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沒有壞的學生,只有缺少靈魂的工程師


《放牛班的春天》沒有壞的學生,只有缺少靈魂的工程師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背景主要發生在法國的鄉下,關於一所寄宿學校的感化史。影片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當時不僅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同時還受到了外界媒體很高的讚譽。


今天無意間再次重新看了一篇,在影片中不管出現什麼事情,以“行動---反映”為口號的校長總是用各種措施懲罰學生,刺激-反應的聯結當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結果表現出來就是學生在校長面前噤若寒蟬,規規矩矩彷彿機器人,而在校長背後則是放肆搗蛋無所不為。並且當面被壓抑得越厲害,轉過身來作為一種報復,也就更加地恣意妄為。


校長的行為主義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這一生動的案例中暴露無遺。將人視為動物,僅僅進行簡單的、刻板的行為訓練,而無視人豐富的內心活動和情感因素。


《放牛班的春天》沒有壞的學生,只有缺少靈魂的工程師


相比之下,馬修學監便是春風化雨的人本主義者了。他與校長的最大區別在於他講學生當成人來看待,是有血有肉有尊嚴活生生的人,會在滿足學生作為正常人類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引導教育。


社會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七大基本需要中,馬修幫助學生實現了哪幾點?


首先是安全需要。雖不能說他將學生完全從校長的淫威下解脫出來。某種程度上他自己也是這種淫威的受害者——但至少他在心理上總是站在學生一邊,並竭力為犯錯的學生尋求庇護,保護他們不受傷害。


《放牛班的春天》沒有壞的學生,只有缺少靈魂的工程師


其次是歸屬於愛他給予弱小而無依無靠的派皮諾更多的關愛,到最後幾乎完全充當了父親的角色。

再次是尊重的需要。當發現校長的十萬法郎是pn所偷時,他詢問了原因;想要一隻熱氣球的願望是意料之外的天真和單純,為此他不忍心打碎這個孩子的人生夢想,於是又一次成為了包庇窩藏“壞孩子”的“同謀”。


最後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集中體現在那個有著“天使臉孔”的音樂天才皮埃爾身上,可以說,完全是馬修的慧眼識珠,為皮埃爾一生輝煌的音樂事業奠定了基礎,搭好了階梯,令他實現了原本無法想象的人生價值。


《放牛班的春天》沒有壞的學生,只有缺少靈魂的工程師


我們來再看看這三條發生在不同的確的新聞


第一: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某校倆學生髮生衝突,家長舐犢情深在學校上演“全武行”,值班老師見到情況不妙後上前勸阻,結果當場被學生家長打成鼻青臉腫;

在校園發生的駭人聽聞你的事情比比皆是,老師在授業解惑也要疏通引領你孩子們內在世界。做好人類的靈魂工程師。

《放牛班的春天》沒有壞的學生,只有缺少靈魂的工程師


多年應試教育機制和教育產業化使很多教師這個職業的從業者,對師德的理解不那麼深刻,教育的方向也主要以升學為主,也就是受業。


關於做人的道理、個性的發展、耐心的引導等都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變弱化了。在升學、就業的壓力下,學習的目的變得浮躁和功利。他們沒有把學生當做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來對待,更談不上什麼引導,這種現象的確值得我們深思和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