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子對平民燒殺淫掠,但對一種中國人極爲尊重,三顧茅廬!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基因,不論怎麼發展、歷史怎麼變化,政治怎麼顛覆,其文化之根不變。

如,日語中的漢字、正式文書中的漢文、祭祀中的禮儀。

二戰時,在大本營或侵華戰場上,日軍常用中國典故說理論證。

日本鬼子對平民燒殺淫掠,但對一種中國人極為尊重,三顧茅廬!

但是,不管他們引用得多麼得當,其目的無不是為侵華服務。用批判的眼光來看,他們的引用和目的一樣,都是卑劣和錯誤的。

現舉幾個例子。

1.輕於鴻毛重於泰山

1882年1月4日,山縣有朋起草的《軍人敕諭》,以明治天皇的名義,向全軍發佈。

在第一節“軍人當以盡忠盡節為本分”論述中,山縣有朋引用西漢司馬遷的名言說:

“須知,義有重於泰山,死有輕於鴻毛,慎無喪失節操,而徒受無恥之汙名。”

日本鬼子對平民燒殺淫掠,但對一種中國人極為尊重,三顧茅廬!

(《軍人敕諭》)

【解析】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語出《報任少卿書》。

《軍人敕諭》是控制日軍60多年的綱常,被喻為軍中“聖經”,從陸軍幼年學校,到陸士、陸大,每週必背。

山縣有朋雖然死於二戰前,但留下的《軍人敕諭》卻成為侵華日軍的最高行為準則。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941年10月17日,天皇裕仁任命57歲的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為首相,開啟了極為罕見的陸相兼首相內閣模式。

10天后,天皇在與信臣木戶幸一交流時,道出開戰決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日本鬼子對平民燒殺淫掠,但對一種中國人極為尊重,三顧茅廬!

(裕仁視察空軍武器,音波探測器)

【解析】

《三國志·呂蒙傳》中,十五六歲的呂蒙對母親說:

“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意思是貧賤的生活讓人無法忍受,若有幸立功,就可以達功名。

裕仁引用這8個字,決定了1個多月後,冒死偷襲珍珠港、與英美荷決戰不可避免。

3.鐵鎖沉江

1938年8月22日,天皇下令攻漢口。

華中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詳吸取曹操80萬大軍“鐵鎖沉江”的歷史教訓,把兵力重點放在長江兩岸的2個要塞上:馬頭鎮、田家鎮。

中國軍隊強烈反擊,死守防線,重創日軍,經反覆爭奪,2個月後漢口淪陷。

日本鬼子對平民燒殺淫掠,但對一種中國人極為尊重,三顧茅廬!

(湖北田家鎮臨江山壁上的鐵鎖沉江)

【解析】

鐵鎖沉江,語出唐朝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說的是晉朝武帝造戰船滅吳,吳軍防守的鐵鎖鏈被燒斷,最終兵敗沉江底。

馬頭鎮田家鎮的長江,懸崖陡立,水流湍急,歷來易守難攻。此役,第五戰區數十萬軍隊重創畑俊六12萬精銳。

4.三顧茅廬

1944年1月5日,天皇裕仁的三弟三笠宮崇仁親王,從位於南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離任。

回國前,他向總司令部的佐尉級軍官上最後一課,其中提到:對中國真正的“賢人義士”,日本應該放下身段去請他們出山幫忙。

“若不像劉備對待孔明那樣三顧茅廬,他們是絕對不會出山的。”

日本鬼子對平民燒殺淫掠,但對一種中國人極為尊重,三顧茅廬!

(鬼子擺拍的親善宣撫照)

【解析】

三顧茅廬盡人皆知,三笠宮帶著這樣的心態禮遇中國聖賢,固然令人易於接受,但其目的仍是為了日本侵略服務,詳細即使數次顧茅廬,也沒有人去幫忙。

比如1937年8月,梁思成林徽因曾收到日軍“東亞共榮協會”的邀請,嚇得他們天不亮就逃離北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