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是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相恨見晚?還是各取所需?


千年前,那個懷才不遇,那個憂國憂民的杜甫來到武侯祠,憑古吊今萬分感嘆,提筆寫下《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寫出了古代多少英雄謀士心中的完美片段:君臣一見如故,相恨見晚,一個是求賢若渴,禮賢下士。一個是鞠躬盡瘁,共謀偉業。

但是,諸葛亮久有出仕之心,劉備也一直求賢若渴。他們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相距不遠,諸葛亮為什麼不主動去投奔劉備?當劉備決定親自去請諸葛亮出山時,為何要第三次才見到諸葛亮?

後漢馬援說過:“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 一語道破天機。三顧茅廬固然是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君臣佳話,實際上也是劉備軍事集團和荊州士族文人集團之間相互試探之後達成合流的必然結果。


“三顧茅廬”是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相恨見晚?還是各取所需?

諸葛亮

1、對於劉備來說,四方征戰,半生飄零。始終沒有一塊固定的根據地。最後只能寄居於劉表麾下。劉表當時是荊州牧,雖名稱八駿。實是不堪重用。軟弱惰怠,難成雄主。喜歡廣攬人才而不能知人善任。政治上將大權委於荊州大族蔡氏和蒯氏手裡。

一代梟雄劉備,對劉表的心思自然一清二楚。此時自己新敗不久,力量未復。也只能隱忍不發,靜待時機。十幾年的東征西討,一事無成。讓劉備明白自己空有名聲,實則謀士缺乏,沒有一個有遠見卓識的謀主。荊州文人薈萃,在三國時與河南潁川齊名。而且當時大部分文人都出自士族集團,能得到荊州文人的投靠,相當於與他們背後的家族有了聯繫。曹操就是現實榜樣,荀彧投奔後,不僅被曹操立為謀主,規劃方案,總理政務。而且還舉薦了大批潁川的人才,也為曹操贏得了潁川士族集團的全力支持。

怎麼跟荊州士族文人搭上聯繫?是擺在劉備眼前的一道難題。自己出生微寒,只是頂著皇叔的名頭,跟荊州的士族大戶沒有絲毫聯繫。劉表在荊州多年,已經得到荊州部分士族的支持。貿然行事,恐怕會被劉表發現。這時,機會來了,名士徐庶來投奔劉備。劉備欣喜不已,對他很器重。


“三顧茅廬”是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相恨見晚?還是各取所需?

徐庶,穎川寒門子弟。避禍來到荊州。本人雖然不屬於荊州士族文人,但是與諸葛亮等文人交好。對於初來乍到兩眼一抹黑的劉備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帶路黨。經過幾年暗中觀察,徐庶也摸清了劉備的底細。為人頗有信義,胸懷大志。而且禮賢下士,能人盡其才。這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他是當代臥龍,荊州文人年輕一代的領袖等等。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在新野的幾年,劉備對於荊州士族文人也是有所耳聞,他不會不知道諸葛亮的名聲。只是諸葛亮與荊州五大士族和劉表都關係匪淺,互為姻親。劉備不敢輕舉妄動。經過徐庶的推薦,劉備開始行動了。此時,劉表已然病重,幼子劉綜在蔡家的支持下與長子劉琦爭權奪利。荊州原來團結在劉表周圍的一些世家大族也開始分裂,有的在尋找新的明主。外部條件也已經開始成熟了。


2、作為荊州士族年輕才俊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官宦世家出身,飽讀詩書。與荊州大族聯姻後已然融入荊州的士族文人集團,與龐統,馬良等年輕一代相交甚好。隱居隆中只是他的一種表象,不然也不會自比於管仲、樂毅。

作為一個王佐之才,如何尋找合適的主君也是學問,所謂良禽擇木而棲。東面的孫權,北面的曹操,都已經經營多年,人才眾多。自己去了不見得能夠一鳴驚人,這是自視甚高的諸葛亮不能接受的。近在咫尺的姨父劉表年事已高,抱殘守缺。也不是好的主君對象。直到劉備來到新野,諸葛亮開始把目光投向了他。

皇室遠親,出生微寒。屢戰屢敗,寄人籬下。是劉備的前半生。聰明的諸葛亮看到了機會,劉備集團沒有真正的謀主,僅有的幾名文人如孫乾之流都是中人之姿,不足以助人成事。而且劉備有在荊州東山再起的想法,肯定需要自己身後的荊州士族提供大力支持。

謹慎的諸葛亮開始沒有衝動,而是先投石問路。派自己的好友徐庶前往投奔劉備,暗中觀察。通過徐庶的描述,諸葛亮覺得劉備禮賢下士,是一代梟雄。隨後通過徐庶的舉薦和自己岳父黃承彥的暗示,讓劉備自己是臥龍大才,背後有關係,與荊州年輕文人交往過密。還有荊州士族的底蘊支持。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這才有三顧茅廬,雙方相見恨晚的結果。為什麼要三見?謹慎的諸葛亮還要通過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親自觀察來決定劉備是否值得跟隨。劉備對此心知肚明,姿態一次比一次低。終於在第三次見到了諸葛亮。開始了著名的隆中對。


“三顧茅廬”是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相恨見晚?還是各取所需?

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使得雙方處於雙贏局面。諸葛亮得名,從此一鳴驚人,堪比荀彧;劉備得利,獲得荊襄知識分子和士族勢力的支持。

如果要說誰的收益更大,當屬劉備。此前劉備資源有限,寄人籬下,兵微將寡,空有“皇叔”招牌。得孔明後,荊襄士族人才紛紛投靠。諸葛亮舉薦了龐統、馬良、馬謖、習禎等等人才。都是荊州氏族年輕一代的俊傑。為劉備準備了堅實的文官班底。讓劉備只用了13年時間就三分天下,定都稱帝,實現完美逆襲。


“三顧茅廬”是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相恨見晚?還是各取所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