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萌翻人的小書裡,有80-90後最熟悉的親子場景......

疫情期間,朋友圈又曬出了許多讓父母又愛又頭疼的“神獸”。“神獸”們很想出去玩耍,又迫於父母之命不能出去玩耍,嘟著嘴的他們是不知道父母在家裡也同樣悶得很哪。

因為大家都不能外出,平時忙於工作的父母,有了更多時間來陪伴孩子。整個家庭可以一起讀讀繪本,做做美食啦,玩玩遊戲,感受這難得的親子時光。

宅家期間,我又再一次翻出來《你今天真好看》,每次看都會嘴邊不由自主的浮起一縷微笑,太像我們的童年了。

《你今天真好看》的作者是莉茲·克里莫,美國資深漫畫家,這本書裡,集結了所有你能想到的各種萌物,恐龍、棕熊、兔子、企鵝,土撥鼠……在詼諧的對話中,它們展現出一種讓人捧腹的幽默感,超有生活情趣。

全書都是可愛的小畫,閱讀不需要花多少時間,但滿是溫情,呆萌可愛。特別是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那些章節,讓人讀起來忍不住會心一笑。下面的插畫就是來源這本小書哦。


01.小孩兒們最“好騙”

小孩兒們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生物,他們很敏感,能輕易察覺到別人的善意惡意。但曾幾何時,所有的小孩兒,在自己信任崇拜的父母面前,都是世界上最好騙的生物。

看到這本畫作,我不禁笑了,原來東西方的父母教育方式,也是有共同之處的。

這本萌翻人的小書裡,有80-90後最熟悉的親子場景......

這本萌翻人的小書裡,有80-90後最熟悉的親子場景......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了,小時候又黑又瘦,一副營養不良的模樣,被新同學嘲笑為“黑猴子”。雖然小時候的我也是個自信心挺足的孩子,但聽多了,難免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然而我媽是個神經粗大卻又樂觀開朗的女性,她大手一揮,“哪個兔崽子,你哪裡醜,你是全世界最可愛最好看的孩子!”

這下我被安慰了,開開心心的度過了小學時期。現在的我翻出那時候的照片,不得不承認,我那時候天天在外瘋跑,是黑瘦黑瘦的。

在每個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總是千好萬好。不管孩子搗了多少蛋,也許上一秒因為她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控制不住洪荒之力想揍人,但消了氣,在父母的內心裡,自己的孩子還是最好的寶貝。

大部分的80後,估計都都聽過這樣的故事,你是河邊撿來的,你是鳥銜來的,你是我和你媽在垃圾堆裡撿到的.....大人們不懂得怎麼回答那些在她們看來敏感的關乎性教育的問題,所以含糊的搪塞了小時候的我們。

他們用他們認知範圍內認為最好的方式,把他們認為好的品質通過許多小故事教給我們,比如,那個愛好學習、鑿壁偷光的小哥哥.....

童年時的我們吮著手指頭,羨慕著能寫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李白大大,一邊偷偷懊悔,為什麼我看到月光就只能想到月餅呢?

再在父母忍不住笑意的話語裡,接過月餅,信誓旦旦下次考試要努力考個好成績。其實父母最在意的是成績嗎?並不是啊,是你啊,傻寶寶。

看到這樣的圖畫,忍俊不禁,這不就是我們嗎?


02.小孩兒們要什麼?

前兩年熱門電影《超能陸戰隊》裡,大白給了小宏一個充滿安全感的擁抱,在電影院裡,不少人都淚目了。嗨,不要怕,你可以做我懷抱裡的小孩哦。

我還是小蘿莉的時候,最喜歡爸爸舉高高,有爸爸堅實的臂膀,我不怕會摔痛。我是個喜歡孩子的人,偶爾幫親戚帶孩子,也發現孩子們無一例外,都喜歡舉高高。

網絡流行的一句“要親親要抱抱要舉高高”,究其本源,是來源於孩子對愛的渴望吧。身邊有親密無間、無條件信任的人,是何其幸福的事啊。

這本萌翻人的小書裡,有80-90後最熟悉的親子場景......

哪個父母不曾享受過與孩子的溫情一刻?

她送給最喜歡的媽媽一朵小花,給你甜甜的毫無保留的愛與信任。她簡單地一句呢喃,就可以讓你心裡生出一股暖意,心裡溢出一些甜蜜,這大概就是養育孩子的樂趣吧。

小孩子要的也很簡單,只是父母多關心自己,給自己很多很多愛和溫暖。他們像可愛的小獸,只要你溫柔的摸摸頭,就會乖乖的露出肚皮讓你撫摸,感受到他們全心全意的凝視。

這本萌翻人的小書裡,有80-90後最熟悉的親子場景......

這本萌翻人的小書裡,有80-90後最熟悉的親子場景......

03.小孩們怕什麼?

到了一定的年紀,父母就“退居二線”,小孩兒們最喜歡和小夥伴們廝混。同齡人在一起玩耍,時間總是飛快的流逝掉。

外面的世界太好玩啦,我們可以玩遊戲、逛書店、買小玩意兒......有太多happy的地兒啦。

那時的我們,經常傷春悲秋,“為賦新詞強說愁”,故作成熟的說著小大人的話,上一秒鐘還很“滄桑”,下一秒立馬破功,沒心沒肺的笑出來了。

我們最怕的是“丟臉”,最怕別人說自己還是個小朋友,好像學著大人說話,自己就真成了大人似的。

這本萌翻人的小書裡,有80-90後最熟悉的親子場景......

這本萌翻人的小書裡,有80-90後最熟悉的親子場景......

在父母心中,我們是需要保護的小朋友。打心眼裡,我們對父母是全心信賴的。我們在朋友面前似假似真的抱怨父母超煩,實際上卻無法獨立生活。

那時候稚嫩的我們,是如假包換的小朋友,離不開父母的懷抱,而現在的我們,或許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可以給她們暖暖的愛。

愛的傳承,才是教育的本質。

最後來一首紀伯倫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