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每座城市江湖氣息最濃郁的一般是這三個地方:菜場,夜市,還有茶館

但同樣是茶館,不同的城市又有不同的腔調。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茶館》劇照


比如過去老北京的茶館,吃的爛肉面,聽的是京戲,聊的都是京腔演繹下的天南海北;而在南方的蘇州,大家用來當茶食的是生煎、蟹殼黃,聽的評話和彈詞,聊的都是吳儂軟語修飾下的家長裡短。


吃茶與孵茶館


提到蘇州人與茶,那就必須要說兩個特別的詞,一個叫“吃茶”,一個叫“孵茶館”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是的,蘇州人的這碗茶不是“喝”進去的,而是“吃”出來的

其實又何止是茶呢,蘇州人愛吃,除了吃飯,喝酒叫吃酒,抽菸叫吃香菸,真是恨不能什麼好東西都要嚐嚐,甚至連“生活”都要吃一下。

當然吃茶這個說法也有著中古時代的痕跡,據說古人最早真把茶葉當菜吃。唐代有人記錄東晉以後吳地就有百姓採茶葉煮濃茶吃,因“表皮呈稀粥之狀”,所以也叫作“茶粥”(茗粥)。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蘇州人去茶館也不是一般的去,而是叫做“孵”

許多年輕人去酒吧叫泡,是沉浸在那一種氛圍內,醉翁之意其實不在酒;而老蘇州去茶館叫孵,並不指望能孵出個什麼東西來,只是像老僧入定一樣,在那一坐就是大半天,為的就是能舒服地消磨時光

就像蘇州作家陶文瑜說的那樣,“年紀一點點添上去,火氣一點點降下來,茶一點點淡下去,時間—點點流過去。”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蘇州人從來就是愛吃茶的,明清時期蘇州的繁榮與富足達到極盛,商肆林立,人煙阜盛,人們需要消歇、娛樂、會友、吃飯……於是茶館就這樣成為蘇州人市井江湖的“悅來客棧”。

明朝吳門四家仇英的蘇州版《清明上河圖》裡不僅能找到茶室,還能看見專門出售各類茶壺的茶壺店;清代徐楊的《姑蘇繁華圖》裡也能看見好幾處茶館,世間風雲、生活百態,都像根根茶葉,經沸水一衝,便是起起落落、浮浮沉沉。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趕一碗早茶和點心


老話說“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當時不少蘇州茶客早起頭一件事就是跑去茶館。都說蘇州人愛起早趕頭湯麵,其實趕早茶的也有不少。

清末民初,蘇州街頭巷尾都能找得到大大小小的茶館,當時老蘇州趕早茶的場景大概就像陸文夫寫的這樣

“每至曙色朦動,雞叫頭遍的時候,對門茶館店裡就有了人聲,那些茶癮很深的老茶客,到時候就睡不著了,爬起來洗把臉,昏昏糊糊地跑進茶館店,一杯濃茶下肚,才算是真正醒了過來,才開始他一天的生涯。”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這樣的描寫宛如是“舌尖上的蘇州”,蘇州人喝茶自然是要配茶食的,這樣的早茶不像廣東人那樣“豪華”,但也自有講究。

大多蘇州老茶館都會自己供應些精緻的蘇式點心,蜜餞、瓜子、糕點都是常見的,高級點的茶館出售的自然是大牌子,葉受和、稻香村都是蘇州人認準的。

周作人還描寫過一種讓他印象深刻的茶食,那是“江南茶館中有一種“乾絲”。用豆腐乾切成細絲,加薑絲醬油,重湯燉熱,上澆麻油”,聽著很像是揚州有名的燙乾絲。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不過這些畢竟是零食,想要吃飽還得叫外賣。雖然沒有美團、餓了麼,但往來攤販眾多,特別是茶館門口保準有擺攤的,大餅、油條、麻團、糖粥、小餛飩……

最妙的還得是來碗紅湯麵,都不用自己懂,讓夥計跑個腿到附近麵館現點一碗,吸溜著熱氣騰騰的麵條,渾身上下都滿足極了。

有吃早茶的,自然就有吃下午茶和晚茶的。

在民國蘇州文人包天笑的回憶裡,吃晚茶的人社會階層似乎要更高點,不知是什麼道理,也許是他們生活富足不用早起,可以在晚上慢慢享受?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不一樣的茶館文化


但說到底,蘇州人去茶館並不只是為了那一杯茶。

茶館文化與茶文化並不一樣,茶文化講的是“品”,是修身養性的茶道;而茶館文化說的是“嘗”,嚐遍生活百態。

過去沒有網絡,沒有眾多的公眾空間,茶館就順理成章成為了包容這座城市生活情態、世間風雲的場所,休閒、娛樂、商談、會友,聊天八卦、調節糾紛……人們都會選擇在茶館裡進行。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現在鄰里間起了衝突多半要找物業、找社區居委會,又或是發到朋友圈讓大家批判一番;但過去雙方會相約去茶館,那裡最不缺評頭論足的圍觀群眾,管你張家長李家短,都拿出來說道說道。

無論過程如何面紅耳赤,最終都會找位德高望重的人來評判,平息這場糾紛——這樣的情況就叫“吃講茶”,邊吃邊講道理嘛。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蘇州的每個茶館同時也是個書場,誰家有好的說書先生才能招攬到更多的生意,一部書說上個個把月都很正常。

你家演《七俠五義》我家就得來部《三國演義》,他家請了蔣月泉、朱慧珍演繹《玉蜻蜓》,我家說什麼都得邀來嚴雪亭唱《楊乃武與小白菜》,門口還得掛出木牌,醒目的紅紙上面貼著“風雨不更,諸君早降”——吃茶的客人喲,你們都快我這隻碗裡來哦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逢年過節茶館還得費心給貴客或者熟客送“元寶”茶——在茶碗里加一個青橄欖,看來不管什麼年代維護好客戶關係都是做生意的頭等大事啊。

茶館的變遷


從前蘇州茶館極多,觀前街、臨頓路、西中市,只要是熱鬧的地方絕少不了茶館。

臨頓路上的蘋花茶館,曹胡徐巷口的四海茶館,元妙觀裡的品芳茶館;還有名氣更響亮的,比如葑門橫街上的“椿沁園”、觀前太監弄的“吳苑深處”

郁達夫就曾經感慨,“我只覺得玄妙觀裡的許多茶館,是蘇州人的風雅的趣味的表現”。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大儒巷平江文化中心(古昭慶寺)


每個人家遍佈著不少江浙滬的書壇名家演出的身影,據說當年瞎子阿炳曾到吳苑深處拉過琴。

到如今吳苑深處還是蘇州城裡不多的幾個可以聽評彈的地方,地址就在大儒巷的平江文化中心(古昭慶寺)

,買杯茶就能聽說書人百轉千回的腔調與故事。

50、60年代蘇州城裡的茶館依然延續,那時候用水仍然不方便,大多數老百姓都要去開在街頭巷尾的老虎灶買熱水,因此也就誕生了許多老虎灶茶館,中老年人圍坐在八仙桌前,真是一杯茶一張報紙就能消磨一整天。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葑門橫街椿沁園茶館


改革開放後茶館漸漸復甦,蘇州城裡也開始出現了一些升級版的茶樓。

有把杭州茶館的氣質引入蘇州的,比如鼎鼎大名的水天堂,就專打文化牌,特推出了許多業已失傳的蘇州點心。

還有曾經在蘇州紅極一時的錢塘茶人,雖然如今已銷聲匿跡,但當年在十全街上推出全蘇州第一家自助式茶樓時可是風光無限,精美的裝修、任意挑選的自助點心,一下子讓許多年輕人把聚會的場所換到了茶館裡。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十全街,by一點伍


最雅緻的是把茶館開進園林裡的,留園裡的冠雲樓、獅子林裡的暗香疏影樓、網師園裡的露華館……

倘若覺得遊人太過喧囂不妨去老蘇州更鐘情的小園子,五峰園的茶室、藝圃裡的延光閣、耦園的雙照樓……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這些茶館如同隱士般藏在園林裡,四方來客都可以在這裡大隱於市,忙裡偷閒,等到人走茶涼,便是相忘於江湖

也許最妙的還是冬季,窗外天氣有些陰沉,屋裡卻暖烘烘的,人們孵在茶館裡看報、下棋、閒聊,偶爾呷一口沸騰的茶水,渾身都舒坦。

大家各忙各的,卻在一起等待——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不孵茶館,就不會明白蘇州有多適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