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hello大家好,這裡是八公自習室。

您可以點擊下方的背景音樂,在它的陪伴下閱讀本文。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部法國經典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電影梗概

這是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一所監禁式的學校,匯聚了60個被校長認為無可救藥的孩子。

這裡的教育理念是犯錯就受罰,不問原因。而本就被外界遺忘在這裡的孩子更加迷失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這群孩子眼看著不斷陷入泥潭卻還不知所以然,直到一位“禿頭”學監——馬修老師的到來,才讓孩子們開始褪去黑暗,逐漸發光。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場景解析——看懂孩子,關注教育

陶行知老前輩曾經這樣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

所以,別用你的偏見去否定任何孩子。你沒有看見,不代表孩子眼裡不閃著光。沒有無藥可救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指路人。下面我們來討論片子裡的兩個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1.馬修老師為什麼不揭發葛賀克?

在過氣音樂家馬修入職的第一天,便目睹了帶領他熟悉環境的麥神父被學生算計,傷了眼睛。

就在校長召集所有學生詢問無果後,便讓馬修隨意點了花名冊裡的一個學生為此事承擔責任——關禁閉,罰髒活。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後來學校的另一名老師告訴馬修,事情實際上是一個叫葛賀克的學生做的。就在馬修抓著葛賀克去校長室認領罪行的路上,看見了校長對犯錯學生的粗魯處理方式。於是他改變了主意。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他讓葛賀克去當麥神父的專屬看護。看護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他始終低垂著頭,不敢作聲也不敢有太大的動作。這是孩子面對犯錯結果的自然反應。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或許是害怕面對麥神父嚴重的傷勢,又或許是麥神父言語之間始終透露出來的對這群“熊孩子”的疼愛讓葛賀克感到內疚。在被告知神父需要住院時,怯生生地問了馬修一句:“他會死嗎?”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如果養成了逃避事實的習慣,就會縱容孩子的逆反心理。容易造成只要不承認,我就沒有錯的錯誤認知。

馬修自然看出了校長粗暴的處理方式,但他是聰明的。用另一個角度,讓孩子跟自己犯下的錯面對面,深刻地看到自己造成的後果,用這樣的方式去提醒他反思,去告誡他善以待人。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2.學校失火事故是蒙丹製造的嗎?

一個實驗團隊將一個他們認為殘暴、孤僻、陰冷的小孩蒙丹送到了這所學校,而目的卻是進行一次研究。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蒙丹可能是片子裡看來最桀驁難馴的小孩了。他的眼神尖銳,笑容詭異,抽菸成性,學著下流的歌曲,不受任何人管教。

所以在校長髮現自己的辦公室被偷了20萬法郎後,理所當然地報警抓來了蒙丹。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他不斷地抽打著蒙丹的臉,試圖逼他承認偷竊。在強調自己沒有偷還被不斷抽打之後,被激怒的蒙丹做出了衝動的舉動,好在馬修和神父即使阻止。可笑的是,這卻被校長稱作俯首認罪。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蒙丹為什麼會被激怒?再小的孩子也有尊嚴,如果肆意站在制高點上蹂躪孩子的自尊,那便是愚蠢的表現。而體罰為什麼被明令禁止,就是因為它容易造成孩子認知的錯誤,從而造成人格的缺失。

你猜最終的結果如何?蒙丹被警察帶走,但最後事實證明錢並不是蒙丹偷的。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顯然,成見已經成為了校長這類人心中的一座大山,它阻礙了尋找事實的可能。而多少家庭,多少學校,定義一個孩子有沒有錯,是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只是步步緊逼一個僅僅是看似可能犯錯的孩子呢?

這裡不得不提影片結尾的一個場景:學校起火,蒙丹站在學校不遠處的一座山丘上,望著。接著回過頭來詭異地笑了一下,把嘴裡的煙丟在地上踩掉。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所以,學校被燒了是蒙丹干的嗎?他為了報復校長,為了報復這個對他來說冷冰冰的地方嗎?我想很多人看到這裡會冒出最直接的念頭:原來是蒙丹放火燒的學校。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哪怕沒有證據。我想這可能是一次諷喻。諷刺那些跟校長一樣的人,他們也一樣認為這個不受管教的“問題少年”出現在這裡,露出這樣的笑容,還吸著煙,那理所當然地這事兒就得是他乾的。哪怕一點證據都沒有。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一個孩子,我們認為他是乖巧的,所以搶小朋友零食就一定不會是他,對嗎?一個孩子,我們認為他學習不認真,所以當他考了全班第一的時候,就是作弊了,對嗎?

所以說,人常常犯一個錯誤。我們總是以對一個人的主觀判斷去看待他身邊發生的事兒,用既成印象去判斷事情的起因結果。

當然,很多孩子正在為這種錯誤買單。他們因為偏見變得敏感、變得易怒、害怕懷疑,然後與所謂“好孩子”的行為開始背道而馳。

《放牛班的春天》:別讓你的偏見毀掉一個孩子

寫在最後

所以如果你愛孩子的話,我希望你,相信每個孩子純粹的本質,用心找到一座橋樑,然後不帶偏見地指引他們用正確的方式過去,教導他們要友善地觸摸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