叔也反饋了他更多的溫柔和關心。

這讓他發現,馬桑大叔並不是故意和自己作對,自己傷害的是一位熱心腸的老人。

後來,他也從剛開始的毫不在乎,變成了愧疚和自責。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在馬桑大叔因病情惡化,被送往醫院救治時,樂格克問道:“他不會死吧?”

這位問題少年的一句擔心,讓我們看到了他內心的變化。

從剛開始認為只是一場玩笑,到最後擔心馬桑大叔的生死,這位男孩開始展現出了自己善良的一面。

馬修的這一做法,不僅讓樂格克避免了校長的毒打,還使得他自己認真的審視了自己的行為。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在教育上,打罵只會適得其反,而寬恕的引導,才能讓孩子主動反思自己的錯誤,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同時,也激發出了他們善良的一面。

此外,因為馬修天生酷愛音樂,在發現這些孩子不僅很有音樂天賦,還對音樂非常的感興趣時,他決定組建一支合唱團,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改變了這些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合唱團在成立初,馬修把他們分為了低音、中音、高音,讓這些孩子清楚的認識到,他們變成了一個整體,只有通過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演奏出悅耳的曲子。

馬修讓這些孩子們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從組建合唱團開始,他們就是樂隊中的一員,而不再是別人口中的“問題少年”。

到後來,慈善資金會的人發現了他們,伯爵夫人也專門為此前來,希望能一睹他們的演唱。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組建這支合唱團,與其說是馬修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不如說是為了這群孩子。

此外,馬修還意外的發現了,一位叫皮耶爾的孩子,他擁有著極大的音樂天賦,而這孩子也喜歡音樂,最後他決定幫助皮耶爾,讓他能夠為此做出改變,順利進入音樂學院。

馬修稱皮耶爾為奇蹟,這也讓他看到了,自己所追求音樂的希望。

他把自己的音樂理想,都寄託給了皮耶爾,而自己不再追求揚名立萬。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馬修多次給皮耶爾開小灶,加上他自己的音樂天賦和興趣,還有母親的支持,最終如願以償的進入了音樂學院,成為了一位著名的音樂家。

這就是校長和馬修的兩種教育方式,一位釀成了孩子尋求自殺,和在法律面前鋌而走險,自己也成為了惡魔,而另一位,成就了一名音樂家,自己成為了天使。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讓兩位孩子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兩種不同的人生。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社會需要更多的馬修

當今社會,我們也面臨著同樣的教育問題。

我們希望在教育領域上,能夠多一些馬修,而少很多哈珊。

影片中我們也看到,其實大多數的教育工作者,都擁有著和馬修一樣的品質。

在談到孩子們沒有熱水可洗時,身為校長手下的沙貝,帶領馬修用校長儲備的木柴燒火。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再到最後,當校長逼走了馬修後,所以的教職工不再保持沉默,聯合起來,揭發了他虐待學生的所作所為,最後經過調查,校長哈珊最終被辭退。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社會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如同馬修一樣的人。

他們辛勤耕耘,只願幼苗能夠茁壯成長,而對於名利與回報,他們並不屑一顧。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身為教育工作者,如果和哈珊一樣,把犯錯的學生稱為所謂的“問題少年”,並對其進行一味的打罵處理,那孩子的心理總會保持陰暗面,他們將繼續用反規則的做派,來宣稱自己的立場。

而馬修的教育方式,是用潤物細無聲的愛打動他們,以柔克剛,褪去孩子們武裝自己的盔甲,用溫柔的愛化解他們心中的不滿與委屈。

《放牛班的春天》:虐待和寬恕的兩種教育,造就了惡魔和天使。

用水滴石穿的耐心,去軟化孩子們頑劣的內心,讓孩子們真正的體會到被理解、被疼愛、被接受。

當他們認識到自身獨特的價值時,也就明白了生活的意義。

-end-

我是言耳,

期待您的關注,和我一起暢聊情感,八卦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