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育!

從前的人都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育。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育!
  • 原名《Les Choristes》,“放牛班”是臺灣的一種俚語,就是差班。 因為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

失業的音樂老師克萊門特•馬修 迫於生計來到這所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如同進了一個孩子們的“監獄”。

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拉齊校長只顧自己的前途,殘暴高壓。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育!

第一天來到學校遇見了上任教師,因被學生割傷而憤然辭職。高高的天空,寬敞的院子,看似人間天堂,卻是魔鬼的地獄。嚴酷的校長,用關黑屋,刷廁所,體罰,甚至是捱打,企圖培養一群聽話的傀儡。

然而正直青春期的孩子,並沒有因為恐懼而變成傀儡,他們反而更加反叛。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育!

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他重新創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克萊門特發現學生皮埃爾擁有非同一般的音樂天賦,但是單親家庭長大的他,性格異常敏感孤僻,馬修用心去了解皮埃爾,發現他的天賦,鼓勵他。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育!

周國平說“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用外部功利目的規範教育,無視生長本身的價值,一個最直接、最有害的結果就是否定兒童期的內在價值。”

很多父母期望子女成才。當對兒女的行為不滿意時,會橫加阻攔他們的成長。希望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方向發展。去報一些德育班,請私教。而不聽取孩子們內心的聲音。

只會引起反抗,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放牛班的學生,隨心所欲的大鬧,使壞,來反抗校長與監工們的束縛。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育!

而馬修的傾聽和教育,溫暖了那個人間的“地獄”。無論是有著天籟之音的皮埃爾,還是影片最後跟著馬修走的派皮諾,馬修改變的是這些問題少年的一生。

感謝您的關注,評論,點贊哦(´-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