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中蘊含的人本主義思想


淺析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中蘊含的人本主義思想

《放牛班的春天》海報

“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結束時,這首悠揚的歌迴盪在林蔭道上,久久地衝擊著我的心,令我百感交集,是喜悅?是悲傷?還是感動?大概都有吧。

當了老師之後,每次看這部電影,總會激發我強烈的使命感。每當我因繁瑣的工作覺得心煩意亂,因家校矛盾苦惱不已,或因學生的叛逆氣憤難過時,一想起這部影片的種種——靠在校門口執著等待父母的佩皮諾,得到諒解時滿目溫情的莫杭治,被成見傷害火燒學校的蒙丹,為了學生孜孜不倦的馬修老師——便覺得內心再次充滿力量。

一所輔育院,校長自私冷漠、專制暴力,從不關心學生,一心只為自己的前途謀劃。老師們執行著校長的一套“行動——反應”管理方式,學生稍有不對,便會面臨禁閉、毆打、辱罵。這是一所監獄般的學校,死氣沉沉,一如它的校名——池塘之底。

如果我在這樣一所學校任教,我又會做一個怎樣的老師呢?會成為校長的幫兇嗎?畢竟同事們都那樣做,畢竟二戰後的大環境不如人意,能有一份謀生的職業便已是萬幸。

看完電影我一直在思考,在如此糟糕的教育環境下,在重重阻力下,馬修老師究竟是如何憑一己之力影響全班六十多個孩子,進而喚醒其他老師的責任和愛心的?他又是如何堅持下來的?思考良久,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馬修老師那顆熱忱的心中所懷有的人本主義思想。

關於人本主義思想,官方給出了這樣的界定:人本主義重視人的價值和人格發展,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惡是環境影響下的派生現象,因而人是可以通過教育提高的。

由此看來,教育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給孩子們提供良好的教育,提高他們的修養,便能發展他們的潛能,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價值。馬修老師正是堅信這一點,才能克服一切困難,將他的教育理念實施下去。

在隋巖《心理的故事:心理諮詢師的秘密》一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觀點:“人本主義強調以來訪者為重,用溫暖的氣氛、無條件的尊重和合理共情保持融洽的諮訪關係。”

以人為本、營造氣氛、尊重、共情,這是人本主義的核心思想。影片中馬修老師便是這樣踐行人本主義思想的,他堅持一切以學生為重,用溫暖的氣氛、無條件的尊重和合理共情保持融洽的師生關係,進而達到影響人、塑造人的目的。

接下來,本文將談一談馬修老師身上所體現的人本主義思想。

一、溫暖的氣氛:馬修老師創辦合唱團,營造溫暖舒心的班級氣氛,幫助學生擺脫現實羈絆

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他將人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像金字塔一樣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馬斯洛認為,人在滿足或部分滿足低層次的需要後,會產生尋求高層次需要的動機。


淺析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中蘊含的人本主義思想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圖

對輔育院的孩子而言,歸屬、尊重、夢想是不可企及的,他們習慣了被訓斥,被安排,能讓他們感受到快樂事情,便是讓老師痛苦,於是他們製造一出又一出惡作劇來戲弄、激怒甚至傷害老師。

怎樣才能挽回迷途的孩子,讓他們對老師和學校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馬修老師找到了辦法——創辦合唱團。

合唱團的創立並不順利,但馬修老師力排眾難拉起了一支隊伍,就這樣,孩子們開始唱了起來。在一次次合唱排練中,在悠揚動聽的歌聲中,在馬修老師慈祥的笑容中,孩子們的心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逐漸愛上了這種團結一致,沉浸於音樂世界的氛圍。在馬修老師的身上,他們第一次對老師產生了情感寄託,在合唱團裡,他們第一次找到了歸屬感。在這種溫暖氛圍的薰陶下,他們的麻煩事明顯減少。

這便是環境教育的力量。

其實,不論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度,教育的氛圍在學校教育中都格外重要,營造溫暖的氣氛,學生才能精神愉悅地參與學習。在現代教育中,一般從兩個方面營造溫暖的學習氣氛。

1、班級文化建設

“久燻幽蘭人自香”,班級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班級文化可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而創設,低學段的學生適合活潑一些的佈置,高學段的可佈置得莊嚴一些。

2、班風建設

優良的班風建設需要從多方面採取措施,但首要前提便是良好的師生關係。“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係和諧融洽才能推動班風建設。

一個人的心理發展主要受遺傳、教育和環境的影響。遺傳因素不可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提升教育質量,改善教育環境來塑造人。很明顯,合唱團溫暖的氛圍帶動了整個班級氣氛,釋放了他們壓抑已久的情感,豐富了孩子們的精神。精神不貧瘠,沃土之上便可開出璀璨之花。

淺析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中蘊含的人本主義思想

《放牛班的春天》劇照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朱立元在其精品課程《美學》中提到:“呼喚情感的解放,把美育歸結為情感教育有其積極的意義。這種人本主義思想最能體現擺脫了各種現實羈絆的人性之真和個性之域。”

“池塘之底”的學生們,雖然隨時面臨著關禁閉,取消一切娛樂活動,罰打掃衛生,罰抄作業等形式各異的懲罰,但在馬修老師的合唱團裡,他們暫時擺脫了現實的羈絆,通過歌唱抒發自己最真實的情感,找到了人性之真和個性之域。

涉世未深的孩子能有多惡呢?從不曾嘗試關心他們,只一味壓制他們的個性、思想、感情,最終引起他們的反叛。他們有天真,有溫情,只是沒有那樣一個對象,一個場所接納他們的真善美。

如果這些孩子的父母能耐心一點,聽聽他們的心聲,把他們留在身邊教導養育。如果哈珊校長能仁慈一些,同情同情這群被放棄的可憐孩子,承擔起校長應有的職業,為他們創造一個有利於他們身心發展的學習生活環境,他們真的會比現在差嗎?

不一定。馬修老師個人力量多麼微小啊,但就是這微小之力,卻創造了一個陣勢不小的合唱團。就是這微小之人,拉起了迷茫無助的六十多個孩子。他了解孩子的需求,創造了這個溫暖的氛圍,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展現出各自的才藝和智慧。

在馬修老師心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對孩子們而言,合唱團就是最好的避風港灣,在這個港灣之中,他們通過音樂教育接受多方面的薰陶,獲得自豪感和歸屬感,在這個溫暖的港灣之中,他們見識到了集體的力量。

不管歲月如何變遷,帶不走的是他們這段溫暖的集體記憶,一如五十年後的莫杭治翻開相冊,年少時的種種歷歷在目,馬修老師的教導言猶在耳,一句句,一聲聲,教會他尊重、感激,指引他實現美好的理想。

二、無條件尊重:面對學生的挑釁行為不發怒,不懲戒,而是正確引導,耐心教育

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池塘之底”的孩子們只要犯錯就面臨著懲罰,從未得到過理解和尊重,他們自暴自棄,對一切都沒有信心,感受不到自己的用處和價值。他們以為所有的老師都像校長一樣,自己得不到救贖,看不到希望,將渾渾噩噩度過一生。所以當莫杭治嘲笑馬修老師卻沒被懲罰時,當他們偷拿馬修老師的樂譜反而得到維護時,他們的心被觸動了,似乎有什麼東西在內心生根發芽。這萌發出的東西,我想是“尊重”。

淺析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中蘊含的人本主義思想

《放牛班的春天》劇照

學生調皮闖禍是正常的,如何處理這類問題才最為關鍵,這時候一個老師的師德水平決定了問題的性質。馬修老師用他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展現了教育的獨特魅力。孩子們本性並不壞,他們也渴望被包容和尊重,只有感受到尊重,他們才能學會尊重。

當轉學而來的蒙丹決定要教訓馬修老師時,郭邦告訴他馬修是個好老師,他並不想傷害馬修老師。這時候的郭邦,已經學會了尊重老師。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馬修老師身體力行教會了學生何為尊重,讓美好的品質伴隨他們成長,這就是一個老師的成就和驕傲。

馬修老師愛孩子,所以他尊重孩子。但有些人愛孩子,卻並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孩子,而是把愛變成了控制。就像哈珊校長,他也會為孩子們上進而高興,但仍然繼續著他的野蠻高壓管理,因為在他看來,讓孩子們好好的不闖禍,保持校園平靜就是一種愛和職責。

很多父母也是如此,處於安全考慮,或者其他因素,打著愛的名義在控制著孩子的一切。那麼怎樣才是真正尊重孩子呢?在陳陳的《父母的反省: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一書中提到了5個辦法:

1、尊重孩子的人格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還小,自己有義務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事實上,孩子跟父母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當他們按自己的意願作出決定的時候,父母不可輕易否定,而是要幫助和引導他們。

2、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當眾批評孩子

動輒訓斥或在公共場合大聲責罵孩子,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尊被踐踏,從而造成心理上無法修復的傷害。莫杭治當著全班的面嘲笑馬修老師的頭像時,馬修老師剋制住自己,不僅沒訓斥他,反而輕鬆幽默地解決了問題,保全了莫杭治的自尊。反觀校長哈珊,看到莫杭治在作業本上寫下不敬的話語,不問緣由便暴怒訓斥,並大肆懲罰,完全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這樣的校長也不配得到學生的尊重。

3、尊重孩子對事物的看法

孩子對事物的看法肯定會有一定的侷限性,即使他的看法再幼稚,大人也應該充分尊重他的看法,而不是想辦法改變他的看法,否則只會扼殺他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尊重他們的看法,能夠讓孩子變得自信樂觀,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會更加善於表達和分享。

4、尊重孩子良好的興趣愛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孩子們做起事情會不知疲倦,廢寢忘食。但很多家長以為孩子好的名義干涉孩子的興趣,要求孩子學習他們認為好的東西,長此以往,孩子不僅會喪失興趣,還會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對孩子成長極其不利。因此,如果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只要是正當的,父母不妨支持鼓勵他進行下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也許他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真的能作出一番成績呢。

5、尊重孩子的志向

有些家長因自己的成長中充滿遺憾,便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比如自己小時候因為家庭條件不理想放棄了深愛的鋼琴和音樂,便不惜重金讓孩子學習彈鋼琴,替自己實現夢想,往往此舉既不能彌補自己的遺憾,還丟掉了孩子的理想。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紀伯倫

孩子是獨立的,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我們只有撫養教育他們的責任,卻沒有干涉他們生命的權利。孩子是弱小的,未經允許便來到這個世界,理應得到愛護和尊重。愛孩子,就學著尊重孩子,讓他更從容地豐滿羽翼,飛往廣闊的藍天。

淺析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中蘊含的人本主義思想

《父母的反省: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

如果只是一味維護學生的面子,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從而減少麻煩事,這種尊重也不過是一種放縱。馬修老師真正厲害的是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他能尊重、包容甚至維護學生,但他更能看穿學生,能恰到好處地通過處理一件件麻煩事指引學生走向正道,不管是心靈上還是行動上,這種能力叫共情力。

三、合理共情:理解犯錯的學生,感受他們的感受,引導他們積極改正錯誤,端正態度

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對共情的解釋是:“諮詢員能夠正確地瞭解當事人內在的主觀世界,並且能將有意義的訊息傳達給當事人。明瞭或察覺到當事人蘊涵著的個人意義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沒有喪失這‘好像’的特質。”

在我看來,共情就是深入他人主觀世界,感受他的感受,發自內心地為他人想辦法解決問題。這一點在馬修老師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當樂格克因為傷害馬桑大樹將要受到懲罰時,馬修老師看到了他心中對暴力懲罰的恐懼,於是改變了懲罰方式。當莫杭治媽媽去探望兒子時,正巧莫杭治在關禁閉,為了不讓莫杭治媽媽失望,馬修老師謊稱莫杭治治療牙齒去了,他的做法取得了莫杭治的信任,也寬慰了對兒子失望透頂的媽媽。當父母雙亡的佩皮諾請求馬修老師帶他離開時,已經上了汽車的馬修老師折返了。

淺析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中蘊含的人本主義思想

《放牛班的春天》劇照

我想,馬修老師之所以能影響這群頑劣的孩子,是因為他有一顆善於共情的心。他了解孩子們的敏感、害怕和期待,他知道孩子們最需要什麼,他給予孩子們關愛,發掘他們的優勢,用他的善良、正直、真誠感化了孩子。

孩子是最敏感的,他們最知道誰是真情實意,誰又是虛情假意。如果共情有技巧,那一定是愛。因為馬修老師用愛感受他們的感受,所以在馬修老師面前,他們願意承認錯誤,敞開心扉。

我們總覺得溝通很難,尤其面對一些性格內向或性格偏執的孩子,覺得沒辦法幫助他們。但要想在教育上取得成效,必須得學會和學生有效溝通。如果每個老師都懂得共情,並擁有一定的共情能力,那麼在處理德育問題上會靈活很多。

共情在人際交往中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能力,從兒童時期培養尤為重要,如何培養共情力,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給出了4個建議:

1、安靜專心地傾聽

當孩子感覺到難受或者受到傷害時,我們往往會以長者的姿態去給出建議,去講道理,以為這樣會讓他們好過一些,但事實上這隻會讓他們感覺更糟糕。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安靜地傾聽,認同他們內心的傷痛,給他們機會說出困擾,這樣才能釋放情緒和壓力,從而讓心情變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2、用簡單的詞語回應他們的感受

當孩子做錯了事找家長訴說時,家長如果一直提問、責怪或給建議,孩子則很難有清晰的思路和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反之,如果以關心的態度,使用“哦……”“嗯……”“是這樣啊……”這樣簡單的話來回應孩子,孩子就能在敘述的過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從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決辦法。

3、說出他們的感受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小時候摔一跤,放聲大哭,大人走過來卻告訴我們不疼,摔一跤很正常,或者男孩子不能輕易哭臉,更甚者大人們會用腳跺地板,把錯誤歸結於地板。也許那一跤真的沒有很疼,我們哭泣只不過是期望得到的是大人的理解,溫柔地說上一句:“摔一跤肯定有點疼,我帶你去休息一下,咱們以後走路小心一點。”

大人通常不會說出孩子的感受,擔心這樣做會讓孩子更難過。其實相反,當孩子聽到這些話時,心裡會安慰,會感覺有人能理解他們內心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

當孩子想要一件我們暫時沒有的東西的時候,家長往往會解釋為什麼沒有,但常常是我們越解釋,孩子越不聽。這時候該如何與孩子共情呢?舉個例子:

小明:“我要吃脆餅。”

媽媽:“真希望咱家能有。”

小明:“我就要。”

媽媽:“聽得出你很想吃。”

小明:“我真希望現在就能吃到。”

媽媽:“我真希望現在能給你變出一盒來。”

小明:“那……我就吃點早餐餅吧。”

有時候,孩子對某種東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們就能比較容易接受現實。

因此,和孩子相處時,我們要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而不是當他們出現情緒時用大人的威嚴壓制他們的感情。如同影片中的哈珊校長,他不允許孩子們出現過錯,也不允許他們出現負面情緒,一味的高壓管制逼得老師和學生聯合起來舉報他,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孩子都需要得到大人的認可,渴望被接納和尊重,只有感覺自己被理解和接納了,才能管理和改變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淺析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中蘊含的人本主義思想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教育家阿黛爾說:“父母越能做到共情,親子關係就越融洽。”

同樣,老師越能做到共情,師生關係就會越融洽。朋友間越能做到共情,友誼就會更融洽。擁有共情能力的人,人際關係會更加和諧,生活中也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結語: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一生從事音樂教育的馬修老師從未試圖揚名立萬,但他所做的一切如同春雨一般滋養著孩子們的心田,讓一群群“放牛班”的孩子重獲新生。

如果沒有馬修老師,不敢想象這群孩子在哈珊校長的暴力管理下會受到怎樣的傷害,又會面臨怎樣的未來。在惡劣的教育環境下,馬修老師堅持用他那一顆熱忱的心,踐行著他心中的人本主義,這樣的老師值得銘記、尊重。希望每個孩子的生命中都出現一個馬修老師,讓他們在愛的滋潤和關懷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