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相恨见晚?还是各取所需?


千年前,那个怀才不遇,那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来到武侯祠,凭古吊今万分感叹,提笔写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写出了古代多少英雄谋士心中的完美片段:君臣一见如故,相恨见晚,一个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一个是鞠躬尽瘁,共谋伟业。

但是,诸葛亮久有出仕之心,刘备也一直求贤若渴。他们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相距不远,诸葛亮为什么不主动去投奔刘备?当刘备决定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时,为何要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后汉马援说过:“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一语道破天机。三顾茅庐固然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君臣佳话,实际上也是刘备军事集团和荆州士族文人集团之间相互试探之后达成合流的必然结果。


“三顾茅庐”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相恨见晚?还是各取所需?

诸葛亮

1、对于刘备来说,四方征战,半生飘零。始终没有一块固定的根据地。最后只能寄居于刘表麾下。刘表当时是荆州牧,虽名称八骏。实是不堪重用。软弱惰怠,难成雄主。喜欢广揽人才而不能知人善任。政治上将大权委于荆州大族蔡氏和蒯氏手里。

一代枭雄刘备,对刘表的心思自然一清二楚。此时自己新败不久,力量未复。也只能隐忍不发,静待时机。十几年的东征西讨,一事无成。让刘备明白自己空有名声,实则谋士缺乏,没有一个有远见卓识的谋主。荆州文人荟萃,在三国时与河南颍川齐名。而且当时大部分文人都出自士族集团,能得到荆州文人的投靠,相当于与他们背后的家族有了联系。曹操就是现实榜样,荀彧投奔后,不仅被曹操立为谋主,规划方案,总理政务。而且还举荐了大批颍川的人才,也为曹操赢得了颍川士族集团的全力支持。

怎么跟荆州士族文人搭上联系?是摆在刘备眼前的一道难题。自己出生微寒,只是顶着皇叔的名头,跟荆州的士族大户没有丝毫联系。刘表在荆州多年,已经得到荆州部分士族的支持。贸然行事,恐怕会被刘表发现。这时,机会来了,名士徐庶来投奔刘备。刘备欣喜不已,对他很器重。


“三顾茅庐”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相恨见晚?还是各取所需?

徐庶,颖川寒门子弟。避祸来到荆州。本人虽然不属于荆州士族文人,但是与诸葛亮等文人交好。对于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的刘备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带路党。经过几年暗中观察,徐庶也摸清了刘备的底细。为人颇有信义,胸怀大志。而且礼贤下士,能人尽其才。这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他是当代卧龙,荆州文人年轻一代的领袖等等。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在新野的几年,刘备对于荆州士族文人也是有所耳闻,他不会不知道诸葛亮的名声。只是诸葛亮与荆州五大士族和刘表都关系匪浅,互为姻亲。刘备不敢轻举妄动。经过徐庶的推荐,刘备开始行动了。此时,刘表已然病重,幼子刘综在蔡家的支持下与长子刘琦争权夺利。荆州原来团结在刘表周围的一些世家大族也开始分裂,有的在寻找新的明主。外部条件也已经开始成熟了。


2、作为荆州士族年轻才俊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官宦世家出身,饱读诗书。与荆州大族联姻后已然融入荆州的士族文人集团,与庞统,马良等年轻一代相交甚好。隐居隆中只是他的一种表象,不然也不会自比于管仲、乐毅。

作为一个王佐之才,如何寻找合适的主君也是学问,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东面的孙权,北面的曹操,都已经经营多年,人才众多。自己去了不见得能够一鸣惊人,这是自视甚高的诸葛亮不能接受的。近在咫尺的姨父刘表年事已高,抱残守缺。也不是好的主君对象。直到刘备来到新野,诸葛亮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他。

皇室远亲,出生微寒。屡战屡败,寄人篱下。是刘备的前半生。聪明的诸葛亮看到了机会,刘备集团没有真正的谋主,仅有的几名文人如孙乾之流都是中人之姿,不足以助人成事。而且刘备有在荆州东山再起的想法,肯定需要自己身后的荆州士族提供大力支持。

谨慎的诸葛亮开始没有冲动,而是先投石问路。派自己的好友徐庶前往投奔刘备,暗中观察。通过徐庶的描述,诸葛亮觉得刘备礼贤下士,是一代枭雄。随后通过徐庶的举荐和自己岳父黄承彦的暗示,让刘备自己是卧龙大才,背后有关系,与荆州年轻文人交往过密。还有荆州士族的底蕴支持。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才有三顾茅庐,双方相见恨晚的结果。为什么要三见?谨慎的诸葛亮还要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亲自观察来决定刘备是否值得跟随。刘备对此心知肚明,姿态一次比一次低。终于在第三次见到了诸葛亮。开始了著名的隆中对。


“三顾茅庐”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相恨见晚?还是各取所需?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使得双方处于双赢局面。诸葛亮得名,从此一鸣惊人,堪比荀彧;刘备得利,获得荆襄知识分子和士族势力的支持。

如果要说谁的收益更大,当属刘备。此前刘备资源有限,寄人篱下,兵微将寡,空有“皇叔”招牌。得孔明后,荆襄士族人才纷纷投靠。诸葛亮举荐了庞统、马良、马谡、习祯等等人才。都是荆州氏族年轻一代的俊杰。为刘备准备了坚实的文官班底。让刘备只用了13年时间就三分天下,定都称帝,实现完美逆袭。


“三顾茅庐”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相恨见晚?还是各取所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