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從教師、家長、孩子三個方面淺析孩子成長問題


《放牛班的春天》:從教師、家長、孩子三個方面淺析孩子成長問題

每一個孩子都是這個世界上的一束希望之光,好的教育讓這束光愈發光亮,糟糕的教育則讓這束光變得暗淡。

影片《放牛班的故事》中有一位幸運的小男孩——莫翰奇,在新來的音樂老師馬修的精心引導下,莫翰奇從一個問題少年變成了一名優秀的合唱團成員,並逐漸成長為了國際音樂指揮家。

孩子的成長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馬修老師在莫翰奇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並不是全部作用。

接下來,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以莫翰奇為案例,從教師、家長、孩子自己三方面,來探討一下什麼樣的教育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教師——人本主義教育能引導孩子更好的成長


《放牛班的春天》:從教師、家長、孩子三個方面淺析孩子成長問題

馬修到"池塘之底"這所學校,是來接替何老師的職務的。離開學校前,何老師提醒馬修注意提防一些學生,其中就有莫翰奇——"話雖不多但要特別小心他,天使的臉龐,魔鬼的心腸"。

這是上一任老師對莫翰奇的評價。片尾馬修也被迫離職,經過馬修的引導,莫翰奇完全變了一個人,他不再叛逆,同時愛上了音樂,經常在課下還學習音樂,最後成了合唱團裡最優秀的獨唱演員。

這一切,正是馬修的功勞。

在馬修到學校之前,學校從校長到普通老師都是典型的行為主義教育者,他們信奉"行動—反應",當學生一犯規,就處罰。他們認為,處罰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了免於處罰,他們就不敢犯錯了。


《放牛班的春天》:從教師、家長、孩子三個方面淺析孩子成長問題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學生只是不敢在老師眼皮子底下犯錯了,在他們看不到的地方,反而錯得更嚴重:做鬼臉、畫侮辱老師的畫、打架、吸菸等等。

正是在這種教育下,莫翰奇雖然言語不多,但是十分叛逆。

馬修來了之後,他不再以暴制暴。在孩子犯錯後,他會引導他們反省錯誤;他會關心他們的理想職業是什麼;他會和孩子們一起踢足球。

最重要的,他組建起了合唱團,給孩子們分好聲部,每個人各司其職。他們的精力不再放在打鬧上,而是放在練習唱歌上。他引導孩子們越唱越好,給予孩子們肯定的鼓勵,幫助孩子們樹立起信心。

這正符合人本主義教育中的師生觀: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鼓勵者和幫助者,學生是教育的中心。


《放牛班的春天》:從教師、家長、孩子三個方面淺析孩子成長問題

在馬修以人為本的教育的潛移默化下,馬修融入了合唱團,並在那裡把音樂天賦釋放了出來。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雖然他們年齡不大,但對這個世界比大人更敏感。如果教師對待他們是以暴制暴,他們只會回擊更大的暴力;如果教師對待他們是引導和鼓勵,他們會回饋你甜美的果實。

秉持人本主義教育觀,能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更加得心應手,學生也能感受到尊重和愛。於是就形成了良性循環,教師教得順利,學生學得開心,一舉兩得。

家長——給予足夠的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

莫翰奇被校長罰晾曬被罩。這時,學校最出名的叛逆學生孟丹突然闖了過來。他想拉攏莫翰奇,跟他一起對抗學校。他跟莫翰奇說:"你我有許多相似之處,我的父母都是混賬,你媽也一樣。"

整部影片中孟丹的父母從未出現過,可以推測孟丹的父母沒讓孟丹感受到多少愛,孟丹是一個缺愛的孩子。

莫翰奇的媽媽真的跟孟丹的父母一樣嗎?莫翰奇的媽媽也不重視他,把他扔在“池塘之底”學校,自己過輕鬆的生活去了嗎?

從影片中莫翰奇媽媽的一個抉擇可以看出,她不僅愛莫翰奇,而且幾乎把自己全部的愛都給了莫翰奇。

《放牛班的春天》:從教師、家長、孩子三個方面淺析孩子成長問題

莫翰奇媽媽單身多年後,終於幸運地遇到了合適的人,一個建築工程師。但為了莫翰奇,她放棄了跟工程師在一起,只因為工程師堅持要讓莫翰奇住校。

對比一下孟丹和莫翰奇的人生路。孟丹在少年時就誤入歧途,莫翰奇則進入了里昂的音樂學院,多年後成為軌跡音樂指揮家。

導致他們的人生差距如此之大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在我看來,是父母是否足夠愛他們。

父母的愛,對於孩子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愛能帶給孩子安全感,讓它們在和朋友相處時更自信,在接受新知識時反應更靈敏,在犯了錯誤時得到及時的糾正、引導。如果孩子缺少父母之愛,他會變得暴躁、易怒。


《放牛班的春天》:從教師、家長、孩子三個方面淺析孩子成長問題

我是一名教師,曾經教過一個父母離異的學生。

一二年級時,他總覺得別的同學不喜歡他,經常去打同學。上課時眼神總是遊離的,連集中精力聽5分鐘課都困難,作業上的字也寫得歪歪斜斜。

情況在三年級下學期開學後有了改變,他的性格比之前溫和了,很少去打同學了。聽課質量,作業質量都有一些提高。

一次他來辦公室交作業,我跟他聊天才知道,他的父母復婚了。然後我就明白為什麼他變得越來越好了。

破裂的家庭給孩子帶來的愛必然是不健全的,少的。當他的父母復婚以後,他得到了完整的愛,足夠的愛,所以他的安全感提升了,整個人的狀態都好了。

恐懼時,父愛是一塊踏腳的石;黑暗時,父愛是一盞照明的燈;枯竭時,父愛是一灣生命之水;努力時,父愛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時,父愛又是鼓勵與警鐘。——梁鳳儀


父愛如此,母愛亦如此。父母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滋養。當孩子從父母那兒得到足夠的愛時,他才能夠健康成長。

孩子——"自重感"是促進孩子成長的動力

影片中"池塘之底"學校的女董事出於好奇,來看了合唱團的表演。在合唱團表演結束時,馬修老師看著莫翰奇在內心發出感慨:

在莫翰奇專注的眼神裡,我突然領略出許多東西,有著驕傲,被寬恕的喜悅和一種新的感受——人們對他的肯定。


曾經莫翰奇是叛逆少年,被家長、老師瞧不起;現在他是合唱團的領唱,得到大家肯定、讚賞的目光。

巨大的轉變,讓莫翰奇的眼睛裡出現了為自己驕傲的光芒,這一刻的莫翰奇肯定覺得自己是有用的人,是有價值的人,他為自己開心。


《放牛班的春天》:從教師、家長、孩子三個方面淺析孩子成長問題

這次經歷之後,莫翰奇開始積極地跟著馬修老師學習音樂。馬修老師離職後,他聽從建議,離開"池塘之底"學校,前往裡昂的音樂學院進行系統地學習,為日後成為國際音樂指揮家做準備。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上說的"自重感效應",其中包含著一個心理學概念——自重感

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自重感",自重感是指自己覺得自己很重要,是一種接受自己並喜歡自己的感覺,是一種對自己的認可和熱愛。

當一個人擁有自重感之後,他會更加自信,行動力也會隨之增強。經過日積月累的努力之後,他會獲得比現在更大的成功。

在教育的路上,我們不僅需要教師,家長的付出,更加需要孩子的付出。畢竟,成長之路沒有任何人能替他走。

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具有"自重感",自己覺得自己重要,自己欣賞自己。這樣,他才能激發出自身的動力,更好地學習知識,更好地掌握技能,更好地鍛鍊自己的能力。



結語:

教育是一個綜合的課題,教師、家長、孩子是這個課題中的重要參與者,只有三者各自做好各自的工作,同時又能夠互相溝通、配合,才能讓教育成功,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未來。

作者:青春forever6 有所熱愛,生命才有意義;有所向往,時光才有皈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